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12317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1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cmh教材(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防控基本原理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曹明华 2015-1-15 内容 1.前言 2.基础知识 3.传播过程 4.流行强度 5.传播动力学 6.传染病预防控制原则 7.传染病防控实践的关键问题 一、前言 2015-1-153 人类与传染病的的斗争远没有停止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出警告: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 出现的传染病。 新发传染病的问题 重新出现的传染病 鼠疫、脑膜炎、肺结核、登革热等, 新发现的传染病 从73年到03年全球新发现42种新的传染病 22种病毒性疾病,13种细菌性疾病,7种寄生虫病。 耐药、药品研制困难等使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不足的 问题 全球化使传染病的传播

2、易实现远距离的扩散 公共卫生资源的不足,使发现和采取措施都太晚了 新确认的病原微生物和疾病 2015-1-154 年代 病原微生物 病名 1972 萼状病毒 腹泻(暴发) 1972 弯曲菌 腹泻(暴发) 1973 轮状病毒 婴幼儿腹泻 1975 微小病毒B19 慢性溶血性贫血 1976 小隐孢子虫 急性和慢性腹泻 1977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 1977 嗜肺军团菌 军团菌病 1977 汉坦病毒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1977 肠弯曲杆菌 空肠弯曲菌肠炎 新确认的病原微生物和疾病 2015-1-155 1980 人T细胞嗜淋巴病毒I型 T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1981 金葡萄球菌产毒株 中毒性休

3、克综合征 1982 人T细胞嗜淋巴病毒II型 白血病 1982 大肠杆菌O157 :H7 出血性肠炎等 1982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1983 人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1983 幽门螺旋杆菌 胃炎、胃出血 1986 卡氏环孢子虫 顽固性腹泻 1988 埃利克体 人类埃利克体病 1988 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 1989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 新确认的病原微生物和疾病 2015-1-156 1992 霍乱弧菌O139 新型霍乱 1992 巴尔通体 猫抓病、细菌性血管瘤 1993 庚型肝炎病毒 非A-C肝炎 1993 Sin nombre 病毒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1994 类疱疹病毒-8或卡氏

4、肉瘤相关疱病毒 卡肉瘤、 体腔淋巴瘤 1995 Nendravirus 脑膜炎、脑炎 1996 阮粒 新型变异克-雅病 1997 A型流感病毒(H5N1) 流感 1997 输血传播病毒 (TTV) ? 1998 尼帕病毒 脑膜炎、脑炎 1999 A型流感病毒(H9N2)流感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脑炎 2003 SARS病毒 SARS 新确认的病原微生物和疾病 2015-1-157 猪链球菌病(2005年8月) 新型布尼亚病毒 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 H7N9型流感(2013年3月) 手足口病 O104大肠杆菌性肠炎(2011年5月) 传染病基本知识 q传染病 q特定传染性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直接

5、从感染的人、动 物、贮存宿主,或间接通过植物、动物、媒介生物、 非生命环境传播给易感宿主所导致的疾病。 q病原体 q病毒 q细菌 q寄生虫 q真菌 q朊粒 q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归为细菌 传染病基本知识 传染病特点 患者可能有传染性 隐性感染者可能也具有传染性 易感者因感染产生免疫反应 疫情发生后需要紧急处置 不及时有效控制,可造成扩散和蔓延 传染病分类 分类类依据分类结类结 果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朊粒 侵入门户呼吸道、肠道、皮肤、生殖器、胎盘、血液 传播方式 直播传播:触摸、咬、接吻或性交;黏膜直接接触;飞沬 ;经胎盘传播等 间接传播:介质(如餐具、玩具、食物、医疗

6、器械、生物 制品等);虫媒;空气等 贮存宿主人;动物;土壤;水 病原体传染力、致病力、毒力 传染力 病原体导致易感宿主感染的能力 续发率测量 致病力 病原体在人群中造成临床显性感染的能力 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测量 毒力 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 重症病例比例或病死率测量 常见传染病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等级比较 严严重等级级传传染力致病力毒力 高天花 麻疹 水痘 天花 狂犬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 麻疹 水痘 季节性流感 狂犬病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天花 肺结核 麻风病 中风疹 流腮 季节性流感 风疹 流腮 脊髓灰质炎 麻疹 低肺结核脊髓灰质炎 肺结核 水痘 极低麻风病麻风病风疹 季

7、节性流感 病原体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 病原体感染宿主后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 保护性免疫应答-疫苗或免疫球蛋白 导致机体损伤的变态反应 免疫应答 (人体的防卫能力)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特异性诊断 IgG抗体 可能新近感染 IgM抗体, IgG抗体阴性或不高, 既往感染 判断一个个体是否被某种病原体感染,可以比较发病早期和恢复期 的抗体滴度 病原体的变异 病原体的任何基因序列的改变 耐药性变异 如结核病、HIV 抗原性变异 如流感:抗原漂移; 毒力和致病力 减弱 如疫苗制备就是人工的减毒) 增强 如O157:H7, 自然史和感染谱 q病原

8、体进入人体状态 q定殖 q病原体附着于人体皮肤或者黏膜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 q感染 q病原体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复制或生长发育的过程 q隐性感染 q显性感染 自然史和感染谱 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频 率称感染谱又称感染梯度。 病原体被机体清除。 免疫屏障(特异性免疫 如母传抗体;非特异 性免疫 如皮肤、胃酸) 以隐性感染为主:最常见 无任何症状、体症、甚至无生化改变。例如脊灰、流 行性乙脑,流脑等。 特异性的主动免疫 后 果: 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 自然史和感染谱 以显性感染为主 引起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 冰山一角 特异性免疫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痊愈 死亡 病原携带状态:

9、 分类:带毒者、带菌、带虫者 显性感染:恢复期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 隐性感染:健康携带者 急性携带者: 慢性携带者: 无临床症状、有症状,但排出病原体,故流行病意义很大。 有些无病原携带状态 麻疹 自然史和感染谱 潜伏性感染 在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不排出体外,长期潜伏,免疫机 体下降之后才发病的。 例如疱疹病毒、疟疾、结核等。 死亡 是显性感染后,结果之一 易感期 传染过程 病原 感染 潜隐期 时 间 传染期 无感染 死亡 痊愈 病原体清除 产生免疫 时 间 易感期潜伏期 病原 感染 临床症状期 无临床症状 死亡 痊愈 产生免疫 病原携带 疾病过程 传染病的潜伏期、潜隐期和传染期示意图 平均

10、 潜伏期( 或中位数) 最短潜伏期 最长潜伏期 临床表现 传染期潜伏期分布图 临床 疾病 宿主反应 病原体暴露 未感染 无临床 疾病 死亡 重症 中等程度 轻症 病原体感染无 临床症状 传染病感染谱的冰山现象 传播过程 传播模式 病原体 宿主环境 易感宿主 侵入门户 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排出门户 病原体 传染病三角模型 传染病环状模型 传播过程 传染来源 携带病原体 人 动物 物体(玩具等用品) 物质(食物、水、土壤) 在暴发疫情处置中。确定并控制传染来源是控制疫情的重 要手段 隔离患者 控制污染食品 传播过程 传播途径 直接传播 病原体直接从传染来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过程 直接接触 触摸 接吻

11、 性交 眼结膜、鼻黏膜、口腔黏膜接触到患者的飞沬 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器官组织、污水或土壤 被患病动物咬伤 垂直传播 传播过程 空气传播 气溶胶 病原体通过气溶胶(5m的雾粒)形式进入易感宿主的呼吸道。 飞沬导致的传播不属于空气传播,-直接传播 飞沬核 通常由病例产生的飞沬中的水分蒸发后形成飞沬核,其可在空气 中悬浮较长时间 漂尘 可吸入颗粒物,指在空气中直径= 10m的颗粒物,病原体附其 上随呼吸道进入人体上下呼吸道 可从土壤、衣物、寝具或污染的地面产生 传播过程 间接传播 介质传播 玩具 手帕 衣物 寝具 厨具 餐具 医疗器械 防护服 水 食物 生物制品 血液 组织或器官 其他 间接传播

12、虫媒传播 污染性 病原体在虫媒体内无增殖 生物性 病原体在昆虫体内增殖或者完成 生命周期,或者两者都有 病原体侵入媒介生物至媒介生物 具有感染能力的时间称为外潜隐 期 病原体可以在昆虫体内进行隔代 传播称为介卵传播 病原体在昆虫不同生命周期的传 播(如蛹到成虫)称为跨虫期传 播 媒介昆虫 传播过程 易感性 升高因素 新生儿增加 易感人口迁入 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 免疫人口死亡 降低因素 计划免疫 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 流行强度 散发 病例无规律、偶然地发生 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流行病学关联,病例数很少 暴发 在一定时间和局限的地域范围内,某种传染病病例数超过预期水平 短期内病例数激增

13、,发生局限范围内如一个集体单位、村庄、乡镇等 流行 某种传染病在较大的地域内的病例数超过了预期水平 不同地区、人群和时间范围,判断传染病是否流行的预期值标准不同 大流行 某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发生流行,或者跨洲流行 地方性流行 指疾病或病原体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人群中持续存在 在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人群中发病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传播动力学 科学合理制定人与人直接传播的传染病防控策略 代间距 从原发病例的发病日期与其传播感染导致的续发病例发病日期的 间隔 描述可以人间传播疾病的传播情况 长短与病原体的潜隐期、潜伏期密切相关 代间距越短,表明该传染病有效传播速度越快,疫情容易迅速在 人群中播散 潜

14、隐期 潜隐期 传染期 潜伏期临床表现期 潜伏期 续发病例 传染期 原发病例 临床表现期 病原 传染 病原 感染 代间距 传染病的代间距示意图 传播动力学 再生数 用来描述某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能力的指标 基本再生指数 一个病例进入到易感人群中,在理想条件下可感染二代病例的个数 R0=单位时间内接触人数每次接触传播的概率传染期 实际再生数 现实中,当人群中有一定比例的个体具有对该病的免疫能力,或对一 定比例的病例实施了隔离等措施时,原发病例引起的续发病例数将下 降,此时的再生数为实际再生数 R=X R0(X为校正系数) 传播动力学 R的作用 常见传染病的基本再生指数 R可以用于判断疫情发生发展趋 势 R 1时,疫情将呈现下降趋势 接种疫苗 群体性预防性服药 隔离足够数量的患者 治疗患者缩短传染期 减少人群相互接触的频率 R=1,疫情将呈现平稳 R 1,疫情将呈现持续上升 R=X R0=(1-f) R0 1 f (1-1) R0 f免疫接种率、隔离率等 病种基本再生指数(R0 ) 麻疹1218 百日咳1217 白喉67 风风疹67 天花57 脊灰57 流腮47 SARS25 甲型H1N1流感12 传染病预防控制原则 增加个体抵御传染病的能力 健康教育 疫苗接种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改水改厕 食品安全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