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1615124 上传时间:2017-09-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刺2013中考复习针对训练 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浙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跟踪训练39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A组) 1(2011湖州)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 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解析 水循环过程虽然环节很多,但都是通过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变化实现的。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答案 D 2早在1898年,英国科学家凯尔文曾忧虑地球上的氧气将会逐步耗完。后来,瑞士科学家谢尼泊通过实验证明凯尔文的忧虑是多余的。你估计谢尼泊所做的实验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B植物蒸腾作用实验 C生物呼吸作用实验 DKMnO4受热分解实验 解析 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吸收大气

2、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到大气中,维持了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答案 A 3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是:氧气X二氧化碳植物氧气。下列过程在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各种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 自然界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 答案 B 4与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 B植物蒸腾作用 C生物呼吸作用 D矿物质燃料的燃烧 解析 植物蒸腾作用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与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

3、。 答案 B 5如图表示CO2的循环过程,其中物质X能为人体直接提供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中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 B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C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pH将增大 D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 解析 由图中可知,转化1是光合作用,转化2是呼吸作用,X是葡萄糖,化学式是C6H12O6。葡萄糖分子C、H、O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1,故A正确。转化1是自然界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故B正确。X在人体中氧化产生的CO2如不及时排出,则血液的pH将减小,故C不正确。人呼出的气体

4、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CO2和H2O的含量增加,故D正确。故选C。 答案 C 6氯气(Cl2)能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其中 HClO 是一种酸。将 Cl2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反应的生成物有( ) ANaCl、H2O BNaClO、H2O CNaCl、NaClO DNaCl、NaClO、H2O 解析 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首先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由于HCl和HClO都是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NaCl、H2O及NaClO、H2O,所以生成物应该有NaCl、NaClO、H2O。故选D。 答案 D 7铁、盐酸、石灰水、硫酸铜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5、,四种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圆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气泡产生 B无明显现象 C有红色固体析出 D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 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石灰水与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硫酸铜与铁反应有铜析出,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答案 C 8(2011河南)能在pH为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 AFeCl3、CuSO4、NaCl BBaCI2、Na2SO4、NaOH CCaCl2、Na2CO3、AgNO3 DK2SO4、NaNO3、NH4Cl 解析 溶液为无色透明可以确定不能有带颜色的物质,选

6、项A中FeCl3是黄色的,CuSO4是蓝色的;选项B中BaCI2和Na2SO4可以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共存,NaOH也不能和pH1的酸性物质共存;选项 C中 CaCl2和Na2CO3可以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共存,CaCl2和AgNO3可以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共存。 答案 D 9一瓶无色气体,可能是O2、CO、CO2中的一种,确定该气体的最佳方法是( ) A闻气味,看是否具有刺激性 B用燃着的小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C将该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现象 D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 解析 三种气体均是无味气体,故此方法不可行,A选项错误。燃着的木条伸入气体,燃烧的更旺的是氧气,熄

7、灭的是二氧化碳,能够燃烧的是一氧化碳,故B选项正确。三种气体中只有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只能鉴别出一氧化碳,故C选项错误。分别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故D选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是:氯化铜溶液;稀盐酸;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加以鉴别,则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是() A B C D 解析 由于氯化铜溶液呈蓝色,因此可以用观察的方法首先确定出氯化铜溶液。由于氯化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能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因此可以将其它溶液取少量于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氯化铜溶液,能产生蓝色沉淀的就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稀盐酸

8、呈酸性可以和碱反应,所以可以将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和生成的氢氧化铜反应,盐酸可使其溶解。因此鉴别出各物质的顺序是。故选B。 答案 B 11(2011南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以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SO4 B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以除去盐酸溶液中的少量CaCl2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D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 解析 用氢氧化钡除去氯化钠中的硫酸钠会引入新杂质氢氧化钠。碳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物质,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于除去盐酸中的氯化钙。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太小,不能用点燃方法除去,同时点燃时会

9、引入新的杂质氧气。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可与碱溶液反应,可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吸收。 答案 D 12(2011孝感)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的转化均可一步实现的是( ) ACaCl2CaCO3Ca(OH)2 BAgNO3Fe(NO3)2Zn(NO3)2 CNaNO3NaOHNa2CO3 DFe2O3FeSO4Fe(OH)3 解析 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根据碳酸钙的性质,碳酸钙只能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生成氧化钙或与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碳酸钙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钙,故A不正确;硝酸银与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锌与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物质的转化均可一步实现,故B正确;硝酸钠不能与任何物质发生复分解

10、反应,因此硝酸钠不能一步转化为氢氧化钠,故C不正确;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而非硫酸亚铁,氧化铁不能一步转化为硫酸亚铁,故D正确。 答案 B 13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实验方案,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u稀盐酸CuCl2 NaOH溶液Cu(OH)2 BH2O通电 O 2Mg MgO CCaCO3高温 CaOH 2 O Ca(OH)2Na2CO3NaOH溶液 DMgCl2 NaOH溶液Mg(OH)2Na Mg 解析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可得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此方案中铜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故A不正确;水通电分解可生成氧气,镁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氧化镁,

11、此方案在理论上正确,但通过空气获得氧气要比电解水更经济,因此该方案在经济上不够合理,故B不正确;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的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通过复分解反应,可以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此方案理论上正确,操作也较为简单可行,又可将纯碱制得烧碱,经济上合理,故C正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而氢氧化镁却不能分解生成金属单质镁,此方案理论上不正确,故D不正确。 答案 C 14根据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甲为( ) A铜 B碳酸钠 C氧化铜 D氢氧化钡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丙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甲,说明甲为氧化物,根据答案则甲为氧化铜,把氧化铜代

12、入图中,答案合理,故选C。 答案 C 15(2010济宁)下列实验方案可行且相应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用铝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 Al2HCl=AlCl2H2 B用锌片和氯化铜溶液验证金属锌比铜活泼 CuCl2Zn=ZnCl2Cu C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D用滴加氯化钡试剂产生白色沉淀的方法证明溶液一定是硫酸 解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产物为AlCl3,而不是生成AlCl2;锌放入氯化铜溶液,锌表面出现红色固体,表明锌比铜活泼,方案可行,化学方程式也是正确的,故B正确;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碳酸钠,会添加新的杂质Na2SO4

13、;滴加氯化钡试剂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还可能是其他可溶性硫酸盐或硝酸银溶液,不一定是硫酸。故选B。 答案 B 16(2009丽水)下图“五连环”中的每一环表示一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请回答: (1)A、B、C、D 分别是铁、氧气、二氧化碳、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物质。若 A 为氧气,则D的化学式为_。 (2)“五连环”中物质A与物质C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答案 (1)NaOH (2)3Fe2O2=点燃 Fe3O4 (B组) 17化学无处不在,如图是物质间发生反应时的颜色变化,其中X是( ) A稀盐酸 B稀硫酸 C硫酸钠溶液 D

14、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所有的硝酸盐都溶于水,X会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无色溶液X中提供碳酸根离子或硫酸根离子,X溶液使石蕊变红,说明X中存在氢离子,铁离子在溶液中显黄色,亚铁离子在溶液中显浅绿色,可以知道无色溶液 X 能够溶解氧化铁和铁,X 是一种中强酸或强酸,所以 X 就只能是硫酸,故选B。 答案 B 18(2011河北)如图,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符合图中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来的溶液呈碱性,随着另外一种溶液的加入 pH 降低,等于 7,然后又小于7,呈酸性了。这样一个过程是典型的向碱溶液中滴入酸的反应。因此答案选D。 答案 D 19现有甲、乙、丙、丁四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是稀盐酸、CaCl2溶液、Na2CO3溶液、AgNO3溶液,按下表中实验顺序两两混合进行实验,现象如下表所述。第5次实验是把乙和丁混合,将出现的现象是( ) 实验顺序 1 2 3 4 5 溶液 甲乙 甲丙 丙丁 乙丙 乙丁 编号 实验现象 有气体产生 有沉淀生成 有沉淀生成 无明显现象 A有气体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