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的进步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11800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研究的进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史学研究的进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史学研究的进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史学研究的进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史学研究的进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学研究的进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研究的进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材研究 史学研究的进步 与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现代化 芮 信 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除了要注意不断 吸收国内史学界的学术成果外,也要注意不断吸取 国外史学研究中的有益成果。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的 半个世纪里,国外历史学的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进 展?国外史学研究又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产生了什 么影响?我国史学界又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国外史 学界的研究成果?我们的初中和高中世界历史教科 书的编写应当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些都是十分值得 研究的课题。 一、 二次大战后国外历史学 研究的发展及其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外的史学研究取得了 长足进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 进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的发展、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研究方法的日益接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 为史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主要的是扩大 了史学研究的视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 术自身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创新,也带动了社会科学 (包括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自然科学学科与 社会科学学科的日益融合,促使在史学研究领域越 来越多地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些史学研究 方法的新类型随之发展起来。像社会科学内部其他 学科与历史学的结合产生社会史学和口碑史学一 样,随着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历史学的渗透,计量史 学和生态史学发展起来。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 究方法的共同影响下,反映人们心理变化历史的心 态史学发展起来。

3、此外,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也对历 史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导致了结构史学和系统史学 等分析方法的产生。这些研究方法的迅速发展和在 史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半个世纪以来整个历史学 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使得史学研究领域表现出 以下几方面的新特色。 第一,历史研究的范围从小到大,注重整体化研 究。传统史学研究一直沿着分支化和专业化的方向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的发展,对分工 日益精细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了很大冲击。全球性 战争使各国史学家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单纯只从某 一角度去看问题,对于理解社会的作用十分有限。 同时,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紧密和信息传递速度的 不断加快,也推动了世界历史一体化的进程,这又

4、推 动历史学家必须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历史 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也向史学家昭示着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 家、 地区和民族能够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正如 1966年4月7日英国 泰晤士报 的一篇社论中指出 的:“目前历史科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烦琐和徒劳无 益的专业化。如果不同这些倾向作斗争,就会使历 史研究丧失任何意义。 ” 在这种情况下,对世界历 史发展进行整体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为了 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工作,必须要求形 成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于是,系统史学、 结构史 学、 比较史学等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历史界的重视。 第二,历史研究的领域趋向

5、于更加广泛。当代 的历史研究,一方面要以整体化研究作为指导,另一 方面要拓展研究领域,作为整体化研究的基础。也 就是说,要克服以往历史研究领域中单纯停留在较 狭窄范围内的缺陷。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史学 界对长期盛行的 “杰出人物论” 进行了反思,并认识 到这一理论的显著弊端,开始从更广阔的领域进行 历史研究工作。在社会历史的结构内,开始研究家 族、 家庭、 婚姻关系、 社团等社会组织形式;在社会历 史群体方面,开始重视过去默默无闻,但却对历史发 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的下层群众;在国家政治制度 研究领域中,开始重视不同地区的区域史和社区史。 这导致西方国家中 “新政治史流派” 、“新经济史流

6、 派” 等流派的出现和史学研究领域心态史学、 社会史 学方法的广泛应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心态史学 与社会史学研究方法大量吸收了社会心理学、 精神 分析学、 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因此,与其他 许多史学研究方法相比,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似乎更 大一些,不仅会加深人们对某种历史现象的认识,而 52 且会使历史学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从总 体上深化历史研究工作。同时,社会心理学、 社会 学、 行为科学等学科在研究现实社会的人的行为、 动 机和结果的各种联系中,归纳、 总结和概括出大量富 有价值的规律性东西。这些成果在用于探讨历史上 人们的相关活动时,对历史学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第三,历史研

7、究从枯燥化趋向生动化。19世纪 风靡欧洲史学界的兰克学派认为,史学的最高目的 在于叙述清楚历史过程的来龙去脉。在这个流派的 影响下,当时欧洲的史学界撰述的史学著作,基本上 都是经过精心考订的资料汇编,虽然这个学派及其 影响下的欧洲史学界在整理史实方面作出了重要贡 献,但这种研究模式也导致了史学著作在表述方面 的单调和枯燥(关于对兰克史学的评价,请参见 史 学月刊1999年第2期所载侯树栋 20世纪西方史学 对兰克史学的评判与继承 一文)。到了20世纪,随 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对史学研究的日益关 注,对史学著述中优美文风的需要也越来越迫切,这 不能不在史学研究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的 “

8、新史学派” 和法国的 “年鉴史学派” 率先提出历史研 究应该考虑到普通人的需要,这就导致了以口述历 史为主的口碑史学的萌生。到了50年代,口碑史学 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赢得了众多的读 者。史学工作者利用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 不同个性 的人的谈话录,整理成口碑史学著作,使得普通人也 参加到写作历史著作的过程中。随着口碑史学的发 展,某些形象化的语言,如一些口语、 俚语、 行话等非 书面性语言,也在史学著作中出现,大大增强了历史 学的魅力。当然,口碑史学也有其局限性:在古代史 和近代史研究中,其适用性相对狭小,而在现代史研 究中,其适用范围则较为广泛。另外,在搜集公众的 口碑史料时,还

9、必须注意到其中难免出现的夸大、 缩 小、 虚衍和否定等误差。 第四,历史研究思维方式从单维化趋向多维化。 社会的发展必将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20世纪 的人们观察客体的方式,已经由19世纪以前的机械 的单维视角转化为多维视角。历史研究也无一例外 地感受到这一点。历史学家们意识到,对于人类历 史这个持续时间长、 包罗万象的认识客体而言,单靠 少数人或者某几种研究方法是难以阐述清楚的。需 要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的共同合作和史学研究方法与 理论的多样化。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国际历史学界引 人注目的重要趋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非洲史 研究领域,以非洲学者为主的历史学家同考古学家、 人类学家、 语言学家、

10、 民俗学家、 社会学家密切合作, 完成了多卷本的 非洲通史,使得非洲大陆的历史 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展现出来,而在世界古代史研 究中,欧洲学者则广泛地利用了古气象学、 古植物 学、 古动物学、 文化人类学、 历史地理学、 比较史学和 计量史学等分析方法,深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 历史学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变化 对国外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历史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变化,不仅对国外历史 著作的撰写产生影响,也必然对历史著作分支之一 的教科书的编写产生相应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历史著作和教科书更注意从全球的角度 去观察历史。英国当代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20世 纪50年代即主张从全球文明的

11、宏观角度去撰写世 界史,他指出:“主要从西欧观点解释事件,已经不够 了,我们必须尝试采用更加广阔的世界史观点”,“跳 出欧洲,跳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 的时代” 。1955年出版、 由美国历史学家兼政治学家 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 世界文明史 一书在 “前言” 中就指出:“现代人把世界只看成由欧洲和美国所组 成的日子早已过去”,“要了解世界上一个部分的根 本问题,就必须对世界整体有一个广阔的看法” 。70 年代初期出版、 由斯塔夫里阿诺斯编写的 全球通 史,既继承和发扬了优秀世界史编纂传统,又糅合 了当代史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 方法,使得这本书成为当代世界史编纂的新

12、起点。 就书名而言,它已经不像通常那样称为 世界通史, 而改称 全球通史,这就与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思 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 “全球史” 就是法国年鉴学 派历史学家的术语,它最初又被称为 “总体史” 或 “整 体历史”,是指在一个作为整体的地区中,对一定时 段的历史进行地理、 社会、 经济、 思想、 政治等方面内 容的综合研究,以反映这一整体的历史总貌。而从 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的著作来看,全球史或与世界通 史同义,或等同于从全球范围进行研究的历史。所 以,全球通史 的作者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开篇即指 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 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 个人

13、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 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 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 ” 这本书的第一 章就探讨从全球文明的宏观历史角度考察世界史的 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贯彻全书。 全球通史 一书出 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后来被广泛用作大学教 62 历史教学 2000年第4期 材。而以这本书为代表的那种从整体上观察历史的 方法,也逐渐渗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之中。例 如,90年代初期美国出版的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世 界史:人民和国家 、世界史:不同文化的类型 中, 都注意在每一章或每一编的开始部分和小结部分出 现以不同颜色的线段和文字表示的历史大系表,这 一

14、做法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把握教科 书所选取的重点,在众多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那些与 历史发展的整体最有密切关系的内容。 其次,历史著作和教科书大量运用比较历史的 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野。综观西方世界史编纂史, 凡是优秀的世界史著作,都大量地运用了比较历史 研究方法。对此,现代比利时著名史学家亨利 皮朗 是这样说的:“惟有比较方法可以减少史学家间种族 的、 政治的与国家的偏见 比较方法使历史以真 面目出现。原来被以为的高山,不过是一座丘陵,原 来被引为荣耀的民族天才创造的事件,不过是模仿 精神的表现。 ” 他认为,一切历史现象都在比较历史 的研究方法面前显露了其本来面目,通过比较历史 研究

15、可以客观地评价各民族在历史上的贡献,所以 他认为:“比较史学与世界史的观点是没有二致的。 ” 从整体观察历史的角度出发,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 球通史 中,通过多种层次、 多种因素纵横两个方面 的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前西方学术界存在 的各种偏见,较客观地论述了各民族对历史发展所 作出的贡献。同时,在 全球通史 中运用的大量比 较史学的方法,也是与作者从全球文明的宏观历史 角度研究世界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研究 方法的影响下,国外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将其视野 扩大到全球范围,在新版美国高中教科书 世界史: 文化的不同类型 的37章课文中,有13章全部是讲 述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国家的

16、历史发展概况。相比 之下,由美国人海斯、 穆恩、 韦兰所著,1932年出版的 世界史 教科书,在总共51章中,只有9章是讲述亚 洲、 非洲、 拉丁美洲的历史发展概况。因为在该书作 者看来,只有欧洲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世界进步的源 泉,“从伯利克里到凯撒的时代直到现在,历史的伟 大戏剧中的主角,都是由欧洲的白种人担任的” 。相 比之下,尽管 世界史:文化的不同类型 等较新的教 科书不可能完全摆脱西欧中心论和欧美中心论的旧 框框,尽管这些书的某些观点也不一定被其他国家 的学者所接受,但它们的作者在观察历史问题的视 野方面,已经比前人更加开阔了,这种进步是应当予 以肯定的。 再次,历史著作和教科书的文笔更加生动,更加 贴近普通人。史学家的观点要征服人,文字是最好 的武器。二次大战以后的西方史学家,继承了前人 的传统,在撰写历史著作时,注意以生动的文笔影响 读者和说服读者,让读者接受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于是,历史著作就愈来愈走出书斋,成为日益贴近普 通人的读物了。随着历史学家视野的更加开阔,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