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623299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67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解读(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解读 主要内容 基础与意义 总体部署 重大专项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基础研究 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 国家行列的决胜阶段,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科技创新在国 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和国 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系统谋划创新发展新路径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拓发展新

2、境界,加速迈进创 新型国家行列,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基础 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大幅度提升 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 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战略高技术不断 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 科技投入和产出水平大幅提高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 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 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 基础(II) 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 技资源

3、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 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实施 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 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总体部署 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 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 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

4、新空间、提高发展 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目标 “十三五”科技创创新主要指标标 指 标2015年指标值2020年目标值 1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位)1815 2科技进步贡献率(%)55.360 3研究与试验发 展经费投入强度(%)2.12.5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48.560 5高新技术企业营业 收入(万亿元)22.234 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 产总值 的比例(%) 15.620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 支出与 主营业务 收入之比(%) 0.91.1 8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42 9PCT专利申请量(万件)3.05翻一番 1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

5、有量(件)6.312 11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983520000 12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6.210 重点任务 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重大专项 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子通 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 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 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 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 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 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 向重点部

6、署 “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形成远近结合、梯 次接续的系统布局,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 划任务部署的衔接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强民族种 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 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重点发 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 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一批节水 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地 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

7、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研 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 百亿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 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加强一体 化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 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 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 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 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 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 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 波光电子等技术与器件的研发。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智能绿色

8、服务制造技术 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 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 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 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 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制造工 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 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 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新材料技术 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质 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 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 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 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

9、、 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 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 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新 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 短流程、近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 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 利用封存、余热余压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 用、新型节能电机;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 冷、大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 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

10、发展智能电网技术 ,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 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 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稳步发展核能与核 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大型先进压水 堆、超高温气冷堆、先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术研 发及应用。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 高中速磁浮、快捷货运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 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 前沿技术。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

11、生物医药、绿色 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 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 ,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 生物打印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 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攻克连 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重视食品质量安全,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 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急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 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 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 减损等产业急需技术研发;以

12、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 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 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 核心和外围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 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围绕生产 服务业共性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 流、系统外包等发展。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 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加强文化产业 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 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教育与培 训等新兴服务业。 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

13、智能等技术 ,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 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的 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 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 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生态环保技术 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人口健康技术 新型城镇化技术 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 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空天探测、开发和利用技术 深地极地关键核心技术 维护国家安全和支撑反恐的关键技术 基础研究 加强自由探索与学科体系建设 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国家重大科技

14、设施建设 重大科学考察与调查 基础研究协同保障 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围绕国家战略和创新链布局需求对现有国家科 研基地平台进行合理归并,优化整合为战略综 合类、技术创新类、科学研究类、基础支撑类 等,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战略综 合类主要是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类包括国家 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 对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 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等优化整合后形成的科研基地。科学研究类主 要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支撑类包括国家野 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等基础 性、公益性基地和平台。 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推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

15、战略性调整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 和科研辅助人才的梯队合理配备。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 长的用人制度,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大力弘扬新时 期工匠精神,加大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 师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 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加大少数民 族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重视和提高女性科技人才的 比例。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管 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领 域、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国家重大战 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等的人才支持措施。建立

16、 完善与老少边穷地区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促进区域人才协调 发展。 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加大对国家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科学家工作室建 设,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眼光的战略科学家群体; 形成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杰出科学家队伍;在若干重 点领域建设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 创新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和 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改革博士 后制度,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博士后研究人 员招收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博士后从事科技创新提供良 好条件保障;遵循创业人才成长规律,拓宽培养渠道,支 持科技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发展。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视野、 了解国际科学前沿和国际规则的中青年科研与管理人才。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培育集聚创新型人才队伍 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