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137349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第1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 城市区位分析一、核心素养(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故本节课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的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往与探究的能力,理解各区位因素在城市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二、教材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在学习人口的相关知识后,作为城市的开篇,在本章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分析

2、城市选址过程中的区位因素,重点是阐述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和交通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这是本节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中,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地图、分析图片、分析资料、用地理思想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推理性,但同时又与我们的生活存在较大的联系,可由此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读图分析资料探究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学会城市区位的分析方法,做到举一反三。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掌握城市区位因素这一问题,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城市,通过让学生观察中国及世界大城市密集区分布图,比较分析有关资料,了解城市

3、发展的地区差异,理解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同区位条件,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因此,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成果”的小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表达进而提高合作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形、气候、河流等区位因素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2.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3.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城市区位因素的实例分析四、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汕头的城市地理区位导入新课的学习

4、(二)预习感知,探究新知【呈现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区位的含义;2.理解地形、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3.结合实例,掌握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板书】一、城市及区位概述利用导学案,结合学生课前的预习,帮学生梳理城市及区位的相关概念【板书】二、城市区位分析(一)自然地理区位与城市的关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给“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和“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的分布状况”相关资料,分组讨论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推荐代表回答总结。讨论1 地形与城市区位:(1)我国百万人口大城市、世界城市密集区主要

5、分布在以什么地形为主的地区?为什么主要分布在这里?(2)为什么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而没有选址在赤道附近的亚马孙河平原上,请你从地形与气候方面,分析原因?(3)山区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什么地带?讨论2 气候与城市区位:(4)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说明世界城市密集区多分布在什么气候条件的地区,为什么?讨论3 河流与城市区位(5)河流对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演化有哪些意义?是不是所有临近水源的位置都能形成城市?在河流方面,哪些河段容易形成城市?(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帮助归纳梳理)【归纳】1.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平原地区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

6、谷或低地分布。2.气候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大城市多数分布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中低纬沿海地区3.河流与城市区位关系: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军事防御。 容易形成城市的河段:两河的交汇处;河口位置;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过河点位置【课堂练习】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 城市和 城市(填代号),原因是 。(2)C城市位于 (地貌)上。(3)思考A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是什么?【承转】那么刚刚题目里所讲到的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紧密相关,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点社会经济地理区位,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演

7、示】【活动】城市联谊会各小组尝试从城市区位因素角度将下列城市分成不同的类别,填入下列表格,并列出分组的依据:大同、株洲、攀枝花、北京、嘉峪关、麦加、黄山市、硅谷、石家庄、拉萨、剑桥、丽江、筑波、梵蒂冈、巴西利亚类别所属城市(学生分组探究,归纳总结)具体如下所示:(三)小结新课【演示】总结并梳理城市区位分析的答题模板(四)练习巩固读某城市发展过程图,回答12题。1图示城市最初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资源2促进该城市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交通D市场3.(2011年汕头期末统考题)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箭头代表河流流向,数字代表等高线的数

8、值,单位:米)。A、B、C是三种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市是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读图回答:(分析该城市(C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4.资料: 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 2005,东经11010- 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与广东省相望;该市略呈长心形,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有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海口市中部穿过。南渡江沿岸低平,该地区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请结合材料,分析海口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五)布置作业1.全优课堂完成P20-22第一课时部分;2.预习新课。附板书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区位分析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课前先准备了学生的导学案,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先作思考,因而课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帮助学生数量知识点,先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并回答,最后老师总结概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中图片资料丰富,引导性较强,概念诠释清楚,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比较活跃,氛围较好,也较明确地突出重难点,讲练结合,唯一不足开头的导入没有时间做最后的呼应与梳理,只能等课后做练习巩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以粤商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为主体,南洋华侨集资创办的在旧中国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烟草企业。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原在香港经营怡兴泰商号、贩运土洋新货于日本、香港、泰国之间,数年后积余资本3万多元。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