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11609758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新高考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理)Word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理科政治(时间40分钟,总分100分)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要求,请选出来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2.5分,共100分)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家的思考 C人类的实践活动 D人们会思考的大脑2哲学的任务是 A让人人都成为哲学家 B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使人全面发展 D追求真理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这句话说明 A哲学属于艺术的一个种类 B学会哲学,生活就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C哲学与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决定 D哲学对人们的生活有指导作用4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这说明

2、 A只有惊讶才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B惊讶和困惑一样,都是一种哲学 C哲学开端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惊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5. 转基因水稻的快速发展使其价值日益显现,人类的饥饿问题有望通过转基因水稻的普及得到解决。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思考和追问:转基因水稻安全吗?这一思考不可避免地触及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这表明 A.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生活实践 B.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思想都是哲学思想C. 哲学是一门生活艺术 D. 实践的发展是为了适应哲学的需要6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C哲学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是人们对于整

3、个世界的根本观点7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D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8哲学与世界观的主要区别是 A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B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 D世界观是零散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9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关系的是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不可分割10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

4、业的强大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个观点说明 A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D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据此回答1112题。11爱因斯坦的这段话表明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是相互区别的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又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A B C D12爱因斯坦上段话中的科学指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 A哲学是一个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 B

5、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C哲学研究整个世界共同性质、共同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 D哲学是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一元论和二元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5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6下列观点

6、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物是观念的集合 上帝支配世界上的一切气者,理之依也心外无物 A B C D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据此回答1718题。1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机械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18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被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价说明,赫拉克利特 A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C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D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

7、人19.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 未有此事,先有此理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20. 黑格尔认为,万事万物是“绝对精神”的派生物;朱熹提出,“理生万物”;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下列对黑格尔、朱熹以及柏拉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有 都属于唯心主义 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都属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A B C D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把握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脉搏的一次跳动;每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所演奏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一段最强的音符。阅读材料回答2122题21哲学作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

8、活、观念形态的重要内容 A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C源于哲学家的主观想象 D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2上述观点 是唯物主义观点 是唯心主义观点 正确说明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A B C D 23.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下列对哲学与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一定形态文化决定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A B C D24下列对哲学

9、的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B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C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D哲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25. 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 哲学推动时代前进的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 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 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德国古典哲学主要用辩证法启迪人们心灵,解放人们的思想,从而成为变革德国封建社会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2627题www.26上述材料说明 A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结

10、 C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D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硕果27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动员和掌握广大人们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 B C D2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17世纪美国哲学 C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11、C具体的物质形态 D无法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存在31.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句话表明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 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2. “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 表明物质依赖与人的意识 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A B C D33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34.

12、 下列诗句中,与“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包含相同的哲理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桐华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C.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D.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35每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无一不是对当下社会某种现象的思考。这说明 A. 物质是客观的,意识也是客观的 B.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 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6. 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 人类的意识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