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141404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动物微生物分类及控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分类及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控制 实验动物如受到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污 染,其正常状态的平衡将遭致破坏,引起动物发 病,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及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 重影响。有的不立即发病,但处于可能发病的污 染状态,即机会致病因子的潜在性感染时,如再 施加做为附加因素的实验处理,动物可能发病。 一一. .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原因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原因 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增殖和导致动物发病,致 使降低动物的生产效率及动物质量,使动物生产 设施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实验的进行。此外 还存在许多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从事动物生产、 实验的饲养者,实验人员也有发病的危险。 1引

2、起实验动物的疾病和死亡 不同的实 验动物遗传背景不同,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 .某些烈性传染病如鼠痘、兔出血症、犬细小病毒 性肠炎等的流行,可导致动物大批死亡或质量下 降,从而给动物的生产和实验的正常进行带来严 重影响。 2.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 虫感染可不同程度干扰实验结果,从而影响研究 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隐性感染常导致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使实 验得不到应有的结果。或因实验处置,动物抵抗 力下降,使隐性感染显性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q掠夺宿主的营养; q体外寄生虫对动物的骚扰; q对宿主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q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 q对宿主生理

3、、生化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不仅虫体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实验动物感染寄生虫后,不仅虫体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 害,动物机体也对虫产生反应,使动物机体的生理、生害,动物机体也对虫产生反应,使动物机体的生理、生 化及免疫学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化及免疫学指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3.人兽共患病 许多实验动物传染病为人 兽共患性疾病,这些传染病可在人与动物之间 传播流行,因而也对饲养和研究人员的健康构 成威胁。特别是那些在动物呈隐性感染、而对 人类呈致死性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流行性出 血热病毒),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4影响生物制品的质量 使用在人身上的血 清、疫苗和

4、别的生物制品必须是安全的、无污染 的。如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细胞培养物、肿瘤移植 物或以动物组织和细胞为生产原料的生物制品, 不仅干扰实验,而且还可将病原扩散,以至危害 人类的健康。如果实验动物是用于生产生物制品 的目的,其来源必须摆脱大量的能引发人类潜在 人兽共患病的、带有特别病原体的动物群体。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西方动物保护 主义运动的影响,实验动物科学已从过去 注重于动物的饲养管理和实验操作,愈来 愈集中于动物的福利和实验结果的质量。 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 使用量增加。 早在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使用量 上已经趋于平衡。但是,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使用数 量呈上升趋势,普

5、通级、清洁级动物逐渐被SPF级 取代。目前发达国家使用的大、小鼠等小型实验动 物大多为SPF级. 2005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使用清洁级实验大鼠、 小鼠。某些重点科研项目用实验动物,达到SPF级 水平。 1.感染源 (1)内源性 (2)外源性 2.传播途径: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工作 人员;材料和设备 3.易感动物 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基本要素二、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的基本要素 q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q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q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三、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三、实验动物常见感染性疾病 q流行性出血热 q弓形虫病 q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 q沙门菌病 q狂犬病 q猴B病

6、毒感染 q猴结核病 1.1.重要的人兽共患病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q鼠痘 q兔出血症(兔瘟) 2.2.主要的烈性传染病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q鼠肝炎病毒感染 q仙台病毒感染 q鼠肺支原体病 q嗜肺巴斯德杆菌病 q小鼠呼肠孤3型病毒感染 q球虫病 q犬细小病毒感染 q犬瘟热 3.3.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常见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不同等级啮齿类、兔、犬和猴等实验动物要 求排除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应根据国家技术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有关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 级及监测标准(GB14922.22001、GB14922.1 2001)。 四、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国家标准四、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

7、国家标准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等级 nGB 14922-1994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和寄生 虫学监测等级(啮齿类和兔类) u将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即一级动物(普通级) 、二级动物(清洁动物)、三级动物(无特殊病原 体动物)和四级动物(无菌动物)。 nGB 14922.2-2001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 及监测(2002年5月1日开始实施) u新标准对实验动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将实验小 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 体级(SPF)和无菌级,取消了普通级。豚鼠、地 鼠和兔仍保留四级。犬和猴分为普通级和SPF级。 一、普通级动物 q定义 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A

8、nimal CV)是在微生 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带人兽共 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如鼠痘病毒、流行 性出血热病毒、弓形体等,饲养于普通环境中。 q应用:举例说明 应用 用于医学生物学中的教学示范 和科学实验的预实验。 二、清洁级动物 q定义 清洁级动物( Clean animal , CL )是指除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不携带对动物健康危害大和对 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病原的动物,如鼠肝炎病毒、仙 台病毒、体外寄生虫等,饲养于半屏障环境。 q应用:举例说明 应用 国际上普遍认为CL动物仅适合于短期或部分科研试 验。根据国外实验动物工作发展及国内的具体条件,CL 动物近年来

9、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较普通动物健 康,又较SPF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可免受 动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性及重复性亦较好。因此,我 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这类动物目前可适用于大多 数科研实验,应是国内科研工作主要要求的标准级别的 动物,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q定义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是指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 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又称SPF动物。饲养于屏 障环境。 q应用:举例说明 应用 选择SPF动物,避免了病原体的隐性感染或潜 伏感染及某

10、些条件性致病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此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试验,是 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疫苗生产必须应 用SPF动物。 u利用SPF鸡生产疫苗、抗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 二联活疫苗、抗轮状病毒卵黄免疫球蛋白、抗 大肠杆菌O157H7鸡卵黄抗体等。 药物安全评价:实验能否持续取决于污染的可能性 老年病学研究:SPF动物的寿命普遍超过普通动物 免疫学研究: 免疫缺陷动物只有SPF级或以上级别 动物才能保种、繁殖. 四、无菌动物 q定义 无菌动物( Germ-Free Animal,GF)是 指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的动物。饲养 于隔离环境。 q应用:举例说明 无菌动物的发展过程

11、n18951910年 解决了无菌生命能否生存的问题。 uPasteur认为动物没有肠道菌参与不能生存。生物学 家NenK提出了相反的看法,由此开展了一场学术 上的争论。十年后,1895年Nuttall 和Thierfelder经 剖腹产,用牛奶饲喂获得了无菌豚鼠,第八天后处 死,肠道内未检出细菌。1898年Scottellies获得了无 菌鸡,无菌环境中养活了17天,至此建立了无菌生 命可以存活的论点。 无菌动物的特点 (一)形态学改变 n消化系统:无菌动物盲肠及其内容物重量可达体重25%, 多数情况下,无菌动物盲肠是普通动物的510倍。无菌 动物由于盲肠膨大,肠壁菲薄,常易发生肠扭转导致肠

12、壁破裂而死亡。有关盲肠膨大原因尚无定论。 n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相对变小,白细胞数少,且数量波 动范围小,与无病原体入侵有关。 n免疫系统:由于无菌动物几乎没有受过抗原刺激,其免 疫机能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胸腺中网状上皮细胞较大 ,其胞浆内泡状结构和溶酶体较少,胸腺和淋巴结处于 不活跃状态,脾脏变小。 (二)生理学改变(二)生理学改变 n免疫功能:由于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组织发育不 良,淋巴小结内缺乏生发中心,产生-球蛋白 的能力很弱。血清中IgM、IgG水平低,免疫功能 处于原始状态,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 移植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或减弱。 用低分子无抗原饲料饲喂无菌动物时,血清

13、中几 乎不存在-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n生长率:无菌禽类普通禽类 ;无菌大小鼠普 通大小鼠 无菌豚鼠、家兔普通动物 无菌动物的应用 n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营养、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n在老年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n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宇航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n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n抗体制备研究 n 普通动物体内细菌种类多,很难制备较纯 的抗体;无菌动物缺乏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处于 “休眠”状态,对外来刺激,有迅速、单一和持 久作出反应的特性,如果接种单一的菌株,

14、会 产生较纯的、高效价的、且不会污染其他微生 物的抗体。 五、悉生动物 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属四级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分为单菌、 双菌和多菌动物。 悉生动物的特性 n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能合成某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的细 菌,不象GF动物发生维生素缺乏症,生活力较强,抵 抗力明显增加,易于饲养管理。 n中国药检所利用五联菌悉生动物(大肠埃希氏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可替代无菌动物进行药物检定。 悉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研究 vv在无菌动物断奶前后,接种一种或多种菌,可在无菌动物断奶前后,接

15、种一种或多种菌,可 观察这些细菌对机体的作用。观察这些细菌对机体的作用。 vv了解细菌之间及细菌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菌了解细菌之间及细菌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菌 群失调现象。群失调现象。 vv观察机体、微生物、致病因子三方面相互作用观察机体、微生物、致病因子三方面相互作用 的关系。的关系。 第三节 洁净动物与普通动物的 特性比较 洁净动物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洁净动物是指来源于剖腹产,实行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设施内的动物,微生物控制,饲养于空气净化设施内的动物, 主要包括:清洁动物、主要包括:清洁动物、SPFSPF动物、悉生动物和无动物、悉生动物和无 菌动物。菌动物。 一、各

16、等级动物的相关关系 二、微生物控制比较 由于动物分类等级不同,因而其微生物控 制程度也不一致,与之相对应的动物饲养环境 及饲养管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的实验动物分类原则 三、对科研实验结果影响的比较 四等级动物优缺点比较 四、如何选择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 GF、 GN动物在绝对屏障内维持,管理复杂, 无菌状态的保持难、产量低、价格高,实际应用 有限。 GN动物多用于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 物与宿主间相互关系的动物模型。SPF动物在相对 屏障中维持,易管理、产量大、价格低。因其不 携带病原体,不影响实验结果,在发达国家己广 泛应用,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五.等级动物优缺点比较 CL动物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较普 通动物健康,又较SPF易达到质量标准,在动 物实验研究中可免受动物疾病的干扰,其敏感 性及重复性亦较好,是国内科研工作主要要求 的标准级别的动物,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 各个领域。 选择标准 对于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级别选择,应根据其各 级动物的特点、应用范围及课题的水平高低,选用相 匹配的微生物学级别的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