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11619056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84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之寒温融于一炉(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 之寒温融于一炉 吕英 南方医院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国家传承 基地 先天肾气 元气乃宇宙、天地、生命之本原,对应素问 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的“道”、“真气”、“虚 无”及易理阐真中的“先天真一之气”。 元气包括人与生俱有的精气神三宝。郑钦安认为 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 李可老中医概括为“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 本。生命之奥秘全在于此,因此,一首四逆汤可 通治百病。此论先天肾气。” 后天胃气 中气乃元气所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在不同 时空对应不同的名称及其相应功能:土气、中 轴、中气、中央戊己土、脾胃。 李可老中医认为:“彭子益先生以易论医,创河 图五行运行以土为中心论,中气

2、为轴,十二经( 五脏、六腑)经气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 生命终结。此论后天胃气。” 火生土 土伏火 l 李可老中医认为:“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乃乾 坤两卦化合之混元一气。 l 火生土是说先天一点真阳乃原动力,此火一 动,四维升降各循其道,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熄 ,阳根被拔,生命终结。 l 土伏火是说后天胃气(中气)乃先天肾气之 根,生命之延续全赖中气之滋养、灌溉,土能生万 物,无土不成世界。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 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 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临床症状: 寒热伤寒从太阳到厥阴本气越来越少,皆有寒 热,从卫分到血分亦皆有寒热。寒热只

3、是立足八纲 认识疾病的一个部分。 汗细辛可抽通至表到至里之腠理,寒热气结均 可。麻黄大汗也可用,关键是辨证、配伍。如:麻 杏甘石汤,无汗若属正气大虚,反禁用慎用。 把握的重点 临床症状: 渴水饮之邪与渴之症状看似相反,实乃一家, 渴对应津液不足,水饮内停影响津液的化生;温邪 上受,首先犯肺,对应的是先有里证,此时肺之化 源是临床理解的难点,因肺具土金二德,虚实寒热 可同时出现,加之肺主气,通调水道,朝百脉,肺 之化源匮乏,肾水必不足,渴症出现。 把握的重点 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太阳主 皮肤,统卫气;太阴肺合皮毛,主气属卫;故都主 表。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侵犯人体后必然依据个 体的

4、体质差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故也可出现表寒 之象。同理寒邪首先从皮毛而入,也可出现里热之 象。故在临证时应将寒温统一,用一气驾驭。 寒温融于一炉临床的难点 寒温融于一炉临床的难点 尤其是太阳里、阳明表之气结(非少阳之半表半 里,可对应温病卫到气分之间)。如咳嗽、有痰 、色黄白稀黏,受凉后加重。 寒温融于一炉临床的难点 正常:阳明表,太阴里:石膏加四君子汤 阳明里、太阴表之气结,如:(279)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 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三阴里 阳明表 逆气方三阴虚寒,阳明实热(温病气、血分 实热),此时阳明的理解为伤寒论(184): “恶寒何故

5、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 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 阳明病也。” 三阴表 阳明里 熟地、大黄、五味子阴分或阴液不足,阳明实 热(温病气、血分实热),可酌情加用石膏、丹皮 、牛膝、人参,病情复杂者则为厥阴阳明同治方。 柯韵伯:邪自阴经入藏,藏气实而不能容,则流 于府。府者胃也,入胃则无所复传。故三阴受病 已入于府者,可下也。若胃阳有余,则能食不呕 ,可预知三阴之不受邪矣,盖三阳皆看阳明之转 旋。三阴之不受邪者,藉(jie)胃为之蔽其外也 ,则胃不特为六经出路,而实为三阴外蔽矣。 明医堂 脾胃为十二经气圆运动之中轴,在内在里在深。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阳明者,五藏六府 之

6、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六经为川,肠 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王松如:肝胆为发温之原,肠胃为成温之薮(sou )。 伤寒论184条:陆九芝认为:治苟如法,病无 不愈,此即阳明无死证之理。小引:凡勘病必先 能治伤寒,凡勘伤寒病必先能治阳明。苟阳明之 能治,岂不可推以治六经哉。 阳明主阖 临床症状: 喘、呕、衄、烦、躁、渴、汗、利、小便须 把握 肺胆胃温病伤寒皆需考虑 少厥阴之危重症寒厥本证兼热化变证是临床 的难点 萌芽气液两损来复汤 把握的重点 医贯阴虚发热论 惟丹溪发明补阴之说,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 ,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世袭相因,屡 用不效何耶?

7、盖因“阴”字认不真,误以血为 阴耳,当作肾中之真阴,即先天也。内经 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 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王太仆先生注云:大 寒而盛,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大热而盛,寒 之不寒,是无水也。 医贯阴虚发热论 大抵病热作渴,饮冷便秘,此属实热,人皆知 之。或恶寒发热,引衣蜷卧,四肢逆冷,大便 清利,此属真寒,人亦易知。至于烦扰狂越, 不欲近衣,欲坐卧泥水中,此属假热之证。 真阴真阳大虚致大实 其甚者,烦极发燥(躁),渴饮不绝,舌如芒 刺,两唇燥裂,面如涂朱,身如焚燎,足心如 烙,吐痰如涌,喘急大便秘结,小便淋沥,三 部脉洪大而无伦。当是时也,却似承气证,承 气入口即毙,却似

8、白虎证,白虎下咽即亡。若 用二丸,缓不济事,急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 内肉桂一两,以水顿煎五六碗,水冷与饮,诸 证自退。翌日,必畏寒脉脱,是无火也,当补 其阳,急以附子八味丸料,煎服自愈。此证与 脉俱变其常,而不以常法治之者也。 医贯阴虚发热论 戴复庵云:服凉药而脉反加数者,火郁也。宜 升宜补,切忌寒凉,犯之必死。临证之工,更 宜详辨,毫厘之差,枉人性命,慎哉慎哉! 医贯滋阴降火论 “节斋云:人之一身,阴常不足(阴为阳之基) ,阳常有余(象,非真火,其中包括正常与异常 )。况节欲者少,纵欲者多。(后天)精血既亏 ,相火(水寒、水浅)必旺(未至真阴损至无法 点火)。火旺则(先、后天)阴愈消,而痨瘵

9、咳 嗽咯血吐血(相对而言轻浅的阴伤,淮山、黄芪 、甘草干姜、代赭石)等证作矣。故宜常补其阴 ,使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无 病矣。” 滋(真)阴 火自降 医贯滋阴降火论 “故丹溪先生,发明补阴之说,谓专补左尺肾 水(立足点在寸口三部脉的阴阳认识)也。古 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相火,不知左尺原虚, 右尺原旺。若左右平补,依旧火胜于水,只补 其左制其右,庶得水火相平也。” 病例分析 病例一 姓名:郑某 性别:男 年龄:53 病史:糖尿病、便秘、失眠 初诊:2014-7-29 引火汤加黄芪250g 二诊:2014-8-25 黄芪300g、熟地60g、乌梅 90g、紫油桂30后下、酒大黄45

10、g 2014-9-18 三诊 服上方期间: 入睡难同前,凌晨2-4点方能入睡,无心烦 大便4-5日1解,转为3日1解,不成形,色黄, 不臭; 目眵多同前(消烁阴液所生) 耳鸣尖锐声减半 现可进食冰皮月饼,既往食用易腹泻 精神可,汗出常,纳可 舌暗红苔黄腻 脉沉 燥包虚、热、风、湿 石膏10g 龟甲30g牡蛎30g 太子参30g 熟地60g 火麻仁30g 酸枣仁30g 茯苓30g 白芍30g 防风10g 泽泻15g五味子 15g 鸡子黄1枚 7剂 用法:每日1剂,每剂加900ml,一直文火煮1 小时以上,煮取150ml,稍冷,纳鸡子黄,搅 令相得,9:00Pm时服1次 思路 前二诊运大气,定中轴

11、,健中气,填补真阴, 阖阳明清阳部分得以上升,故耳鸣减半,在2 :00-4:00Am,天地和合一气之偏,可纠正 患者相应邪气之偏,达到水火互济,方能入眠 。具体分析如下: 1.患者存在后天五脏之液不足,内生之燥热二 邪; 2.丑时地气开,寅时人气生的相续各半个时辰 ,乃天地一气以寒润之气(如形成露之气)为 主。 3.甲午年土中燥气太过,五脏阴液更被煎熬。 故此诊采用石膏清解其气分之热,使肺胃之降 得以恢复,太子参顾护土气(心、肺、胃、脾 ),熟地、麻子仁、酸枣仁、顾护心、肝、脾 、肺、肾、胃之阴液,苓芍开南方之水热气结 (针对此病人液损则水邪生,乙木体不足则甲 木用太过),防风托透土中之风寒湿

12、,可间接 升清阳,龟甲通阴助阳,牡蛎固肾摄精,收敛 元气,五味子敛心神,纳气归肾,与甘味药相 合酸甘化阴(阴气、阴液皆可)。 鸡子黄、五味子法小定风珠之意,育阴; 泽泻伐水邪,合熟地则一补一泻。(邪正是一 家) 重点是线路:肾中水邪上逆泽泻为主 脾中水邪上逆茯苓 心中水邪上逆茯苓 思考:苓桂术甘汤与苓桂甘枣汤 温氏奔豚汤与泽泻汤 黄元御长沙药解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 ,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去术之滞,加 桂枝益肝阳而伐肾阴也。吐多者,去术,加生 姜三两,去术之壅,加生姜降逆而止呕吐也。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去术之闭,加附 子开瘀浊而消胀满也。下多者,仍用术(脾虚

13、湿盛,失升),以其固脱陷而止泄也。渴欲得 水者(太阴),加术足前成四两半,以其生津 液而去湿也。 2014-10-9 四诊 服上方后 入睡好转,有既往无睡意转为现有睡意,入睡 时间提前至1:00Am; 大便由不成形转成形,仍2-3日或4-5日1解, 不解便时无腹胀 耳鸣反复,较之前发作程度减轻 余症同前 舌暗郁红苔黄腻 脉细小较前和缓 石膏30g 太子参30g 龟 甲30g 熟地90g 牡蛎30g 火麻仁 30g 酸枣仁30g 茯苓30g 白芍30g 防风10g 五味子15g 泽泻30g 砂仁15g 蒸附片15g 甘草15g 鸡子黄1枚 7剂 用法:每日1剂,每剂加900ml,一直文火煮1 小

14、时以上,煮取150ml ,稍冷,纳鸡子黄,搅 令相得,9:00Pm时服1次 思路 五脏之阴液渐复,依据“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 降机(肺、胆、胃、大肠)”,“阳明阖,坎 水足”之理,此诊只需加强阳明之降及阴恋阳 之力,方药变化见上。 重点:潜阳丹 2014-10-30 五诊 服药眠总体好转40% 大便服药期间4-5日1解,成形,停药后2-3日1 解,不成形 服药期间由既往饮水多小便少转为小便次数与 量正常; 目眵减少 矢气增多,矢气后人觉舒适 余症同前 舌见郁红苔黄白燥质松散 脉较前和缓 石膏30g 太子参30g 龟甲30g 熟地90g 牡蛎30g 火麻仁 30g 酸枣仁30g 茯苓45g 白芍4

15、5g 防风10g 五味子15g 泽 泻30g 砂仁15g 蒸附片15g 甘草15g 淮山75g 鸡子黄1枚 7剂 用法:每3日1剂,每剂加900ml,一直文火煮 1小时以上,煮取150ml,分3日150ml ,稍冷 ,每次纳鸡子黄,搅令相得,9:00PM时服1次 思路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服药期间小便量增 多,为元气归位后元气生中气之体现,目眵减 少亦说明五之气阳明可顺降至生生之源,故此 诊利用已恢复的元气,顺势而为,用淮山75g 土生金,金生丽水,继续加强其阳明阖之力。 病例二 姓名:丘某 性别:女 年龄:1岁11个月 粒细胞低下病史 初诊:2014-4-3, 顺德第一人民医院血常规示: 粒细胞:0.3*109/L(1.8-6.3) 处方:生晒参15g乌梅6g炙甘草15g 二诊:2014-5-12 上方合用四君子汤、二加龙骨汤 三诊:2014-06-12 守二诊方四君子汤加量,加吴茱萸1g,紫油桂 5g后下,姜炭5g 首诊培益土气,敛降相火。 二诊加强培土之力,兼用二加龙骨汤益元阳, 降甲胆,透虚热。 三诊在培土的基础上开始温化厥阴之萌芽,( 厥阴、中气、营卫、血脉;粒细胞的减少与此 关系密切) 四诊: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