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16067982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5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对象及心理机制 黎千驹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和对象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它特殊的性质和特定的对象。只有准确地把握 该门学科的性质和对象,才能促进该学科的建设。要使模糊修辞学这门新 兴学科走向成熟而得以确立,当务之急,无疑是要确定其性质和对象。 ( 一) 模糊修辞学的性质 模糊修辞学是修辞学的分支学科。我们知道,修辞是在言语交际活动 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表达效果的 一种言语交际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 以提高表达效果呢? 这就得研究语言各要素( 语音、词汇和语法等) 中 的材料,特别是具有同义成分的材料,即同义手段;就得

2、研究如何恰当地 选择这些语言材料,即选择语言材料的方法、原则和规律。因此修辞学就 是研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何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 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而模糊修辞, 则是指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 流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因此,模糊修辞学就 是研究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何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 思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如 果没有修辞学,也就不会有模糊修辞学。 模糊修辞学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我们曾经指出:模糊语言学是 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

3、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 第一编修辞理论与探索3 5 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运用 模糊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情况,研究导致语言模糊性的一 般规律以及导致语言各要素模糊性的特殊规律,研究模糊语言在人们日常 生活当中和写作当中的运用情况以及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 及其规律,研究模糊语言与其他有关学科的相互联系以及它对这些学科可 能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将“模糊语言学的对象语言各要素的模糊 性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那么就有了模糊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如模糊语义学( 也可以说是狭义的模糊语言学) 、模糊语音学、模糊语法 学等

4、;直I J 果我们将“模糊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和写作当中的运用情 况以及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及其规律”分列出来而进行 专门的研究,那么就有了模糊语言学的另一个分支学科,即模糊修辞 学。如果说模糊语言学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自然语言的模糊性 的一门科学,那么模糊修辞学则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模糊 语言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科学。可以说,如果没有模糊语言学,也 就不会有模糊修辞学。 模糊修辞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科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尽管模糊修辞学既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修辞学的分支学 科,但是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和修辞学毕竟是三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5、。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第二,模糊修辞学跟模糊语言学和修辞学之 间又很难截然划界。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研究模糊语言学。不可能不考 虑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表达效果;研究修辞学,也不可能不考虑 模糊语言的表达功能。另一方面研究模糊修辞学离不开对模糊语言的研究, 只有深入地研究语言的模糊性情况,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所 运用的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研究模糊修辞学也离不开对修辞 学的研究,修辞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研究模糊修辞学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尽管模糊修辞学具有其特殊性。这样一来,模糊修辞学与模糊语言 学和修辞学之间在外延上就具有了部分重合,也就是具有了交叉关系。 模

6、糊修辞学是一门边缘科学。如果没有模糊语言学,也就不可能有模 糊修辞学;如果没有修辞学,也同样不可能有模糊修辞学。由此可见,模 糊修辞学的这种交叉性,又决定了它是一门边缘科学的性质。 ( 二) 模糊修辞学的对象 模糊修辞学的对象,与模糊修辞密切相关,既然模糊修辞是在言语交 3 6 修辞学论文集 际活动中说写者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来表达意旨,交流思想,以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那么模糊修辞学的对象就是指那些与 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关的模糊语言材料,或者说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 效果而对模糊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现象。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关的 “模糊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模糊同义手段;对模

7、糊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 “现象”,主要体现在模糊词语的锤炼、模糊句式的选择和模糊辞格的运 用等方面,这些又主要是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现象,诸如词汇模糊同义手 段的选择、语音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语法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等现象。 如: 原文:九年多以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要保护住这里的 古陵而忧心过。( 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 改文:九年以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 古陵而焦虑过。( 普通劳动者 ,初中第六册语文) “忧心”与“焦虑”都可以表示“忧虑”,它们之间没有截然的界 限,是模糊词语,可以构成模糊同义手段,但它们之间具有词义轻重的差 别,这就可以给我们进行选择。将军既要攻取这

8、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 的古陵,二者的确很难兼顾。面对这种情况,原文用“忧心”来形容将 军当时的心情,显得词义太轻,因此改文换成“焦虑”。这是词汇模糊同 义手段的选择。 语音模糊同义手段指的是模糊同义语音形式,即不同的语音形式所具 有的相同或者相近的模糊意义。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 住他! ( 臧克家 ) “摔垮”。原文作“摔倒”。如果从意义上看,这两个词之间没有截然 的界限,是模糊语言,因此也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如果从语音的角度 来看,读者就会感觉到“倒”与“他”不押韵,而“垮”与“他”押 韵,念起来就悦耳动听。由此可见,“倒”与“垮”在这里构成了语

9、音上 的模糊同义手段它们的语音形式不同,其模糊意义基本相同,是选择 第一编修辞理论与探索3 7 何种语音形式,取决于押韵的需要。这是语音模糊同义手段的选择。 语法上的模糊同义手段包括两大类:模糊同义结构和模糊同义句式。 对于那些在表义方面具有模糊性的语法结构,我们称之为“模糊结构”; 在表义方面具有模糊性的句式,我们称之为“模糊句式”。因此,在表义 方面具有模糊性的同义结构,就叫做“模糊同义结构”;在表义方面具有 模糊性的同义句式,就叫做“模糊同义句式”。它们可统称为“语法模糊 同义手段”。后者如: 原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 ,初 中第五册语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

10、的”和“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构成模糊同 义句式。原文是模糊否定句,改文是模糊肯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语气 较重,否定句语气委婉。改文所表达的语气重于原文。 综上所述,模糊修辞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基本 理论、原理和方法,以那些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关的模糊语言材料 为对象,研究如何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以提 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修辞学的分支学 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既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科学,也是一 门边缘科学。 , 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 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联想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 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想

11、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 何以会是联想呢? 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 一) 语义联想与联想义 我们知道,词义是由理性义和色彩义构成的,其中理性义是通过人的 抽象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意义,它是词义的基本 语义特征,是词义的核心部分。然而,在不少的情况之下,人们在运用语 3 8 修辞学论文集 言时所使用的意义既非词义的理性义,也非词义的色彩义。如说“她像 仙女一样”,其中的“仙女”所表示的就不是其理性义。它所表示的是人 们对“仙女”那些尚未进入理性义的一般性特征进行语义联想而得到的 意义:“美丽”、“善良”等。严格地说,“仙女”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 “美丽

12、”、“善良”等“意义”,是不能称之为意义的,它只能叫做义素, 因为它不能构成义位,它始终不能在词典中以“义位”的形式出现,甚 至不能作为直接构成义位成分的义素,它往往是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 中的义素。只有在言语中,它才会被人们通过语义联想的方式凸显出来而 具有联想义,因此我们把这种义素叫做“联想义素”,把在言语中凸显出 来的联想义素或“意义”叫做联想义。如:构成“仙女”这一义位的义 素主要有: + 女性、+ 年轻、+ 种种神通、+ 长生不老、+ 在神话和童 话里 。可见直接构成“仙女”这一意义的是 + 女性、+ 年轻、+ 种种 神通、+ 长生不老、+ 在神话和童话里 等义素,而 + 美丽 和

13、 + 善良 等义素只是附着在“仙女”意义上的并且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 态中的义素。说“她像仙女一样”,实际上,这种意义联想就把附着在 “仙女”意义上的并且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美丽”和“善良” 等义素凸显出来了,从而赋予“仙女”一种“美丽、善良”的言语意义。 因此,所谓语义联想,是指在言语交际中,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 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的过程。所谓 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 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显出来的、但尚未 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由此可见,语言中的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 质属

14、性的抽象反映,它是人们通过运用逻辑思维的结果;而言语中的联想 义则是对客观对象非本质属性的形象反映,它是人们通过运用形象思维的 结果,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而临时产生的一种意义。 从理论上说,联想义可以是无限的,某个词语众多的联想义之间所呈 现出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联想义是对客观对象非本质属性的形象反映, 它始终保持着客观对象所具有的视觉形象和一般性质、状态形象的鲜活色 彩,它是人们通过运用形象思维的结果,是人们对某个词所指客观对象的 具体的、表象的、感性的现象或特征的经验性感知在语言中的折射。因 此,联想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极大的灵活性,这也就使得它无疑具有较 大的模糊性。 第一编修辞理论与探索

15、3 9 ( 二) 联想的方式 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 思维,即模糊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 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这也就使得人们在运用模糊语言 的时候,往往是以联想的方式来挖掘或发挥其丰富的联想义,从而提高语 言的表达效果。从模糊思维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模糊语言进行联想的方式, 主要有:或由视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听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 味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嗅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触觉形象进行 语义联想,或由客观对象的属性、状态特征进行语义联想,或由民族文化 心理进行语义联想等。正是通过丰富的语义联想,从

16、而极大地拓展了模糊 词语的适用范围,以有限的、简洁的、令人遐想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丰 富而复杂的世界,同时也给语言蒙上了模糊而含蓄的色彩。 ( 三) 联想的特征 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 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由于客观对象往往 具有众多的“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这就使得人们往往 能够从客观对象的不同方面来展开丰富的语义联想,并使得这种语义联想 呈现出发散的、辐射状的特征。因此,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某个客观对象进 行发散性的语义联想,就可以产生出丰富的联想义。这些联想义都具有某 种程度的模糊性。如:对“月亮”进行发散性的语义联想,可产生“阴 性、柔弱、妩媚、轻盈、温柔、甜蜜、亲切、缠绵、忧愁、伤感、恬淡、 风韵”等联想义。正因为如此,在言语运用过程中,我们就可以使用同 一个模糊词语的不同联想义去分别描写说明不同的客观对象,如“阳光” 具有“光明、明亮、温暖、显露、公开、透明”等众多联想义,人们往 往运用这些不同的联想义去分别描写说明不同的客观对象,譬如:“阳光 对话”、“阳光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