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609639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用的问题与对策宁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 纪复勇“融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只有用起来,投入巨资建设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才能发挥效益,形成教育生产力,也只有用起来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需求,促进建设升级。笔者在基层分工信息化工作多年,参与了农村县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全过程,深切感到教育信息化“建和用”是两个概念,建设不易,应用更难。为什么投入巨资辛辛苦苦建起来的信息化设施设备用不起来?为什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应用难以深入推进?带着这些疑问,借助工作之便,我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力图找出阻碍“融合应用”的问题和障碍,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阶段成果,最终发

2、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多,存在一系列问题和障碍,其中既有人的因素,又有物的因素;既有思想问题,又有能力问题;既有技术障碍,又有机制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内部是一种串联关系而非并联关系,要打通“融合应用”之路需要逐一解决问题,突破障碍。因此“融合应用”必须找准问题,理清障碍,系统设计,综合施策,稳步推进。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一些解决全县中小学“融合应用”关键问题,突破应用障碍的办法和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融合应用”。一、 校长本领荒,“融合应用”从何处下手?提高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推进“融合应用”的前提。推进教育信息化,校长是关键,校长的

3、教育思想不转变,理念不更新,“融合应用”就无从谈起。校长不提供平台环境和条件支持,教师根本无法开展融合应用实践。从调研来看,教育信息化“上边热下边冷”现象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更与校长自身专业素质有关。一方面校长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存在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本领恐慌。不少校长对传统的教学与管理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对教育信息化则普遍存在畏难发愁情绪。一些校长尽管知道教育信息化非常重要,但认为那应该是先进地区和大城市学校应该干的事,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薄弱,网络环境差,加之教师专业水平低,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差,玩不转“融合应用”。一些校长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上高端大气

4、的先进设备,克服困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但上完设备就万事大吉了,既偏离了教育信息化的本原,更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一切表明,提高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看、听、做、评”。看,就是组织校长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看别人是如何做的;“听”,就是请专家和典型学校校长做报告,介绍经验;“做”,就是让校长在本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推进应用;“评”就是定期组织总结考评,发现典型、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同时将考评成绩列入对校长的考核。二、 教师信息素养不足,融合应用,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融合应用”的保障。“融合应用”的本质是教与

5、学的双重革命,标志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融合应用”要借助技术手段对教育流程实行再造,发挥技术优势,使学生能按自己的基础、自己的步骤、自己的能力,自适应学习。“融合应用”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组织者、学习参与者转变。这些对教师的信息素素养提出严峻挑战。“融合应用”的主体是教师,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应用创新,“融合应用”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能否“融合应用”有三个决定因素:一是认识问题,想不想干;二是能力问题,会不会干;三是环境问题,能不能干。农村中小学大多师资薄弱,在职教师年龄偏大,学历水平低,这是“融合应用”的一大障碍。以我县为例

6、,经统计,现有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的小学占58%、初中占56%、高中占63%。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在接受学历教育时,信息技术尚未列入课程,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多是从业以后短期培训或自学获得,多是一些浅显的表面东西,不系统、不深入。在应用中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问题便束手无策,身边无人帮助,只能放弃应用,重新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解决这一难题采取的措施:一是下大力气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采取菜单式培训,培训内容的选择围绕一线教学实际需求,用什么,学什么,贴近实战搞培训,在用中学、学中用。在培训方式上,改变“一言堂”的培训弊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倡导碎片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专

7、题式学习、教师合作学习等,注重一线教师的现身说法,真正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准确地发挥学分认定的导向作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培养种子教师、种子团队,给每个学校培养几个“明白人”。老师们身边有榜样、有“明白人”,学起来有目标,用起来遇到困难好请教,大大减轻了“融合应用”推广的阻力。我县罡城镇第一小学,有一位老教师年近50,教龄近30年,本是泰安师专体育系毕业,2015年开始,校长让他改教数学。该教师利用自己培训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借助泰安市智慧教育与平台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一边自己学习,一边上课应用,结果他教的四年级数学全班平均成绩名列全镇第一,

8、成为全镇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先进典型。我们及时宣传推广这一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一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融合创新水平。三是对于年龄大的老师、认识有问题的老师采取“嘉善矜不能”的原则,给他们留出适应的时间。短期内想把所有教师都培养成应用高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能靠行政命令,不能搞运动,不能一刀切,强迫会将教师推向应用的对立面增加推广助力,得不偿失。四是学校之间组织开展磨课,让老师们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智慧在民间,在广大教师之中,如何用最有效,他们最清楚,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最了解。当这些在一线实际应用

9、的老师坐到一块思维碰撞,讨论交流时,很快会檫出火花。如果有信息化教育产品(课程、软件、平台等)的设计人员能坐在老师们中间一起参与讨论,成效会更好。三、 网络跟不上,关键时候掉线熄火良好网络环境是融合应用的保证。网络环境不好,网速跟不上,慢、卡、顿,融合应用就进行不下去。对网络环境,我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三次深化,建设上经历了三次提升。第一次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离不开网络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因此我们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网络建设,并于2015年底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所有学校包括教学点全部光纤接入,带宽最低20兆,多数在300500兆之间。一些学校甚至同时接入联通、移动

10、、电信等多家公司的网络。全县每年仅网络使用费就在70万以上(图:中小学网络带宽统计表)。宽带网络的接入解决了中小学信息孤岛的问题,使师生可于方便的上网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但距课堂教学融合应用尚有距离。全县部分学校带宽统计类别学校名称 带宽(M)小学宁阳县文庙街道北关联办学校100 初中宁阳县东疏中学300 小学宁阳县东疏镇第一小学100 初中宁阳第十二中学300 小学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100 初中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中学300 初中山东省宁阳第六中学300 小学山东省宁阳县磁窑实验小学300 小学点宁阳县葛石镇杏山完全小学50 初中宁阳县乡饮乡中心学校300 小学宁阳县乡饮乡沙河中心小学100

11、小学宁阳县乡饮乡韦周中心小学100 高中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500 高中山东省宁阳第二中学500 高中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500 高中宁阳实验高级中学500 初中宁阳实验中学500 初中宁阳英才学校300 小学宁阳县实验小学500 小学宁阳县第一小学300 小学宁阳县第二小学100 第二次是校园无线网建设。许多人认为,网络接入,学校就可以开展融合应用了,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新问题。学校接入宽带,只能支持教师使用,不能支持学生使用。没有无线网络学生手中的智能终端无法使用,学生随时随地、时时处处学习就是一句空话。课堂上只有教师使用,融合应用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样的应用不仅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反而

12、助长了以教师为中心。因此,要推进融合应用深入开展,光有宽带接入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无线环境。为此我们又开展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首期共投资600多万元,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中小学17处。第三次是校园无线网升级改造。宽带接入了,无线网络建成了,这下融合应用应该没有问题了,但在实践中又遇到了新问题。许多学校反映:“网速慢、网页打不开、视频看不了、课上不下去”。按常规思维网速慢是带宽不足,慢就增加带宽,再慢再增加,如此循环,但增加带宽以后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是怎么回事?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学校多次调研,反复实验,发现网速慢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原因至少有四个:一是外网带宽不足;二是部分学校校园网网络

13、架构不合理;三是使用的教学平台设计有缺陷;四是现有通讯技术还难以解决众多学生同时观看视频所产生并发访问问题,当同时观看视频的学生超过一定数量时就会发生网络拥堵。因此,解决网速慢的问题仅仅靠增加带宽是不行的,必须由技术专家介入,逐校诊断,找准病根,一校一案,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如我县的六中,为解决学生观看视频并发访问造成的网络拥堵问题,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形成了“增加缓存服务器,修改教学应用平台,视频校内循环”的校园网升级改造方案,一举解决了网速慢的问题,也给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方案的优点是,当学生观看视频时,只要有一名同学点击打开某视频,该视频便下载缓存到本校服务器上,其他学生再观看该

14、视频,都是从本校服务器上调取,不再通过外网,实现校内循环。四、 教学平台改不动,教师只能削足适履教学平台应该是活的,教师在一线应用中遇到的难题,提出的应用需求,应该能及时得到响应,平台能根据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升级。“教学平台应该是活的”这一理念是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碰壁、反复感悟而总结提炼出来的。没有经历一线应用的人不理解,一开始平台设计公司也不理解。平台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线上与线下、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关键节点和神经中枢,平台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融合应用”的各项要素能否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无线网络、平板、资源等各要素基本具备以后,平台就成为“融合应用”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目前。互联网教育

15、公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平台。每个公司的平台都有亮点,都有独特卖点,展示时功能强大,可一旦建到学校,到教学一线应用时,就水土不服,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经深入一线学校调研分析,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其根本原因是公司与学校未能很好地结合,开发者与使用者互相分离。平台是网络教育公司组织IT工程师开发的,无论技术人员对教育的分析多么到位,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都存在距离,并且很多教学场景是无法提前预设的,很多应用问题只能在使用中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教师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平台的优化需要应用者的反馈,两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仅靠互联网教育公司自外而内

16、开发平台,只有一个轮子转、一只翅膀飞,平台的可开发是不会成功的。平台要成功,公司必须与学校相结合,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与一线教师相结合,缩小技术使用者(老师或学生)和技术构建者之间的认知鸿沟,技术很重要,师生提出的问题更宝贵。公司的IT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撑,教师在一线使用中提出问题,双方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在应用中开发,在开发中应用,边用边改,边改边用,不断升级,不断完善,只有这样,平台才会成功。一旦平台僵化,改不动,只有死路一条。许多地方建设了教学平台,开始非常热闹,不久偃旗息鼓,废弃不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台不能围绕教师应用需求转。美国硅谷私人定制学校(Altschool)仅有几十名教师,几百名学生,但背后却有一百多名高级IT工程师紧盯一线的应用需求,随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