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198731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 引导语:近些年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农村环境情况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参阅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提出了很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农村的环境问题却越来越多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环境问题让农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到底农村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又我们究竟要怎样对待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市农委于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网民意调查一栏里以问卷调查方式开展了常州市农村环境问题的调查汲取广

2、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以针对今后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一、调查问题分析: 1.农民的环境知识缺乏 人们对环境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决定他的环境意识是否高尚的基础如果环境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那么他的环境意识必然不会高尚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调查我市村民的环境意识 (1).对相关的环境纪念日的认知程度目前已经确立的环保纪念日有10多个我们选择与农民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三个环保纪念日作为调查项目:“世界环境纪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树节”(3月12日)被调查村民中对上述纪念日不知道的人数分别占36.59%、17.07%和46.34%这说明多数村民对环保纪念日不太了解 此

3、外村民对环保纪念日的了解程度还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对上述纪念日回答不正确或不知道的人数中小学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1%、14.9%和7.3%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中能正确回答“植树节”的人数明显多于其它三个环保纪念日 即使在回答不正确的村民中多数人也表示知道有植树节而对其它二个环保纪念日多数村民表示不清楚有这些节日这是因为每年植树节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机关、团体、学校都会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而在其它环保纪念日时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2).对“工业三废”及其危害的认知程度工业三废指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这些废弃物如果超标排放

4、就会污染环境而且在环境中还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畜健康造成危害 “工业三废”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当我们在调查问卷中问些是“工业三废”时在被调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确、不完全正确和完全不正确的分别占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数村民并不了解“工业三废”的危害 (3).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认知程度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耗能(过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和无节制排放工业废气;二是

5、森林减少阻断了自然界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温室效应造成了气候变暖其结果是洪涝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病虫害增多应该说温室效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也是报刊、电视出现比较多的词语但是在被调查者中能够正确回答燃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的只有33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49% 2.农民的环境行为不雅 在农村农民的环境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状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下列有关的农民环境行为问题: (1).如何处置废电池?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在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几种物质中电池里就包含了汞、铅、镉等多种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渗透土壤、污染地下水从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 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威胁人类健康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下列物质(废铁、废玻璃、废电池)丢弃在土壤里一项对环境危害最大?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废电池对环境危害最大但调查结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确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多数村民都是随手丢弃有许多人虽然能够意识到废电池的危害但可能仅仅是图方便、嫌麻烦而仍然选择了不利于环保的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