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19169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9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置组织“十三五”规划(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送审稿)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2017年9月目 录一、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1(一)重要意义1(二)主要任务2二、现状评估和成效问题3(一)总体评价3(二)“十二五”建设成就和主要问题4三、阶段特征和近期目标8(一)城市建设发展阶段8(二)近期城市建设发展理念9(三)近期规划目标10(四)近期建设主要指标12四、近期重点和建设策略14(一)近期建设范围识别14(二)近期人地空间统筹14(三)近期建设重点15(四)近期建设策略18五、“功能区体系”保障规划19(一)创新创意产业“创谷空间”保障规划19(二)现代服务业“功能提升”保障规划20(三)先进制造业“

2、产城融合”保障规划22(四)都市农业“魅力镇村”保障规划24六、“专项设施体系”提升规划25(一)“绿水青山”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规划25(二)“畅达便捷”综合交通功能提升规划27(三)“安全高效”市政设施功能提升规划29七、“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规划31(一)高端服务设施“再提升”规划31(二)基础服务设施“再平衡”规划32八、“1+6”空间政策界线划定规划35(一)生态要素保护边界界线36(二)城镇空间开发界线37(三)品质要素控制界线37九、规划实施建议391、跟踪建立动态监测392、滚动制定年度计划393、加强空间界线管控394、强化土地利用保障4034个重点工程项目41一、“功能区体系”保

3、障规划41(一)创新创意产业“创谷空间”保障规划41(二)现代服务业“功能提升”保障规划41(三)先进制造业“产城融合”保障规划42(四)新城特色镇村计划43二、“专项设施体系”提升规划44(五)“绿水青山”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规划44(六)畅达便捷”综合交通功能提升规划44(七)“安全高效”市政设施功能提升规划46三、“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规划47(八)高端服务设施“再提升”规划47(九)基础服务设施“再平衡”规划48“十三五”时期是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收官五年,当前国家战略大格局的变化对武汉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新变化,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提

4、升、特色彰显和发展方式转变,指导“十三五”期间城市发展建设,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市国土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一、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一)重要意义依据城乡规划法有关要求,本次武汉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十三五”规划对应为城市规划体系中实施性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主要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接同期编制的全市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确定五年内的城乡建设发展目标、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对近期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名城、公园绿地等专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统筹各类城乡

5、建设行动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当前阶段,武汉城乡建设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做好本次规划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黄金期,本次规划将对加快武汉城市发展转型具有空间战略指引作用。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颁布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超大城市等战略决策,赋予了武汉重要历史使命和重大战略任务,武汉城乡建设发展面临重要的黄金机遇期。与此对应,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近期城乡空间发展战略安排,落实国家战略。二是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期,本次规划将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发挥空间行动方案作用。武汉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大关之后,全面提升各项城市功能,实现国家中心城市

6、建设目标成为近期工作重点。同时,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也进入最后五年冲刺收官的关键期,需要明确近期城乡建设的空间行动方案,确保目标达成。三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本次规划将为贯彻落实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发挥统筹平台作用。中央部署要求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着眼从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三化”大武汉建设,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行动指南。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梳理整合重点区域发展、重大专项建设,加强统筹实施。(二)主要任务本次规划立足我局规划引导和土地保障的综合职能,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落实三大方面的任务要求:一是针对

7、城市阶段特征,明确近期空间发展的主要建设目标。主要是在武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换挡”阶段,突出空间用地存量、增量协调,对主城区、新城组群和外围镇村分别提出空间建设目标。二是针对总规目标实施,明确近期功能发展的具体布局重点。主要是按照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指标,突出功能升级、协调发展,对生产、生活、生态等各类功能区进行重点布局。三是针对当前主要问题,明确近期建设发展的具体破解要求。主要是针对当前城镇人口分布失衡带来的“大城市病”、“新城病”等问题,突出解决问题、弥补短板,对公共服务、交通市政、绿化环境等提出具体标准和建设指导。二、现状评估和成效问题(一)总体评价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

8、0年获国务院审批以来,有效指导和支撑了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对照总规确定的城市定位,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的职能和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在省内外的综合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也得到了更多认可;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全国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基地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也得以进一步巩固提升。但是,与同期国内特大城市出现的新问题类似,武汉当前面临粗放式空间扩张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缺口持续增多等问题,“大城市病”、“新城病”问题交织,迫切需要寻求破解路径。(二)“十二五”建设成就和主要问题“十二五”时

9、期,武汉建设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城市活动顺利推进,填补历史空白,重塑城市格局,对武汉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对照总体规划有关要求,主要成就和问题总结为:1、总体发展“大目标”基本实现,但存在发展转型的潜在矛盾。一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大目标基本实现。2015年,武汉经济总量达到10905.6亿元,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提前实现总规目标;常住总人口规模达到1066.8万人,城镇化率79.4%,达到总体规划预期进度;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991.7平方公里(含已批未建用地),接近总规目标。在城市功能方面,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实现和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目

10、标。二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存在隐忧。传统形态的商业商贸、加工制造业发展仍占据主导地位,较为依赖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金融商贸、创新制造等先进业态发育不够,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足深圳的1/3,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5%,企业研发机构占比为30%(同期深圳数据为65%、90%),未来保持稳定增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存在一定隐忧。总体来看,武汉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量、质、速”均需同步提升。三是产业功能的空间集聚效益偏低。主城区未能建成有影响、成规模的生产服务中心。总规确定的鲁巷、四新、杨春湖等三大副中心,用地建成率分别为73%、23%和9%,以商业主导的鲁巷副中心基本建成,以生

11、产服务主导的杨春湖、四新副中心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新城区产业特色不鲜明,特别是大量存在“已批未建”工业用地(约134平方公里)导致用地粗放、配套困难,工业地均产值水平不高。各类创新创业空间也缺乏有效聚集和重点突破。2、城市空间“大格局”初现雏形,但存在人地失衡的结构问题。一是城市空间“1+6”大格局初现雏形。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集中了全市94%城镇人口、93%城镇建设用地,实现集中紧凑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由内而外“三、二、一”的产业经济布局。其中:主城区大力推动二七滨江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等7大重点功能区,“多中心”格局初步显现;新城区快速推进工业倍增示范园建设。二是各圈层人地空间分布失衡加

12、剧。2015年,主城区人、地规模为638.2万人、427.2平方公里,分别为总规目标的127%、97%;新城组群人地规模为219.7万人、383.6平方公里,分别为总规目标的58%、109%,呈现主城过密、新城过疏的人地指标“倒挂”现象。同时,从常住人口变化来看,2010-2015年二环线以内常住人口增加30.8万人,是增量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同期六大新城组群人口增长总体停滞。人口空间分布失衡,是导致目前主城区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缺口加大,而新城难以“独立成市”的重要原因。三是局部空间格局固化压力依然较大。一方面是主城和新城之间的边界管控压力较大。受房地产发展和地价因素影响,新城区多趋向与主城贴

13、近发展。除工业园区相对独立外,“十二五”期间,34.1%的新增居住用地集中在三环线两侧3公里范围内,城市空间形态“摊大饼”的危险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落地实施亟待破题,目前线内78.3平方公里的待改迁项目的存量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3、专项系统“大建设”成效显著,但存在局部短板的制约隐患。一是交通大系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配套次支路网建设滞后,降低了整体系统效能。“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空、水、铁、公等大型设施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系统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与此同时,货运的铁水联运,客运的“航空-高铁”的组织转换效率偏低;支路、微循环路网建成率仅有52%,导致交通量过于集

14、中于骨干道路,降低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和可达性。二是市政大设施建设总体稳步提升,但局部地区、设施的短板问题依然突出。随着一系列大型市政场站设施建成使用,2015年全市供水服务水平、污水集中处理率、环卫无害化处理率均已实现总规目标,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部分专项仍处于“补欠账”阶段,如消防站5分钟可达区域覆盖建成区范围为19%。三是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大幅提升,但涉及民生的小、微设施的保障水平偏低。“十二五”期间,武汉新建辛亥革命博物馆、汉秀剧场、WTA等17座大型文体设施;新建光谷同济医院等10家医院、市福利院等6家福利机构,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大跨越。但是,城镇人口持续增长带来新

15、的服务缺口,公益服务设施人均用地面积4.6平方米,低于国标6.8-9.2平方米的标准。特别是主城区中小学、基本医疗、养老服务、菜市场等普惠性基层服务设施普遍出现人均标准偏低、设施覆盖不足、服务容量不够等问题。4、资源要素“大保护”有力推动,但存在品质特色的彰显不足。一是生态、人文资源要素保护全面强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社会基本形成了共同遵守和实施推进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共识。园博园、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的建设,大幅提升了城市绿化建设水平。历史文脉保护方面,严格划定700余处历史遗存的紫线,建立了“5+5+6”的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体系,并纳入城市规划管理“一张图”进行严格管控。二是滨江滨湖的生态环境特色彰显不足。尽管江河、湖泊等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但与之配套的大型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设相对滞后,2014年都市区公园绿地面积为25.2平方公里,不到总规目标值的40%,各片区绿化水平存在较大不平衡,难以实现总规“500米见绿,1000米见园”的规划目标。三是历史人文保护与当代发展的协同性不足。相当部分的历史人文资源处于被动保护状态,局部地段开发控制不够、开发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