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12573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剖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 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 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 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 v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 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 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 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v 学生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 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 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 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 在少数。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v在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五种: v一、学校适应不良型的心理问题

2、; v二、强迫型的心理问题; v三、抑郁型的心理问题; v四、焦虑型的心理问题; v五、恐怖型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 v学习适应不良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 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严重 影响学习,跟不上班级,甚至造成中途休学 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 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 v 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 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 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 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 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 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 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

3、 v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 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v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 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 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 作文写不出,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 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 件或发呆等。 v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 、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 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 ,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 v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 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 、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 有些学生活动过度

4、,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 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 (3)生理功能方面 v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 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 定的躯体问题。 v案例1、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周,对学习无兴趣, 上课思想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经常不带书本和作 业本,不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 才勉强动笔。老师多次劝告批评不起作用,反而与 老师对立、发火,后来老师干脆让他回家完成作业 再来上课,想以此警戒,结果小周越是与老师对着 干,一天也不交作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平日对 劳动感兴趣,不管脏累都抢着干,目的似乎是为了 逃避做作业。父母因为他不好好学习,经常打骂,

5、祖父母又溺爱孙子。 案例一 v诊断分析:厌学。父母的打骂,缺少关爱, 教师滥用惩罚,观念不当,祖父母的溺爱, 学习动机不强造成小周的厌学。 二、强迫型 v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 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 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 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 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 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 v(1)强迫观念 v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 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 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 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 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 是出现一些如“1+2

6、为什么等于3”、“先有 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v(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 v如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并不去 上厕所;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 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 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 数或步数。 v案例2、小王,市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重点班高 材生,最近每逢听老师讲课、做题时,脑子 里马上就闪出:“现在听的、做的、复习的 内容都要忘记”,心里非常害怕,又想“不 要怕,坚持做,不要紧张。”结果心里更紧 张,心跳加快,脑子反应迟钝,只好停下来 休息。成绩直线下降,常想“我考不上大学 就完蛋了,我想休学,不参加高考。” v诊断分析:小王属

7、于“强迫性思维倾向”。伴 焦虑抑郁症状。 v辅导方案:宣泄不良情绪,澄清非理性理念 ,重拾自信心,理智面对存在的问题。可采 用名人成功事例或自我联想技巧。 三、抑郁型 v这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 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 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 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 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 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 大。具体表现为: v(1)兴趣衰退 v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 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 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v(2)缺乏自信 v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

8、薄,并有内疚后悔等 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 的失败估计。如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 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 v(3)精力衰退 v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 类同学往往感到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 来,但一般无杂念而是一片空白,体育课甚至日常 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v(4)封闭退缩 v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 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 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 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 法帮助自己。 v(5)躯体不适 v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

9、体酸痛等 ,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 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v(6)悲观失望 v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 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 ;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 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v案例3 :莫某,男,17岁,某职高一年级学 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皮肤较黑, 身材偏矮。父母离异,法院判其随母亲生活 ,但实际上因母亲收入不高,住房条件差而 让他随父亲生活。母亲每月提供一定生活费 。莫某在学校各类涉及家庭状况的调查表中 从不填写父亲姓名,仅写母亲。在班级中, 他缺少友伴,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有时他上课迟到,进教室时扭扭捏捏,有

10、 些同学笑话他,他就发火。课余时间,同学 们在他课桌旁边开玩笑,他就认为同学们在 嘲笑他,独自喃喃自语;同学们打闹碰了他 的桌、椅,他认为是故意闹的,专门是针对 他。 v诊断分析:由于性格内向,疑心重,且皮 肤较黑、身材偏矮,自卑心理较重,缺乏可 交流的玩伴,形成不合群的心理,拒绝与人 交往,人际关系不佳。 v辅导方案:父母给予孩子心理、精神上的 关心与支持;给莫某介绍各类有益的有关沟 通技巧、促进人际关系的书籍。耐心指导其 读书;指导其正确的穿着、打扮;指导其如 何发泄情绪等。 四、焦虑型 v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 ,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 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

11、虑状态 ,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 v(1)急性焦虑 v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 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 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 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 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 ,长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 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 v(2)慢性焦虑 v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 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 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 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 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 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 同时出

12、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 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 、梦惊等现象。 v案例4:小凡,重点高中高二年级学生。最 近上课听不进去,想到考试就害怕。从普通 高中考入重点中学,性格偏内向,不善言辞 ,稳重踏实,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中等偏上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名列前茅,被同学称为“ 有学习的天赋”。但进入高中,虽很努力,却 不能名列前茅。经过一年的努力,没有改变 ,于是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太笨。 v诊断分析:学习问题,缺乏自信心,长期 形成的消极观念和不合理的信念造成考试焦 虑。 v辅导方案:理性情绪疗法,认识到对自己 要求不能太高,不要追求完美,要给自己的 能力划界限。改变小凡的非理

13、性观念,帮她 找回自我,重建自信。 五、恐怖型 v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 、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 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 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 者有增长的趋势。 v(1)社交恐怖 v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 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 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 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 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 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 v(2)特异性恐怖 v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 ,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 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

14、门、害怕见到老 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v案例5:李某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的 女孩,从外表看来,她是一个文文静静、性 格内向的女孩子。但是,她对异性有着恐惧 感。面对异性的时候,她总是手脚发抖、头 上直冒冷汗,不敢看对方的眼睛,而且说话 时会出现严重的口吃现象。因此,她总是避 开人群。但是,在面对同性时,她却又是一 个谈吐幽默风趣的女孩。 v诊断分析:李某自小便常被父亲打骂,使 得李某对异性产生恐惧感,在异性面前非常 自卑,害怕自己被嘲笑。 v辅导方案:培养李某的自信心,挖掘李某 的长处,让李某能正视自己,抛弃自卑感。 同时让李某在女性同学的陪同下,逐渐增加 与异性相处,减

15、少自己的恐惧。 v以上对五种常见心理问题类型的介 绍,目的是使大家对它们有一个初 步了解。在青少年阶段出现上述的 心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是可以理 解的,大家不要害怕它,要敢于面 对它,正确解决它。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v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 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 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 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 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 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 生活。 v 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 来进行解释。 v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环境能高 效而愉快地适应;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 一种

16、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下适应良好,具有生命活力,能充分发 展其身心潜能而绝非仅仅没有心理疾病;还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表现为积极性、创造性 和人格统一,有行动热情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力。 v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 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 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 v 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 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 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 应环境,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完善个人生 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 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 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 心理功能状态 v 心理问题,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拥有健 康心理的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 也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用快乐去温暖和感染 别人。 v 心理健康是幸福感的来源。只有拥有 阳光心态的人,才能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各种 困惑,才能处理好生活中的黑暗和悲伤。每 一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 挫折与不如意的事情,然而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