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116600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5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历史答题要求: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终了只交答题卡。5.考试时长8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1. 董仲舒认为孔

2、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2.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对“四年建侯卫

3、”“六年制作礼乐”解读正确的A.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国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郡国制B. 建侯卫就是实行分封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C. 建侯卫就是推行宗法制,制作礼乐是为了用来代替分封制D. 建侯卫就是实行郡县制,制作礼乐是为了丰富周人的生活【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故首先排除A、D;“建侯卫”, 侯即诸侯国,应是指分封制。礼乐是维护等级制度工具,故B正确。D错误,礼乐制度并不是用于丰富周人的生活。综上,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3.西周时,福建首见于中原文献的记载。周礼夏官载:“职方氏

4、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这说明A. 福建地区成为周初重要的分封国B. 周朝的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C. 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财政物资D. 周期统治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福建被记载,说明西周时期统治和地理认知范围扩大。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福建地区并没有出现诸侯国,排除;C项,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财政物资的说法不符合西周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看出夷夏之防色彩特别浓重,排除。4.下面是史籍对秦汉历史的记载。由

5、此可见,秦汉时记载出处“至秦任文法而责吏,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吏治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后汉书左周黄列传A. 官吏来源十分有限B. 官僚制度中存在官和吏的区别C. 地方制度基本相似D. 贵族政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始有为小吏而入仕,计功次而进官者矣”“吏治满岁,宰府州郡乃得辟举”反映出,秦汉时期官僚制度中存在官和吏的区别,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吏的来源,故A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实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贵族政治,故D项排除。5.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

6、(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西汉以前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可知东汉以前,家族关系影响政治关系,东汉以后,宗法族群观念的影响逐渐削弱,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故排除A,选B。材料只反映了西汉时期皇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涉及统治疆域,故C错误。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皇

7、帝居所的朝向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提到宫殿模式,故D错误。6.历史学家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社会个体成员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材料所述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大一统”的集权统治B. 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C. 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D. 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军事、行政消费、“非生产人口、生活性消费、奢侈性消费消费均超过正常的消费”可知从中折射出官僚机构的庞大和特殊社会阶层的腐化。这种消费与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A选

8、项符合题意。贵族集团追求奢华生活属于集权统治的弊端表现之一,B选项错误。官僚集团普遍贪污浪费属于集权统治的弊端表现之一,C选项错误。巨额的军事、行政开支属于集权统治的弊端表现之一,D选项错误。7.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9、故B项正确;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但与刑狱无关,排除A项;司隶校尉可以监察首都附近郡,也可监察中央百官,故C项错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点睛】“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是关键信息。8.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装置诏敕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A. 分散相权加强了君权B. 促使行政决策民主化C. 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D. 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可知

10、皇权的实施受到相权的制约,故正确。材料中的信息不是分散相权,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决策方式,错误;材料“斜封墨敕”体现的是相权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与办事效率无关,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唐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关于本题的考查经常从三省六部制的实质为切入点进行考查,要引起重视。9.宋真宗曾作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表明宋代科举A. 推动了八股取士的形成B. 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C. 使社会各阶层

11、热衷科举D. 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反映了宋代科举对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较大影响,故D正确;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清时期,故A排除;材料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排除;“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影响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0.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古代独裁政治发展到顶点的时候,连自己御用的中央政府,也是不要的。他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所以尚书台权力提高,中央政府的权力就要减低,

12、总理国家庶政的三公便变成坐而论道的闲员了。”这种现象反映了A. 中枢权力体系完备B. 地方的自主性遭到了削弱C. 君主集权渐趋强化D.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的重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独裁政治发展到顶点的时候”“他要求把政权引渡到自己的卧榻之侧”可知,材料指的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使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标志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强化,没有体现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加强皇权,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宰相逐渐退出权力重心是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11.明朝张居正所创“考

13、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这一方法A. 有效防范了官员贪腐B. 有利于工作效率提高C. 使监察制度提议完善D.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考成法”的内容来看,通过账簿登记了解官员承办事务的执行情况,以及层层监督、督促执行,有利于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的做法不是防范官员贪腐,排除A项;这一做法也涉及到行政部门的督促执行,不是

14、只在监察制度范围内,排除C项;这一办法督促执行所承办事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12.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A. 古代中国法制意识淡薄B. 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 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D. 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矛盾复杂化,要求官府依法裁决案件的情况增多,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核心信息,排除;C

15、项说法违背材料主旨,即强调官府依法判决,排除;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13.明末曾出现绳索牵引的代耕架,其将用于辘轳的绞关用于犁的牵引,可“坐而用力,往来自如”地进行垦耕。这期间中国北方出现了漏(露)锄,南方则出现了塍铲、虫梳和除虫滑车等,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这实质表明A. 明政府重视农具的更新B. 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C. 中国南北方农具差异大D. 明末农用动力发生了质的改变【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表明明末我国南、北方的传统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尤其是犁的牵引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使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效率大为提高,故选B。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14.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A. 人定胜天的世界观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