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7091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汇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乡高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65届(高二)第一次月考历 史 试 卷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有历史文化学者在评价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时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掲示了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期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

2、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3.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基4.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

3、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宗法纲常的束缚 C专制制度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僵化5 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 C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6 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承相,丞相上书也由他转达。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晁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可见御史大夫 A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 B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 C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

4、权 D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7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8. 战国时期至汉初,官僚贵族豢养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舍人们协助主人处理家务或政务,还可能被主人举荐做官。西汉中期以后,在朝廷打击下,这些舍人逐渐大量补任郎官,成为正编官吏。这种变化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举荐选官制以提高中央权威 B推动私属公职化以强化专制集权 C打击世家大族势力以废除贵族政治 D建立户籍管理制度

5、以维护社会治安9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10唐代科考中,进十科考时务策、杂文,这可以使应试者运用儒家理论发挥才情,明经考试远较进士为易。唐中叶以后,应明经试的大多为北方的旧家子弟,应进士试的则多为南方的平民阶级。唐代名臣出身进士科甚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考试内容

6、体现了儒学独尊 B唐代经济文化重心已经转移至江南地区 C科举考试使南北文化差距加大 D进士科地位的上升反映出官员素养提高11.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A地方成为自治单位 B形成了以行省为单位的割据势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12(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7、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13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14全球通史谈到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时说:“为中国提供了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一味顺从的性格,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该项制度 A缩小地方行政权力,导致地

8、方行政效率低下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C使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 D其“公天下”的部分是其进步性之所在1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B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C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D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16.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

9、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田庄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17. “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供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享用的工艺产品呈现出可类比欧洲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艳俗、娇柔做作等风格。”下列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产品不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 A.珐琅彩双环瓶 B.青花五彩碗 C.定窑孩儿枕 D.江宁织造局云锦18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家庭手

10、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19汉代盐铁论称“铁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众所宜事也”。汉初曾禁止商人向岭南地区的南越王国贩卖铁器,迫使南越王赵佗三次谢罪,南方许多农业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改为汉郡县。这表明当时汉王朝 A垄断战略资源,提高财政收入 B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经济 C运用经济手段,维护王朝统治 D削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20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A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B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C儒学复兴

11、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21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对唐朝如此描述:中国人买卖公平。当债权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他写下借条记下这笔借款。如果债务人日后抵赖,那么会受到官府二十次鞭笞后背的惩罚,并处两千万铜钱的罚金。如其描述属实,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唐代财产私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 B唐政府为民间借贷活动提供保护 C唐政府为外国人提供专门的保护 D外国人对唐政府的评价有失公允22. 南宋临安市内的摊点场地,以“行”和“团”相称,如酒行、食饭行、花团、青果团等;元大都城里有许多集中销售某一种商品的市场,如米市、面市、缎子市、铁市、骆驼市、珠子市等 。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A城市政治职能的弱化 B生产程

12、序的日益完善 C市场管理制度的规范 D市场专业化发展趋向23清代前期,中国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政府的消费支撑着城市的繁荣。当时1400个小城镇,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有一半是府或者省治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 A城市发展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 B政府对城市经济生活管控严密 C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近代城市 D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出现24. 明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于纺织业。这种现象促进了 A区域分工加强 B农业迅速发展 C南方超越北方 D商品经济发展25在明朝中后期通行

13、的日用百科全书里收有雇工文约的一般格式: 立雇约某都某人,今因生意无活,情愿托中雇到某都某名下,替身农工一年,议定工银若干,言约朝夕勤谨,照管田园,不敢懒惰,主家杂色器皿,不敢疏失,其银按季支取,不致欠少,如有疏失,照数扣算。风水不虞,此系天命,存照。 对这一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说明了雇佣关系的货币化 雇主和佣工有浓厚的人身依附关系 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 佣工在农业生产上已大量使用 ABCD26. 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27清代的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他认为海禁政策 A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的动荡 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 C能加强沿海边防和肃清海盗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8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