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12335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少数名族的艺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白族的简介2、白族的音乐3、白族的服饰4、白族的相关乐器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云南昆明、元江、邱北、南华、丽江、兰坪、碧江、维西、保山、泸水等县以及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地区。人口1131124人(1982年统计)。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通用汉文。白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据史载:唐贞元十六年(800)南诏王异牟寻曾组织过庞大的乐舞队,赴长安向唐皇室进献歌舞演出南诏奉圣乐。在此以前唐皇朝也曾向南诏王赠送过“龟兹乐”和“胡部乐”。明代实行屯田、移民的政策,大量汉族人民迁居大理地区,和白族人民共同耕耘于洱海岸边。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白族民间音乐和汉族的民

2、间音乐相互交流,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白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春节、三月街(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绕三灵(农历四月二十三二十五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石宝山歌会(农历八月一七日)、耍海会(农历八月八日)等都是民间歌舞的盛会。一、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族调等。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3、1、第5句唱词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二、白族小调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

4、调”、“栽秧调”等。三、叙事歌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大帛曲(又称“花、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四、歌舞音乐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五、大本曲音乐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的是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九板”指的是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

5、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吹吹腔音乐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女子服饰则各地

6、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白族器乐非常丰富,笙箫管笛,胡琴古筝,一应俱全,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

7、音”吹奏法。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三弦,也是最牵动白族人心的又一种乐器。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基本结构与汉族三弦大同小异,但音质和演奏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同时也有着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独立的器乐曲。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龙头三弦采用二指演奏法,主要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音色柔美,如怨如诉,最善于表达缠绵委婉的感情。此外还有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市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有月光曲、埂子调等代表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