(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1624427 上传时间:2017-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较复杂的平均数信息窗 1 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简单平均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教练在动脑筋分析两队身高的情境。手边的资料提供了红、蓝两队队员的身高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复杂平均数的学习。第一课时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

2、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设计意图】给学生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

3、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红队队员的身高(CM)是:160 156 172 169 156 145 148 156 160 145 165 163 160 160 151 151 165 151 160 156 158蓝队队员的身高(CM)是:145 150 150 163 153 157 161 163 158 153 169 158 145 163 150 158 161 172 157 153 157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1)谁的身高最高?

4、谁最矮?(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二、解决问题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想到:(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一种方法:误差较大。第二种方法:虽然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第三种方法: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更高,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所以 求平均身高比较可行。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4.学生交流:(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5、)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相同点:都是先算出全队的总身高再除以全队的人数,即:总数份数=平均数不同点:第一种算法是将每一项累加,再除以人数;而第二种算法是用乘法计算出相同的身高数并相加,再除以总人数。各 组 的 数 量 和 各 组 的 份 数 和 平 均 数师:这两种方法都能求出红队的平均身高,但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能谈一谈吗?

6、展开课堂辩论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更简便,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有多少人的身高相同。总结求即:师小结:第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种方法,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师通过对这些

7、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出示四年级六个班学生捐书情况的统计图。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2.你能求下列各题的平均数吗 ? 如果能,只列式不计算,但请估计答案合理范围。如果不能,什么理由 ? (1)甲乙两个小组,甲组平均每人 9 岁,乙组平均每人 11 岁,那么这两个小组的学生平均每人几岁 ?(2)小燕子用 8 天时间读完一本书。他前 2 天每天读 26 页,后 6 天每天读 40 页,小燕子平均每天读几页 ? (3)某公司在 9 月份的前 17 天每天

8、节约用水 280 吨,后 13 天每天节约用水 320 吨,问 9 月份该公司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 ?四、拓展延伸课外调查实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每年的压岁钱也随着提高,每个同学的压岁钱多少不一,有的同学的压岁钱买了学习用品,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玩具,有的同学的钱买了生活用品,还有的同学的钱买了零食,更有的同学的钱进了网巴,也有的同学的钱存了起来1.同学们,你的压岁钱是多少,你认为怎样使用比较合理?2.调查一下我们班每个(也可以是一部分)同学的压岁钱,并计算一下每个人的平均压岁钱是多少?【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课上学生思维积极,擦出了很多思维“火花”。不

9、管是购买方案的决定、对每种方案购买的什锦糖单价的估计,还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并举例验证,都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 针对学习的困惑和障碍,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将练习融合在了学生形成平均数知识的过程之中。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上升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教学应该努力沟通不同情境中的平均数问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会“情境虽然可以变化,但数量关系不变”,同时注意有机地渗透估算。这样才有可能使练习成为一种更为有意义的和有效的练习。第 2 课时 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练习课一、引入新课,基础练习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今天

10、我们继续来做这方面的练习。1.出示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 7 天参观人数统计表(课本 100 页自主练习 1)学生读题师: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1) 400+450+400+350+350+350+150=2450(人)24507=350(人)(2) 4002+3503+450+150=2450(人)24507=350(人)发现第 2 种算法占绝大多数。师:谈一谈这样算有什么优势。生:既简便又能清楚地看出有几天的人数相同。【设计意图】这样问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为解决下面难度更大的问题

11、打好基础。2.出示海河公司去年的奖金发放情况统计表(课本 100 页第二题)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针对上述两种算法,组织学生讨论对错提取有价值数学问题:去年的平均奖金是多少?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1)20000+150002+90006+500011=159000(元)159000(1+2+6+11)=7950(元)(2) (20000+15000+9000+5000)4=12250(元)重点研究第 2 种算法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确:总奖金数总人数=平均奖金【设计意图】这道题出现的错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教师有意识地抓住错误大做文章,就是为了强化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

12、现 。二、联系生活,提升练习1. 现在有这样一件事情,五年级的同学要搞联欢活动,想买巧克力 30 元/每千克和水果糖 20 元/每千克这两种糖共 5 千克。先问一下,我们班比较喜欢吃巧克力的举举手。 ( 较多 ) 喜欢吃水果糖的呢 ? ( 少一些 ) 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商量一下:参考在我们班刚做的初步调查,如果把这个买糖的任务交给你们小组的话,你们会怎样来买呢 ?2.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买巧克力 4 千克,水果糖 1 千克。(2)买巧克力 3 千克,水果糖 2 千克。3.算一算。 (求第 1 种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430+120) (1+4)(2)(4

13、30+20) 24.辨一辨,哪种列式正确,为什么?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第二种对的。因为有两种糖,所以要除以 2。(2)第一种对的。巧克力是 4 千克,水果搪是 1 千克,加起来是 5 千克,前面的总元数是 5 千克的总元数,不是每千克的总元数,所以应该除以 5 ,不能除以 2 。5.算一算。 (求第 2 种情况)【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设计,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习得新知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有“权重”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感受“权重”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在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障碍得以暴露,基础性资源得以生成,如学生对算式 (20+26+17) 3 中的 3 表示什么不太清晰、教学一开始对什锦糖单价范围的估计感到困难、列式计算中的错误等等。教师通过对这些重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三、激发兴趣,拓展练习。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情况,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渗透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教育。四、全课总结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今天回去后请你做有心人,收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