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眼看汉字随文来识字.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056435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3.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眼看汉字随文来识字.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童眼看汉字随文来识字.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眼看汉字随文来识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眼看汉字随文来识字.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 自己的影 响做 出能动 的反应 这 种能动反应的理性化 ,便是对作 品 的批判 。 以上这 一课例 , 学生的回答 是 读 者 对作 品 中 的狐 狸 做 出的评 价。 寓言本身作 为一种特殊的文体 具有其独有 的特征 ,寓理本身是创 作者从 自身 的角度赋 予的 ,并不具 有权威性。 3 在质疑 中培养批判性 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 中有一 篇课 文 神奇 的克 隆 , 属于 介绍 性 说明文。 布置课 前预 习时, 有 学生提 问: “ 同样是 写克隆 ,我读过很 多其 他文章 , 比课 文有意思 多了, 可以带 过来介 绍给大家吗? ” 学 生 的提 问引发 了我 的 思考 于

2、是 我将这 一堂课分 成 了以下几 个版块 : 预 习环 节 : ( 1 ) 熟读 课 文 , 划 出 文 中的知识 点,并用 简练的语言概 括 。 ( 2 ) 查 阅和克隆相关的资料进行 阅读 。( 3 ) 推荐读 不久就有两个我 吗? , 从文体 、 内容、 语言表达、 情感 等方 面进行 比较 阅读 并做好相关 批注 。 上课环节 : ( 1 ) 交流课 文 中的知 识点 , 用简练 的语言分别进行概括 。 ( 2 ) 小 组合作 , 整合 比较 阅读成 果 , 引导 学生从 多角度进 行 大组 交流 。 ( 3 )在 交流的基 础上 引导 学生对 文 本进 行整体 点评。 课后延 伸:

3、 ( 1 ) 采用 课 堂上 的方 法,对查 阅的其他 资料进 行 比较 阅 读。 ( 2 ) 在整合、 比较 的基础上 , 积累 相关 的克 隆知识 。 以“ 克 隆” 为主题 。 完成 一篇小练笔 , 文体不 限。 批判性 思维 的核心是教 给学生 质疑 的方法 , 在这个课例 中。 要敏 锐 地发现教育 的契机。“ 克 隆” 的概 念 属于生物科学范 围或许在教材编 者 看来 它于 学 生而 言是 较 为 陌生 的, 其实不然。 学生的提 问激发 了我 的思考 。我索性将课 外文本 补充到 课 堂里 用比较 阅读 的方式进 行教 学 ,在 比较 中潜移默化地教 给学生 质疑的方法。 美

4、国学者贾尼丝 萨博 曾列 出 了智 慧的学 生的十大特 点 其 中包括 : 能够提 出问题 , 表达 有力 的观 点 能够概括抽象 的东西 , 能运 用知识 。 善 于反思 , 这些也是批 判性 思维素养 的最高表现。 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学生语文 综合素养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 教 学 中以学生提 问为教 育契机 , 符 合儿童的成长规律 是培养 批判性 思维的有效策略。 画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 南通 师范学 校 第二 附属 小学) 2 o1 4年第 1 1期团 “ 男” 还是 需要进行 随文识字。 所 以 我选择 了“ 征” “ 兵” “ 病 ” “ 男” “ 龄” 进 行随文识字

5、。 二、 更换顺序 随文识字 进 行 随 文 识 字 一般 是 字不 离 词 , 词不离甸 , 但有 时根据学文 的需 要也可调整识 字的顺序。 如: 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 台湾 的蝴蝶谷 中有个 生字“ 祖 ” , 这个 字在课 文 中的句子 是“ 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 在甸子 中认识理解 “ 祖 国”有 些 困 难 , 我就将 这个 词的教 学调整 到理 解课题 的时候。 揭 示课题 台湾的蝴 蝶谷 ,让 学生谈 谈对台湾的 了解 , 根据 学生的回答 总结 :台湾是个 宝 岛, 是我们祖 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然后 出示“ 祖 国” 。 理解“ 祖” 字, 是指 祖先 , “ 祖 国”

6、 是祖先生活的地 方 又 如 : 苏教 版二年 级上册 水 乡歌 一 课 的“ 湖” 字 出现在 第二 小节 , 但 在 第 一小节理解 水 乡水 的 类型时 , 就 根据学生的 回答 随机将“ 湖” 字放 到 第一小节来教学。根据教 学的需要 将一些生字调整顺序进行教 学不失 为一种好方法 三、 不拘一格 随文识字 随文识 字就是把课文作为 一个 识 字的载体 , 也 就是“ 字不 离词 , 词 不 离句 , 句 不 离 文” 。这 里所 说 的 “ 文” 不 单单指 “ 课 文” , 它也指 一种 特殊的语言环境 , 即课 文的语境 、 汉 字的情境 、 生活的情境等。 1 再现汉字的源情

7、境识 字。 再现汉字的源情境就是联 系汉 字 的造 字 法 , 将 字的识记理 解 与造 字本身相联系 , 如 : 教 学 木兰从军 的“ 男” 时, 学生说 “ 从女扮男装看 出 木 兰的爱 国爱家 ” 。教 师随 即出示 “ 女扮男装” ,追 问什 么叫 “ 女扮男 装” , 为什 么“ 女扮男装” ?教师讲解 “ 男” 的古 字, 言男用力於 田也。 表 示 和平 时是 劳力 , 战争 时是士兵 , 古代 墨 2 o 1 4 年 第 1 1 期 只有男人才可 以打仗 ,所 以木 兰要 女扮男装。 再现汉字的源情境 , 不仅 帮助 学生更好地识 字,而且让 学生 在 不知不觉中感 受到祖

8、国汉字的博 大精深。 2 借 助部首或熟字识字 借助部 首 或熟 字来 随文识 字 , 就是调用学生 的已有经验来学 习生 字。如 : 教学 木兰从军 的“ 病” 时, 我是这样做 的: 学生说到“ 父 亲年老 多病” , 我问学生“ 年老 多病 ” 是什 么 意思? “ 病” 是什 么意思? “ 病” 字的部 首是今天 的新部首 叫病字头 病字 头的字一般表 示身体 不舒服 你还 知道哪些字?学生说 出了“ 痘” “ 瘦” “ 瘟” “ 症” “ 疼 ” “ 痛” 等。借助部首或 熟字来识字可 以举一反三 。遵循 了 多识少 写的原则 ,可 以引导学 生总 结识字 的规律 ,并迁移到课外让

9、学 生 自主找方法 用规律 去主动获取 识 字方 法 3 联 系学生的生活识 字。 在 生活中识 字,联 系学生的生 活识字符合 学生的认 知特 点 让 学 生在轻松 快乐中学生字。 如 木兰从 军 一课 的“ 龄 ” 我是这样教 学 的: 读 文本 “ 弟弟又小 ,还不够 当兵 的年 龄。 ” , 然 后出示“ 年龄” , 读 一读说说 它 的意思。 教 师讲解 : “ 龄” 左边 一个 “ 牙 齿” 的“ 齿” 古代人 以长 牙和掉 牙 来计算 年龄 , 右边 的“ 令 ” 表 示读 音 。 二年级的学生正是 换牙的时候 。 以牙齿来计算年龄 , 学 生很感 兴趣 。 这样 的学 习,不仅

10、提高 了学生的识 字量, 还 能发展 学生的观察 能力 让 他 们 明 白“ 时 时处处 皆语 文” 从 而 学会在 生活 中学语 文。 4 加上动作识字。 爱动是小孩子 的天性 让 学生 加上动作识字学生既开心又加 强 了 对 字义 的理解。 如 : 苏教版 一年级 下 册 雨点 一课中“ 跳” 是足 字旁, 跟 脚有关 ; 然后 由字到词 , “ 跳跃” 都是 足 字旁 , 表演什 么叫“ 跳跃” , 并通过 朗读让 学生进 一步理 解这个 词语 ; 最 后由词入句 , 让学生去看动 画, 去 观 察 雨点在 大河里 跳跃 的情景 , 去 感 受并描述 雨点跳 跃 时的心情 , 从 而在甸

11、子 的情境 中理解“ 跳跃” 这个 词 的意思 以及情境 中所 带有 的主观 情 感 。 5 ff 1 用字根识字 。 汉 字 中还 有 以一 个 独 体 字 为 “ 字根” 带 出一 串字 的情况 , 这种 学 习对低年 级 学生来说 比较 困难 , 因 为 需要 学 生正 确 区分 每 个 生 字 的 音 、 形、 义。 如 : 由“ 也” 带出“ 池” “ 驰” “ 弛 ” “ 地 ” 由“ 青 ” 带 出“ 清 ” “ 请 ” “ 情” “ 睛” “ 蜻” “ 睛” ,而带 出的形声 字具有声旁表音 , 形旁表 义 的特 点, 利用 一组 字 的相 同部分 组成 字 串, 突出其不 同

12、的偏旁部首 。通过分 析 比较 , 强化记忆 字的不 同部分 , 以 已 经 掌握 的基本 字为支 点,进行 归类 识字。 为 了帮助学生准确辨析 , 我有 意识地加 强这方 面训练 ,让 学生通 过表 演进行 辨字。 如 : 对于“ 清” “ 晴” “ 晴” “ 蜻” “ 情” 一组字 , 我让 学生在 活动课 中进行表 演 , 加 以区分 : A 学 生端来一盆水给 同学看 并介绍“ 这 是一盆清水 , 因为与水有关 , 所 以清 水 的 清 是三点水旁” 。 B同学指着 太 阳对大家说 : “ 今 天是 晴天 因为 太 阳出来啦 , 太 阳又称 日 所 以晴天 的 晴 是 日字旁。” 随文识 字强调 的是“ 寓识于读 , 以读促 识” , 教 学不能为 了随文识字 而教学识字 , 而应多钻研教 材 , 用童 眼看汉字 ,找到随文识字与教学 的 最佳切合点。 把识 字与阅读相结合 , 我们 的阅读才有效 , 识字才有趣 , 学 生才能从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 中汲 取更丰富的营养! 圃 ( 作者单位 : 南京市东山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