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

上传人:镜花****ul 文档编号:11606065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精选多 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 朱自清 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中细节,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4、熟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赏析4、5、6三段,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及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心情,以及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披情入境法 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荷花深受我们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曾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

2、佳作。如我们以前学过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里面有一诗句是这样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见,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要的这篇课文也跟“荷”有关的,它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 1 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

3、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回忆以前学过有关朱自清的篇目春、背影等篇目。 (二)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写于1927年7月,当时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即家庭需要他的支持,“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4、”,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中他表白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由此可见作者当时的处境是很艰难的,内心是想“超然”,而又想“挣扎”,一方面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制造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不满,有强烈的正义感,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向往洁净、自由、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没有勇

5、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愿投身革命,希望有所作为的热情与无从选择的痛苦,内心充满着矛盾、惶惑、凄苦之情。 由于心里颇不平静,因此为了散心,为了排解内心的这种苦闷、忧愁,作者很自然地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要等夜深人静之时踏着月光去游荷塘。 (三)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首先从作者散步地点的转换入手理清线 索。 (淡淡的愁)(淡淡的喜) (淡淡的愁)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求静)(得静)(出静) 2、为什么不宁静、愁?(背景) 3、因什么得静、喜?(荷塘月色) 4、为什么又愁?(江南采莲思乡) (四)分析1、2、3自然段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2、第二自然

6、段的对比手法:路得幽僻与作者的心情 3、由“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两句可 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开始由愁到喜渐渐转变了。 (五)第4自然段:月下荷塘 1、作者在这段写了哪些景色,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顺序:由远到近,自上而下 荷叶:舞女的裙 荷花: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渺茫的歌声 荷波:凝碧的波痕 流水:脉脉 2、分析修辞手法 (1) 各比喻、拟人句的相似点? (2)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 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7、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从感觉入手)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 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 例子: (1)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听觉与视觉的转化) (2)她唱得歌真甜!(听觉与味觉) (3)她笑得很甜!(视觉与味觉) 3、小结:修辞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第二课时: (六)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1、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 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 2、分析动词使用的精确 泻(照、淌)浮(升、)洗(浸)笼(罩) 换成括号里的好不好?(选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泻”字扣紧

8、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范围广,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显得生动活泼。再加止“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的幽静幽美。而“照”字是照射之意,范围窄,虽也可写月光,但结合语境,与“静静地”、“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了和谐感,也无动感,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表达效果欠佳。“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作者用“泻”字主要写出月光的特点。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准确地表达

9、出雾的轻柔、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突出静态美。而“升”字只给人腾空而起的印象,不能刻画出雾的轻柔,不能妥贴地刻画雾“薄薄”的形貌。 (七)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 1、景物:树、远山、路灯 2、分析“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转折,蛙声热闹,却不能感染作者,作者依然难以排解心中的愁绪,照应 了文眼。 (八)联想部分: 采莲赋无福消受 西洲曲)惦着江南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

10、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2、但他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11、,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4、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首尾呼应。 (九)总结 1、全文线索 一路行来,伫立观望,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全文,所以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的线索。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后来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2、归纳中心: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

12、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十)简评作者的思想: 1、也许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不能。从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一点来看,他还是有爱国倾向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朱自清先生后来为什么宁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原因,而最终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在当前,我们也应象作者一样爱国,具有崇高的人格。 (十一)点评课后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