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10164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总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论议论文的写作一、申论考试常见问题分析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考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影响到能力的充分展示,造成考试的失利。那么,考生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 (一)概括材料方面 概括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个题目,也是一个启下的重要环节。在于把握好给定材料,以便下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虽然在每次考试中的具体要求会不尽相同,但都必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做到准确、到位。这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 1.文不对题。有些考生或者是没有仔细看清题目的要求,或者是根本就弄不清“主要问题”与“主要内容”的区别,在答题时,答非所问。题目要求“概括材料所反映

2、的主要问题”,而考生却概括成“主要事实”或“主要内容”。例如,国家公务员考试2000年申论试题,所提供的是一个近似“案例”性质的材料,要求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却只谈材料中涉及到的几方面事实,至于对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案例反映出的问题却闭口不谈,完全是答非所问。相反,题目要求概括内容方面的,却答成了“主要问题”,如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要求是“对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概括”,但有的答卷却只谈“该资料反映了网络建设的问题”,没有明确谈到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就事论事。概括问题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由材料所提供的具体事实上升到观点,抽象出深

3、层的意蕴,而不能停留在材料的表面,就事论事。例如2000年申论试题,资料中的基本事件是噪声污染带来的矛盾,是令法院难以判决的红星新村居民与印刷总公司的官司。其中还牵涉到环保部门与印刷总公司的纠葛。所以有的考生就概括成“噪声污染严重的问题”,有的概括成“执法公正的问题”,有的是“法律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些都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看问题,真正的问题应是引发这些事件的根子城市规划与生产生活发展不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矛盾。这才是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说,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舍象”,要善于追本溯源,问一问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出现,事实的背后存在什么需要解

4、决的社会向题。 3.主次不分。有时因为材料的庞杂,问题可能不止一个,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本末。有的考生在答卷时或为了保险起见,或因被材料牵着走,搞成一部分材料一个问题,结果问题罗列一大串,这其中可能包括着主要问题,但因为主次并列或主次难分,主要问题表现欠突出、分析欠充分而影响得分;另一种情况就彻底偏题了,得分自然更低。 主次不分的情况在要求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表现得也比较突出,例如2001年试题(试卷B)的给定材料都是围绕PPA风波的,如果归并一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风波缘起、连锁反应、我国情况。三方面的情况要具体分析。而有的考生却抓不住这些,或丢三落四,或把“风波”中不太重要的律师意见作

5、为主要内容。 4.表述不当。针对“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如何在限定字数的范围内清晰准确恰当有序地表述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部分可先预先计算一下字数)。在表述问题时,要么先概述材料事实,然后点明问题并作分析;要么先点明问题,再结合材料分析。有的考生只作“一句话”式的回答,不作分析阐述,为了凑字数,便列出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有的虽作分析,但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有的语言啰嗦,语句不通,用词不当。这些都会使答题质量大打折扣。当然表述方式不可能整齐划一、千人一面,但都要符合题目要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不少考生对给定材料的把握能力还有欠缺,阅读理解能力差、分析概括能力差、

6、语言表达基本功差,所以大家应在平时多做这样的训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必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关注社会热点或者大众媒体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再者,考生应仔细地阅读给定背景资料,不要匆忙作答。 (二)提出对策方面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拟定方案的能力。这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 1.定位不准,角色失当。在提出对策时,命题者都会为考生拟设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考生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时的立足点。但有的考生却没有及时地进人这一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导致许多问题出现。一是提出的方案范围过大或过小,使得对策的针对性不强。例如,2000年试题要求考生以“省

7、政府调研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方案,有的考生却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身份,指手划脚,兴师问罪;有的则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只谈如何指导办理这一案例,一味地讲自己的专业知识,舍本逐末;有的则是“全能”身份,提出的对策无所不及,面面俱到,超出了规定的“身份”范围。二是口气不当,有的口气过大、过硬,有的则专业口气太重。总之,定位失准是个大毛病。因此考生务必做到定位准确且保持一致。 2.坐而论道,脱离实际(一定要有具体的方案)。提出对策要求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有的考生提出的对策明显脱离实际。例如在回答2001年试卷的第二题时,有的考生提出追回所有已出售的“可疑感冒药”和实行全面“退药

8、赔款”的方案就很难付诸实施;再如2002年申论试题,针对互联网的种种弊端,有的考生提出“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发挥网络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就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有些对策是远期的工作目标,也很难落实。有的对策虽可操作,但得不偿失。所以提出对策时,不要只讲空话、大话、原则性的话,而是要具体、可行。 3.脱离“问题”,无的放矢。提出对策必须紧扣所概括的主要问题,但有的考生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下笔所言都是一些与解决主要问题不相关的内容。例如针对互联网的种种弊端(2002年申论试题),有的考生提出的对策完全放在了“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加强青少年教育”等问题上,明显地背离了材料和题意。有些虽

9、然并未完全脱离“问题”,但分不清轻重缓急,目标性不强。当然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概括问题不准”所致,再就是“定位不准”所致,还有就是缺乏社会常识和基本经验,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说不到点子上去,始终是思路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都影响了对策的针对性。 4.幼稚肤浅,出语外行。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能力的考试,提出的对策前提应是合情、合理、合法、合度的,否则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但不少答卷这方面的情况相当严重。例如2000年试题,有的提出让工厂“立即停产”,有的说“限月内搬迁”,或“强行拆除”甚至提出“居民联合向市政府请愿,讨个说法”,再如2001年试题,对经销含PPA药物的药店“撤销营业

10、执照”,或追查传媒、记者的责任等等,这都不是好点子,考生应以此为戒。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一些考生对此环节的答题要求不甚明了,更主要的是缺乏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处理较复杂事务的基本经验。 (三)进行论证方面 进行论证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写一篇议论文,有关如何写作议论文涉及的方面太多,在此仅就这一环节所易出现的普遍问题简要说明。 关于标题。论证环节要求考生自拟标题进行论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但有的考生拟题时过于马虎、随便,导致问题的出现。一是不贴切,或题文不符。即标题与论题范围的概括、中心论点的提炼、态度倾向的表述和评论的内容不相符;或者用词不准,题意容易产生歧义导致误解。

11、二是空泛乏味,大而无当,不具体;或提炼不精,啰嗦冗长。三是刻意雕琢,华而不实。这些都影响到阅卷者对内容观点的把握。特别是漏写,直接导致了文章的残缺。 关于文路。这方面常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偏”:申论考试的议论文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写作,而是紧扣背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论证,有的考生在文章中抛开“背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发挥,放言宏论,一味地写联想,发感慨,偏离了论题范围,偏离了撰写申论文章的目的,并且论述片面,分析缺乏分寸;二是“窄”:主要体现在论述问题时横向上思路不开阔,文章内容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展不开,不能由此及彼,全面地阐述道理、论证观点,有的则不谈解决问题

12、的方法,提不出建设性意见,造成文章内容单薄、不全面;三是“浅”:思考间题停留在表面,纵向上不能层层深人地结合现实讲道理,摆危害,挖根源,谈实质,文章缺乏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立意肤浅,论证不透彻;四是“乱”:没有一个统一、有序的思路,不知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整体思路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结构,想一段写一段,想到哪里算哪里,前后重复,逻辑混乱,该写的内容不写,不该写的倒写了一大堆。 关于开头结尾。总的说来就是开头入题慢,不能根据“背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时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叙述材料啰里啰嗦,有的空发一大段议论,有的目标方向不明确,左右盘旋,无话找话。结

13、尾则拖沓、空洞,不能水到渠成,有的虚张声势,有的空喊口号,有的简单重复,画蛇添足。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众多考生驾驭申论文章写作的能力还有欠缺,同时也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方面的不足。总之,申论考试格外注重对应试者实际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有赖于平日的积累和历练,绝不是“临阵磨枪”所能奏效的;同时申论考试也要求考生熟练地掌握考试的规律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如此,才能有意识地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将自己应有的水平发挥出来。二、申论考试的公文化倾向 自2003年起,“申论”考试已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公文化”写作趋向,对于这一变化,应试者应予以高度注意。这有一些原因。 1.为了防止形成新的

14、“八股” 前几年“策论式”的考试模式,将“申论”写作固定为“三大块”(即“概述”、“对策”、“议论”),文体范围受到限制,公文的介入,拓展了“申论”写作的文体领域它包含着多式多样的“文种”(但是增加了难度),可以让“申论”写作不断地打破旧程式、翻出新花样。2.为了更突出“申论”的“策见性”公文更容易突出“申论”的“策见性”,便于实现“申论”的考核目标。 3为了锻炼考生的“适应性” 对于国家公务员来说,“公文”写作比“议论文”写作更显得重要。从事国家机关工作,无论何种行业、什么部门,都要经常与“公文”打交道,因此,掌握各种公文的写规律与写作方法,应该说是公务员的必备能力。最有可能作为申论测试文种

15、应以报告、请示、意见、议案、提案、讲话稿为主。这些文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陈情说理,因此考生除了应掌握这些问题的一般写作要求外,特别要掌握陈情说理的方法与技巧。 由于5年来申论试卷所涉及的社会现象(或称相关问题),如2000年的“噪音污染引发的诉讼”、2001年的“药品中含有PPA”、2002年的“互联网对现实生活的影响”、2003年的“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写对策建议和作为当地政府派出的事故调查处理的负责人或上一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讲话稿)、2004年的“汽车工业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都属于“政务”范畴,所以,我们谈及的公文写作,主要为行政公文方

16、面。如2004年申论考试要求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应试者首先应明确,“报告”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的上行文,行文中必须体现上行的相应语气,同时应立刻想到的是办法中“行文规则”对“报告”这一文种的明确使用要求:“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由于一些应试者对这一要求不甚明确,以致在所写报告中不适当地加人了请示事项,使“报告”这一陈述性上行文同时又带有了请求性,犯了公文写作的大忌。再从“公文格式”方面看,应试者须明确知道,“报告”是要求有完整标题的,即标题要包含发文机关、主要内容(过去称“事由”)和文种三部分。如果所写报告的标题不符合这一要求,则表明应试者未能准确掌握基本的公文格式。例: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市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