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08369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反应_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_严由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11, 17341746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4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 严由伟 1 刘明艳 2 唐向东 3 林荣茂 1 (1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007) (2福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福州 350009) (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成都 610041) 摘 要 压力反应是个体应对应激源作用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表现, 而压力应对是个体社会生活中一 种综合的压力适应过程。压力反应及其应对是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的重要变量。生理、认知、情绪和 行为等方面的压力反

2、应与睡眠质量有直接的交互作用, 而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和人格倾向等压力应对因素则能够改变压力与睡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最终结果。 关键词 压力; 压力反应; 压力应对; 睡眠质量; 压力睡眠关系理论模型 分类号 B849:R749.92 1 引言 我们注意到(严由伟, 刘明艳, 唐向东, 林荣 茂, 2010), 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有着非常复杂 的交互作用关系, 不同的压力源对睡眠质量有着 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 但是, 我们也同时注意到, 一些学者提出了“非直接作用”的观点。 压力的认知理论模型认为, 压力的产生并不 伴随特定的压力源, 主要决定于个体对情境和

3、自 身应对资源的评估, 因此, 大多数情况下, 睡眠 质量的变化可能不直接归因于压力源。 在Bernert, Merrill, Braithwaite, Van Orden和Joineer (2007) 的研究中, 家庭压力事件虽然与失眠有中等相关, 但回归分析却显示, 家庭压力事件只解释了失眠 情况变化的2.5%。 虽然工作压力对睡眠质量的负 性 作 用 已 被 证 实, 但 有 研 究 者(kerstedt, Knutsson, Westerholm, Theorell, Alfredsson, 另一方 面, 提示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 既可能是直接 收稿日期:2010-06-18 * 国

4、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870891)成果。 通讯作者:严由伟, E-mail: yanyouwei123 的, 还可能是间接的关系, 其中受一些中间变量 的影响。 研究发现,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等因素就是 其中重要的中间变量, 二者在压力与睡眠质量关 系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献情况来看, 大量的学术资料集中于情绪与睡眠临床症状及 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而反映中间变量在“压力与 睡眠质量”关系当中的机制或作用等针对性的专 题学术资料不多, 并且文献时间的间距很大, 文 献稀疏, 在此, 我们愿意就有关问题进行一次整 理, 与大家共同来回顾与思考。 2 压力反应与睡眠质量 当应激源作用

5、时, 个体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 表现称作压力反应。Selye (1936, 1950)的应激学 说用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说明了机体 的应激反应过程。Sterling和Eyer (1988) 提出了 “非稳态”概念, 认为机体的压力反应是重新达到 稳态的过程, 但若压力过大, 持续时间过长, 那 么有机体也会逐渐紊乱和衰竭, 导致“非稳态”状 态。压力引起主体的身心反应, 而这些身心上的 调节作用构成了睡眠质量变化的基础。压力反应 通常包括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 反应, 并构成内在的相互作用。行为反应时常是 心理反应的自然延伸, 而认知反应往往是某种评 价或观点。这里重点讨论生

6、理反应、情绪反应与 睡眠质量的关系。 第18卷第11期 压力反应、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关系述评 -1735- 2.1 生理反应 压力作用下的睡眠生理反应, 可以表现为睡 眠过程的大脑中枢神经生理反应、 神经-内分泌反 应以及细胞分子及其基因反应等。研究证实, 压 力和睡眠的生理机制有着对接之处, 使压力与睡 眠从生理上产生联系。压力可以通过神经和内分 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也能对 压力产生反作用。 2.1.1 压力干扰睡眠过程的生理机制 睡眠过程的大脑中枢神经生理反应主要体 现在脑中枢特异传导加工系统与非特异觉醒系 统。压力及其含义构成生物电信息传入大脑加工 体系并得到评价结论,

7、 从而构成影响睡眠的认知 因素, 进而作用于主体的睡眠质量。20世纪50 年代以来, 随着脑干网状结构系统和丘脑皮下中 枢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睡眠与觉醒的中枢机制 已经基本得到确立, 然而, 压力条件对“预期”睡 眠及与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人们借助脑电分析 (如ERP)等研究手段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 而神经-内分泌反应系统则明晰很多。 人们认 为, 神经-内分泌反应具有显著的生理生化过程, 调节着睡眠活动。当压力导致神经和激素调节无 法实现机体平衡时, 睡眠问题就产生了。Selye认 为, 压力反应是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轴的活动来对抗压力而形成的综合表现。 由于早期工

8、作的条件有限, Selye等人将各种压力 反应都简单地归因于HPA轴的形态学改变。 随着 科学技术和研究条件的不断发展, 20世纪60、70 年代, 神经内分泌学领域迅速拓展, 生理心理学 家开始关注压力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与健康的关 系。20世纪90年代, 对压力与睡眠的神经内分 泌作用过程研究迅速增多, 压力生理反应与睡眠 的关系逐渐清晰。 目前, 各种压力激素如何影响睡眠过程依然 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多数研究证实, 压力对睡眠 的作用主要通过HPA轴的活动来实现, 当压力产 生时, 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加强, 下丘脑开始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 这种激素启 动了垂体和肾上腺分泌应

9、激激素, 使人处于警觉 状态, 导致睡眠的生理心理机能紊乱, 出现各种 妨碍睡眠的情况。Yang, Tang, Wellman, Liu和 Sanford (2009) 发现在受过电击惊吓后12小时, 注射CRF的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REM)减少, 慢 波睡眠的脑电波振幅也降低。在人类身上也得到 相同的结果, 压力状态下的皮质醇分泌曲线 (AUC)与睡眠干扰有显著相关, 特别在睡眠的第 一和第二阶段更是如此(Hatzinger, Brand, Perren, Stadelmann, Von-Wyl, Von-Klitzing, 二 是对新压力事件生理反应系统的影响。 睡眠质量对于压力反应系统的

10、作用研究已 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随着实验技术和测量手段 的不断发展, 现在不仅延续了该方面的研究, 还 进一步将研究推进到神经激素变化水平。普遍研 究结果认为, 睡眠质量不佳引起了HPA轴活动的 变化, Ekstedt, kerstedt和Soderstrom (2004) 还 证实睡眠剥夺造成了肾上腺素(AD)、皮质醇等激 素的增多。此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也受到睡眠 质量的影响, 例如睡眠不足会使人出现心跳加 快、血压升高等反应(Cauter, Spiegel, Tasali, 而低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紊乱的生理活动增加 压力感。来自于治疗方面的探索为压力与睡眠质 量之间的生理联系提供了证

11、据。“正念减压法”使 得癌症患者的压力和睡眠在总体上都有改善, 在 治疗组内, 有40%的患者皮质醇分泌由“倒V”型 转变为“正V”型, HPA系统功能得到恢复(Carlson, Speca, Patel, Hamilton, Affleck, Tennen, Karlson, Luxton, Preacher, 睡得好, 即使 其疼痛增加也相对不易引起较大的情绪反应。 睡眠是一个身心综合过程, 之所以情绪与睡 眠质量有更进一步的关系, 是由于情绪能够引发 明显的生理变化。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压力反应, 常伴有失眠、呼吸加快、肌肉紧张、心慌、出汗 等生理症状。当前研究表明, 5-HT、CRF通路与

12、 焦虑的生物学基础直接相关, 而5-HT和CRF又 是压力调节睡眠的重要生理变量, 因而, 情绪反 应由于其与神经生理过程的特殊联动, 进而可能 联合起来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 似乎支持这样的理论逻辑分 析:在压力状态下, 情绪反应与睡眠质量的关系 应该是这样的双向关系, 压力可以通过负性情绪 的产生进而降低睡眠质量, 负性情绪是压力与睡 眠质量之间的中介因素, 而睡眠质量既能够作为 压力源来唤起情绪, 又可在压力与情绪反应之间 充当调节者的角色。于此, 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压 力与睡眠质量之间压力反应作用的理论关系模 型, 以供人们研究参考(见图1)。 3 压力应对与睡眠质量 虽然

13、外界环境或主体内部环境的变化会引 起躯体的反应, 但不同个体面对同一刺激所感受 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Lazarus的认知交互作用 模型, 主张压力来自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因此, Lazarus与Folkman (1984)将“应对”定义为 个体以处理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内外环境要求 为目的所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该定义 强调认知评价的作用。 实际上, 压力应对还包含许多方面内涵。多 数学者都将应对看作是压力的中介或调节过程, 其中包括认知调节、情绪调节、人格特征、社会 支持、 应对方式等等, 并影响到压力的作用性质、 强度、持续时间, 以及最后所导致的结果。因此, 笔者认为压力应对

14、是指个体依据自身已有经验, 在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等影响下, 面对压力情境 所做出的相应的认知调节、情绪调节以及行为方 式。压力应对过程是个体社会生活中一种综合的 压力适应过程。 -1738- 心理科学进展 2010年 图 1 压力反应与睡眠质量关系理论模型 3.1 认知调节 个体感受压力的程度以及压力对个体的影 响首先必须通过对压力的认知, 认知过程是压力 与睡眠质量之间一个重要的基础的中介因素。认 知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过程及其结果。20世纪 50年代, 认知心理学在西方兴起, 激发了众多心 理学工作者对认知研究的兴趣。70年代, Lazarus 在他的压力关系模型中强调了认知评价的关键 作用

15、, 开辟了应激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Evans (1977) 分析出认知控制因子是睡眠效 率的主观特征之一。 在之后的20多年, 研究者对 认知与睡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进入21世 纪以后, 二者关系的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了 探讨认知因素在睡眠问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过 往研究主要围绕睡前思维(pre-sleep intrusions)来 展开。 关于睡前思维的探讨, 涉及对压力及睡眠的 不合理信念及其认知反应或应对过程。睡眠不佳 者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萦绕在脑海中的许多想 法使自己入睡慢、睡眠浅。这些想法就是典型的 睡前思维。睡前思维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对压 力事件和睡眠本身的过度思

16、考。遇到压力事件, 人们会对事件的性质、结果以及对自己的影响进 行评估, 如果评估是积极的, 这些事件就不会造 成压力感; 如果评价是消极的, 那么, 就往往产 生影响睡眠质量的睡前思维。同样, 当出现偶尔 的睡眠异常时, 人们也会担忧睡眠过程和睡眠不 佳的不良结果, 这些担忧影响了睡眠质量。例如, Wicklow和Espie (2000) 证实对不良睡眠结果的 预期使个体入睡时间增多, 对睡眠质量不好所带 来的压力的评价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更大。对睡眠 本身的认知过程不仅可能加重压力感, 也会使睡 眠问题恶化。Harvey (2002) 认为, 对睡眠的错误 信念(对睡眠质量以及睡眠效果的错误期待)会增 加对睡眠相关事件的关注, 并加大入睡的难度; Theadom和Cropley (2008) 对肌纤维痛病人进行 研究并指出, 病人之所以睡眠质量比普通人差, 与他们对睡眠有更多的不合理信念有关。可见, 对生活事件及睡眠本身的看法和态度, 在压力对 睡眠质量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出现干扰睡眠的闯入性思维时, 对这些思 维的控制也作用于睡眠质量。沉思和分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