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11612092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教学方针概论考试-81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质教育概论 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核心。教育学生做集体的小主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五爱”思想、优良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规范。(A) 社会主义 (B) 个人主义 (C) 集体主义 (D) 人文主义 分值:1.02. 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通常称为()。(A) 劣势潜能 (B) 优势潜能 (C) 共性潜能 (D) 个性潜能 分值:1.03. “元教育”又称(),指人类早期比较完整地体现自身本真职能的原始教育,其本性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实现环境改造,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A) 异化教育 (B) 本源教育 (C) 本真教育 (D) 复归教育 分值:1.04. 人类一切文明进步都以文化成果的积累和()的提高来体现。(A) 文明水平 (B) 科学水平 (C) 教育水平 (D) 生产力水平 分值:1.05.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实行普及教育,努力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都从教育中受益。(A) 初等教育 (B) 高等教育 (C) 素质教育 (D) 应试教育 分值:1.06.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A) 义务教育 (B) 高等教

3、育 (C) 素质教育 (D) 科学教育 分值:1.07.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A) 高等教育 (B) 个性教育 (C) 现实教育 (D) 素质教育 分值:1.08. 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A) 育人为本 (B) 以人为本 (C) 自我塑造 (D) 深化改革 分值:1.09.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两个方面。(A) 社会教育 (B) 综合教育 (C) 德育教育 (D) 技术教育 分值:1.010.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发现,这就容易使人产生某些错

4、误判断。(A) 显性 (B) 共通性 (C) 差异性 (D) 隐蔽性 分值:1.011.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状态,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状态。(A) 生产 (B) 学习 (C) 生活 (D) 教育 分值:1.012. ()是活动课程构成的第一要素,预定着学生在一定阶段的活动中最终必须达到的发展水平。(A) 成效 (B) 结果 (C) 方法 (D) 目标 分值:1.013. 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A) 精神价值 (B) 内在价值 (C) 外在价值 (D) 实际价值 分值:1.014. ()就是指学生真正按照自己的愿望,学自己想学、爱学的东西,广泛汲取知识营养,

5、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知识空间里搏击、遨游,不断扩充、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A) 开拓地学 (B) 创造性地学 (C) 健康教育 (D) 持续性教育 分值:1.015. 激活学生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A) 个性潜能 (B) 个性 (C) 潜能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1.016.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B) 品德 (C) 个性 (D) 能力 分值:1.017. ()不仅是创造的前提,而且也是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A) 共性 (B) 个性 (C) 个体 (D) 个人 分值:1.018. ()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

6、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提和重要基础。(A) 深厚积累 (B) 宏约深美 (C) 厚积薄发 (D) 博纳厚积 分值:1.019. 思想素质涵盖面很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思想素质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更要注重()思想素质。(A) 经济 (B) 科技 (C) 军事 (D) 政治 分值:1.020. 素质教育以培育()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需要对创新与创新精神、实践与实践能力有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A) 自我学习创新能力 (B) 创新精神 (C) 创造精神 (D) 社会生存能力 分值:1.021. ()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A) 教学 (B) 成绩 (C) 德育 (D) 思想素质 分值

7、:1.022. ()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通过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校课程 分值:1.023. 社会良性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而思想道德素质是确保实现这种追求目标的重要条件。(A) 法律规范 (B) 道德规范 (C) 社会规范 (D) 以上都正确 分值:1.024. 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A) 素质教育 (B) 知识传承 (C) 文化传承 (D) 知识信

8、息传递 分值:1.025. 完整的(),必须依据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按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为他们成为相应类型、层次的人才提供教育机会、创造适宜条件。(A) 道德教育 (B) 科学教育 (C) 素质教育 (D) 文化教育 分值:1.026.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A) 劳动 (B) 工厂 (C) 实验 (D) 社会 分值:1.027. ()是一切教育体系的共同特点,是一个教育体系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A) 教育方法 (B) 教育目标 (C) 教育成果 (D) 教育标准

9、 分值:1.028. 所谓()就是说,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当从事基于对教育规律独到理解的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经过反复检验、完善、定型和升华,就成了超出教育经验层次的教育模式。(A) 教无定法 (B) 学有所成 (C) 素质教育 (D) 教有所学 分值:1.029.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A) 科学发展观 (B) 文化素养基本理论 (C) 教育基本理论 (D) 教育学原理 分值:1.030.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

10、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1.0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高质效传递知识信息的具体方法丰富多彩,要做的主要工作主要是()。(A) 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B) 加强学校与社会知识信息的沟通和图书资料的保障 (C) 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实现整个知识信息便捷沟通和快速传递 (D) 压缩、减少知识信息重复交叉等无谓损耗 分值:2.02. 课堂教学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是()等等。(A) 教师能同时对几十名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对尽可能多学生的素质发展施加影响 (B)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可以避免

11、容易出现的走弯路现象 (C) 学生彼此间程度相近,易于互相讨论切磋,共同提高,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D) 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压抑了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 分值:2.03. 在素质教育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等方面。(A) 人文学科以及科学中的人文精神受到应有的重视 (B)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平等 (C) 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被普遍认同 (D) 教育教学活动中“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的普遍运用 分值:2.04. 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看,()是现行教育内容中严重短缺的,亟待充实和强化的。(A) 学会生存的内容 (B) 个人潜能充分发挥的内容 (C) 身心发展的

12、内容 (D) 励志的内容 分值:2.05. 学校教育环境的要求是()。(A) 新建学校应设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及日照充分的地段 (B) 优化教室的自然环境 (C) 控制噪音 (D) 绿化校园 分值:2.06. 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没有任何统一固定的模式。一般而言,教育者可从()等方面努力。(A) 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B) 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C) 站到学科、专业、课程等整个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高度去探索 (D) 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分值:2.07. 我国原有教学存在弊端较多,但从素质教育基本思想的角度看,主要是()等方面。(A) 过多关注于教 (B) 压抑了学生的潜能发挥 (C) 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D) 曲解健康成长的内涵 分值: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