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12119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材料资料专用教育教学,普通心理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专用(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与教师专业化1教育:广义上讲,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学为形式,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3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事实、教育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提供教育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2006)4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教育现象。5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英国哲学家培根,

2、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独立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6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教育学的四个派别:实验教育学(拉伊、梅伊曼),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哥),实用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布厄迪尔、阿普尔、吉鲁),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亚、凯洛夫、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8教师的专业是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结合的“双专业”。 9接受教育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凸现教师专业化,这是区别于只受过普通教育的外行的重要标志。10“教育即生长

3、,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对教育的斫狻?11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12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13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14瑞士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15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16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7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第二章教育、学校与学制1原始社会晚期,学校的萌芽已经出现。2正式学校的产生时间:奴隶社会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文化基础:文字的出现

4、。政治基础: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3学校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古代学校和现代学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代学校特点: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级性。现代学校特点: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学校教育内容极大的丰富。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摒弃呆读死记的教育方法,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成人教育迅速发展,创痛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学校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4学制:广义上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制度。(2007真题)5学制建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和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人口状况青少年儿童的身

5、心发展状况。吸取原有制度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6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几个部分。(2007真题)7世界各国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他体系,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想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6、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2006)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政治民主,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域一定的政治和经济。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文化史教育资料的来源,制约着教育资料的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氛围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08)5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6学

7、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潜能;发展人的个性。7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8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进而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9成熟以及所导致的年龄阶段特征也对教育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格赛尔的爬楼梯实验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2004)2教育目的的构成:人的身心素质(核心部分),人的社会价值。3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4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8、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本名族的历史文化传统。5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观点: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培养劳动者和建设者、要求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个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确定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个体本位论(卢梭)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8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独立个性

9、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不排斥。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的个性。(2007)6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要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要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使命。(2008)2教师的德性:善心;责任心;公正。3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识知识(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学科知

10、识+教育学知识。4教师的能力结构:一般能力(观察能力,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特殊能力(教学实践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6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多样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能动性的人、学生是创造性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007)7中学生的基本特征: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8现代新型师生关系: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9如何解决师生冲突:建立积极

11、的冲突观。全面评价冲突所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策略解决师生冲突。(托马斯提出五种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回避策略、强制策略、可知策略、合作策略和妥协策略。)10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教师自身素养。11教师的社会作用:传递人类社会文化成果的作用。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12教师的劳动任务:搞好教学、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关心学生健康、推动社会发展。13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要素:

12、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2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学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来组织的课程类型,主张“做中学”)。3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第七章教学1教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3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师生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课堂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006)4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

13、计划。5制定进度教学计划的顺序:学期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6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7上课的基本技能:讲述、教学对话、板书、布置家庭作业。8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9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试题类型:供答型(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11测验种类:论文是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性测验、标准化测验。1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教

14、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方法、文理科教学方法。13教学策略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14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15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师生、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使学生形成社会性素质和人格特征。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利于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体现灵活性特色;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整体感知。17小班

15、化教学的优势:师生可以充分互动。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9教室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且具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20常见的教学策略: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策略;布鲁纳发现学习策略;布卢姆掌握学习策略;卡尔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策略;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策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克拉夫斯基范例教学策略。第八章德育1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2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学生的知、情、形、意等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校德育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