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11033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2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文(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2.本试卷由I、II卷和答题纸组成,I、II卷共3页。3.卷含附加题一道,满分10分,成绩计入总分,且总分不超过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制度下,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A. 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等级B. 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C. 嫡长子继承是宗法制的核心D. 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

2、答案】D【解析】【详解】分封制是周王室巩固统治的政治制度,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即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使得亲戚成为分封制的重要依托。故答案为D项。宗法制注重等级,不是淡化等级,排除A;材料对诸侯区别对待引起了动乱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论证的是分封制的信息,不是宗法制,C错误。【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

3、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2.雅言是周代的王畿之言,随封邦建国传播到诸侯之地,并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以致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A. 促进了文化认同B. 消除了语言隔阂C. 实现了文字统一D. 强化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雅言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中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雅言的使用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故A项正确;消除了语言隔阂说法绝对,B错误;实现了文字统一是秦朝时期,C错误;先秦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D错误

4、。【点睛】对材料“-成为先秦的通用语言-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致的标准语言”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实行严刑峻法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君主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D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所以选A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4.公元8年,西汉外戚

5、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A. 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B. 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C. 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D. 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王莽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结果失败,说明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A错误;依据题干“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说明王莽改革土地制度有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井田制

6、是西周的经济基础,是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故D项错误。5.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二,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B.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C.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C正确;

7、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B错误;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错误。【点睛】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6.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A.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8、可以得出唐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唐代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和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故AB两项排除。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7.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天禧元年,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这一措施A.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 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C. 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 反映了小农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汴京店宅务辖下有公租屋两万多间,每间月租金170文。”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故A项正确。城市化的进程早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开始,故B项排除。宋代官方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这反映

9、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小农经济无关,故D项排除。8.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 明道德之善的情怀C. 格物致知的方法论D. 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

10、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观点一致,故C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B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不具有求科学之真的精神,故D项排除。9.“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C. 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 追谥准则渐趋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

11、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B项正确。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故A错误。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排除。“追谥准则渐趋完善”没有体现材料的本质,故D排除。10.林则徐在上奏英人非不可制应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中指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 先进的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B. 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C. 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D. 英国难以快速

12、对中国发动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林则徐对于英国舰队到中国境内的猜想描述,说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战舰并不熟悉,体现出了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B正确;材料中林则徐的认识显然不是清醒的,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国人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C错误;英国难以快速对中国发动战争不符合事实,英国当时对于中国在军事上显然高于一筹,D错误。,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据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东南沿海市场B. 1919年北洋政府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 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

13、朝统治自救运动D. 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答案】C【解析】【详解】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洋务运动是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是以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为依据,在对洋务运动作用的理解基础上做出的客观评判,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是历史史实,排除。12.“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含有很大意义,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材料反映辛亥革命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 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C. 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D. 增强了国人的

14、民族凝聚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专就民族扩大一方面看来,那价值也真不少,这便是把二千年来的东胡民族,全数融纳进来,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成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错误;B项“完全消除”说法错误,排除。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B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AC两项。13.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

15、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A. 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B. 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C. 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D. 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可知他十分看重程序并充分发扬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决策的形式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维护会场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决策过程中的程序性和民主性,而不是强调决策的利弊,故D项错误。14.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共同纲领颁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法制建设方针的确立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