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608563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生活与哲学复习资料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哲学生活考点复习【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哲学不等于世界观;哲学不能说是科学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和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包栝两方

2、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7、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8、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社会变革的

3、先导。(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2)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

4、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运动概念: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

5、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4)易错点提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5、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两个特点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6、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7、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名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9、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仅有人脑,离开客观存在不能产生

7、意识。(2)人脑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属于意识。(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10、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1、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

8、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者永远也不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为我们的行动依据。(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

9、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3、实践的基本含义(1)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2)二层基本含义:第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14、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其次是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

10、因而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

11、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口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一,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第二,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第三,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

12、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与对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真理的含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同时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7、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1)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13、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18、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

14、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的二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1)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指导意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注意】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指导

15、意义:要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2)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指导意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指导意义: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指导意义: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的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把握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1)辩证关系【区别】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数量上是一;部分是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