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095692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的应用.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在初中化学的应用 一 、教学过 程及学案设 计思路 ( 以 酸、 碱 、 盐教学为例说 明 ) ( 一 ) 教材分析 1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能根据复 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 、 碱 、 盐的反应能 否发生。 2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复分解反应 是酸 、 碱 、 盐相互反应的基本形式 , 是初 中化学要求掌握的四种化学反应类型之 一 ,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 3 本节内容在教材 中的地位 、 价值 :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判断是学习酸 、 碱 、 盐之间相互反应的基础。学生能真正理 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判断其反应的 规律 , 将使得学习酸、 碱 、 盐的

2、知识更得 心应手 ,更好地消除他们对此知识的畏 难心理。 ( 二) 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学到“ 酸 、 碱 、 盐” 内容时, 难度骤增,首先表现在学生对骤然增多 的大量酸 、 碱、 盐之间的反应 , 特别是大 量化学方程式的出现感到难以理解和记 口贵港 市港北 区大圩一 中覃秋 明 忆。因此, 教师在讲授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时,必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 的条件 , 让学生掌握规律 , 触类旁通, 以 达到 “ 教 是为 了不教 , 学是 为 了活学 ” 的 效果。 ( 三 ) 教学 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 条件判断酸、 碱、 盐的反应能否发生。 2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

3、用归纳和演绎 的方法分析化学方程式,总结出复分解 反应的特点和判断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复分解 反应方程式的分析 , 展现化学内在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 ( 四) 教 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和反应发生 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 条件判断酸、 碱、 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 五) 教学过程 利用学案指导学生学习,把教师的 教( 导知 、 培能 、 导法 ) 和学生 的学 ( 求 知 、 展能、 得法) 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1 前情回顾( 复习前课内容, 以练习 的方式巩固) 学案问题: 学习“ 酸、 碱、 盐” 知识后 , 你

4、遇到什么困难? 学生交 流看法 , 提 出各 种困难 , 比如 “ 各种物质的性质太多,难记” “ 化学方程 式太多” “ 不懂书写化学方程式” 等。困难 集 中反映在“ 化学方程式太多 、 凌乱 、 难 记 ” 。 2 新课导入( 带着对旧知识的深入反 思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教师顺势提 问: 这些 化学方程式 的书 写真的毫无规律可循吗? 学案练习: 写出所学过的酸、 碱、 盐相 互反应的2 道化学方程式。 3 新课研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让 学生展示通过学案 自主预习所收获的知 识 、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存在的疑难问 题 。) 互 动学 习 : 学生观察 、 分析 、 讨论反应 物反应时

5、是如何分离和重新组合成新物 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是引导者、 促进者和帮助者。 四、 “ 绿色化学教育” 的实践 2 0 1 0 年以来 ,工作坊先后建立了北 海市铁山港区南康中学 、合浦县公馆中 学 、 石康中学 、 合浦县教研室 、 合浦县西 场中学 、 防城港市高中、 贵港大圩一中等 坊点,并辐射周边的学校共同构建农村 中学“ 绿色化学教育” 平台, 促进师生共 同发展。 “ 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的建立, 培 养了教师的“ 绿色化学教育” 思想 , 树立 了“ 绿色的化学” 专业思想和“ 绿色的教 育” 的教学观。工作坊还专门组织全体成 员学习近现代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6、, 如 “ 做中学” 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多元智能 理论 、 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 撰写了相关理 论与“ 绿色化学教育” 的论文 , 提高了工 作坊成员的理论素养。同时, 依据“ 绿色 化学教育” 理念 , 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上 公开课 、 研究课 , 提高了工作坊成员的教 学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 “ 绿色化 学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 绿色的化学” 和 进行“ 绿色的学习” , 明确了“ 学什么” 和 “ 怎么学” 的问题; 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 即“ 要 我学 ” 变 “ 我要 学 ” , “ 学会 ” 变 “ 会 学” ,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责编欧孔群 ) 质 的。

7、 成果展示: 请1 2 个小组学生代表说 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反应物相互交换 成分 , 从 而生 成两种新物质 。 学案练习 : 请学生完成以下酸 、 碱 、 盐相互反应的6 道化学方程式, 并观察化 学方程式与 、 与 、 与 的生成 物各有什么共同特点。 HC I + N a O H= N a C I + H 2 0 H2 S O 4 + C a ( O H) 2 = C a S O 4 + 2 H2 0 C a C O 3 + 2 HC I = C a C 1 2 + H 2 O + C O 2 )N a 2 C O 3 + H 2 S O 4 = N a 2 S O 1 2 O + C

8、 O 2 T C a ( O H) 2 + C 0 2 = C a C O 3 + H 2 0 ( ) C u S O 4 + N a O H = C u ( 0 H ) 2 + N a 2 s 0 4 4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 自主探究 过程 中遇到的 疑难问题 ,小 组相互展 示 成 果 、 质 疑反思 , 教师 及时 巡视 , 适 时 点 拨。通过师生问的合作对疑难问题进行 理解 、 分析和阐释。) 交流讨论: 以上6 道复分解反应方程 式的生成物分别有什么共同点? 成果展示: 小组代表发言, 归纳出结 论 : 复分解反应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 学案练习 :其他复分解反应也有类 似的

9、结论吗?另写出学过的其他1 2 道复 分解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判断。 合作探究:学生独立写出学过的其 他 1 2 道复分解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判 断,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自己写的复分 解反应方程式是否符合上述结论 ,再派 代表叙述小组的结论。 归纳总结。 学案提问: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看 出, 酸 、 碱 、 盐反应之间发生 的都是复分 解反应 , 那么所有的酸 、 碱 、 盐反应之间 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学案练习: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判断以下几组能否发生反应: H 2 S O 4 + C u ( O H) 2 ; N a 2 S 0 4 + N a 2 C O 3 ; Cu SO4 +HC1

10、 ; Na CI + Ag NO3 ; 合作探究 : 小组内学生判断以上几组 物质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探究 , 产生新 的 疑问: 反应中有水或气体生成的很容易判 断, 但有无沉淀生成就不知如何判断了。 学案提示 :利用课本1 0 9 页附录1 : 酸 、 碱 、 盐 的溶解性 表 , 找 出以上化 学 方 程式的假设产物 : C a C 1 ; N a N O 3 ; A g C 1 是否 溶解。 质疑订正 : 学生查找酸 、 碱 、 盐的溶 解性表,判断出N a C I + A g N O 能反应 , 而 N a 2 S O 4 + N a 2 C 0 3 ; C u S O 4 + H

11、C 1 不能发生复分 解反应。 学案练习: 观察酸 、 碱 、 盐的溶解性 表, 找出规律 , 把表中的常见物质的溶解 性背下来。 互动学习: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 说出发现的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学案练习: 用简洁性语言, 把常见物 质的溶解性规律编成顺 口溜, 以便记忆。 合作探究: 学生交流讨论, 小组代表 说 出 自编的顺 口溜。 5 归纳总结( 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 ,结合 自身在学习中已有的经验和 提出的问题,对本课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和拓展提升,同时梳理出本课的知识体 系 。教师订正 。) 引 导梳理 :教师与学生 一起整理 出 物质溶解性的顺口溜 : 钾 、 钠 、

12、铵均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 , 氢氧还溶钡与钙, 碳酸 微溶镁离子, 硫酸难溶钡 、 钙 、 银 , 氯盐不 溶 只有银 。 6 巩固训练( 根据教学内容 , 设置情 景问题 , 进行变式训练 , 提高学生解题能 力与应变技 巧 ,采取堂上 巩 固和课后 作 业两个方式完成 。) 巩固训练 : 判断下列4 种化合物的溶 液 两两之 间是否发生反应 。 H2 S 0 4 , Ba ( NO3 ) 2 , Na O H, K2 C O3 学 习心得( 学案提示 ) : 在本节课 的 学习中, 我体会最深的是: 二、 对“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教学模式 ” 运用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1 “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

13、教学模式” 提 出 的三维 , 包 括教 师 “ 教 ” 的三维 : 导知 、 培能、 导法 ; 学生“ 学” 的三维 : 求知 、 展 能、 得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 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 从而达到“ 绿色 的化学教育” 的教学 目的 , 即“ 教是为了 不教 , 学是 为了乐学 ” 。六段 的教学过程 实施 , 教与学三维 目标的达成, 是通过学 案指导学生学习来完成的。教学中, 通过 设疑, 学生探究 , 产生新 的疑问 , 从而激 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通过学生 自己 研究、 小组讨论 , 获得知识 , 体会成功的 喜悦, 增强学习的持续动力。通过独立思 考 、 交流讨论

14、, 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 , 学 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 , 由“ 学会什么” 转 变为“ 会学什么” , 逐步学会学习。在整个 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了绿色化学教育 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理论把学 生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建构 主义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主动建构知 识 ;多元智力理论在课 堂 中更 多地 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和优势智力。 2 如果直接把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告 诉学生 , 学生倒也可以理解 , 但让学生 自 己总结提炼 出来,更能发挥学生主动学 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规律这个知识点, 以往笔者为了省事 , 把 这些规律编成顺 口溜直接让学生记忆 , 发现学生记忆的效果并不太好。这次让 学生自己找出规律, 再提炼成顺口 留, 发 现效果较好 。 3 相信学生。 经过对绿色化学教育的 研究, 对“ 三维六段学案辅助教学模式” 的学 习和实践 , 笔者以为 , “ 绿 色教学 ” 教 给学生的不是“ 学会 ” , 而是“ 会学和乐 学 ” 。所 以 , 我大胆地让学生讨论 、 寻找 出 规律。经过努力 ,他们竞把规律全部找 齐 , 并用简洁的语言把规律编成顺 口溜。 学生说 出的顺 口溜与我编的基本相似 , 这是我意想不到的。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 师只有转变了自身的教学观,才能让学 生上升到“ 我活学、 我巧学、 我乐学” 的境 界 。 ( 责编欧孔群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