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大学课件教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4877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6.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大学课件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大学课件教材(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神经系统 n【目的要求】 n通过对神经生理的讲授,要求掌握组成神经系统的基 本元件、突触传递的机理、神经系统的感觉的产生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的调节、条件反射等内容。 n本章共分六节,6学时。 n【重点讲授】 n突触传递、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内脏活 动调节功能、条件反射建立及意义。 第一节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元件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的功能联系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 组成神经系统 的基本元件 9 1 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图92 神经系统的组成 (

2、a)示CNS和PNS的组成 神经系统 主要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 1.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功能: 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 形态: 单极、双极和多极细胞 功能分为: 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按对后继神经元的影响来分: 兴奋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图94 神经元的结构 单极细胞 双极细胞 多极细胞 图9-3 神经元分类 2. 神经纤维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传导性 不衰减性 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

3、类和传导速度 表91 哺乳动物各类神经纤维的特征 类类 型 髓 鞘 直 径 m 传导传导 速度 /m.s-1 功 能 Aa A Ar Ay B C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1220 812 48 25 13 0.41.0 70120 4570 2050 520 315 0.52 运动动神经纤维经纤维 和肌肉本体 感受器纤维纤维 。 触觉觉和运动动感觉纤维觉纤维 。 触觉觉、压觉纤维压觉纤维 和肌梭 运动纤维动纤维 。 触觉觉、痛觉觉、温觉觉和压压 觉纤维觉纤维 。 植物性神经节经节 前纤维纤维 。 植物性神经节经节 后纤维纤维 和 痛觉纤维觉纤维 。 神经纤维的营养功能 通过轴浆运输,轴突末梢

4、缓慢持久地 释放某种物质,营养效应器,肌肉失去神经支配 后,就会逐渐萎缩。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于神经元和毛细血 管之间,数量很大。 (一)分类 一般分为三类: 星状、少突和小突胶质细胞。 垂体细胞,外周神经中的雪旺细胞,卫星细胞 也可列入。 (二)神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 1. 支持作用 2. 物质转运作用 “血管周足” 胶质细胞的突起有的末端有膨大,终止于 脑毛细血管壁上形成。 脑毛细血管表面的约85%面积被血管周足所包围,构成 “血脑屏障”。 可选择性地阻止血液中某些药物,染料和其他化 学物质进入脑组织。 3.调节神经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摄取K+,限制神经元

5、的去极化程度。 4.调节局部的递质活动 胶质细胞对GABA有高度亲和性和吸附力, 从血液 中摄 取合成肽类递质的原料谷氨酸,有利于递质的传递和合 成。 5.修复和再生 终生保持细胞分裂能力,填补神经元死亡的空间位置 。 6.构成髓鞘 在外周,由雪旺细胞形成髓鞘; 在CNS, 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髓鞘。 第二节 神经元之间 的功能联系 一、突触传递 (一)突触(synaptic)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接触的 部位称之。广义的突触,指神经元与神经元相互接触 的部位。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 程称之。包括兴奋和

6、抑制的传递。 1.突触的分类 按传递信息的方式分为 化学性突触 化学物质 电突触 生物电和离子交换传递信息 按突触的功能分为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前者传递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者 传 递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图9 - 5 突触示意图 轴体突触 按联系部位分为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除这三种常见突触以外,还存在少量的树树、 树体、体体等突触。 图96 突触的类型 2.突触的结构 (1)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 包 括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体 存在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递 质(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 等)。 突触间隙 20-50nm。 突触后膜 位置: 胞体膜、

7、树突膜 或轴突膜。 存在: 受体、离子通道, 分解递质的酶。 图9-7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图9-8 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2)电突触的结构 间隙很小仅2-3nm, 称为“缝隙连接”。缺 乏突触小泡,无前后膜 之分,间隙电阻小,存 在水相蛋白通道。 图9-9 电突触结构示意图 (二)非突触传递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轴突末梢分支上 结节状曲张体, 存在大量的递质小泡。 神经冲动 递质释放 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 与其受体结合 生理效应 (特点:时间长、距离较远、作用多个靶细 胞) 9 10 (三)突触传递的机理 1.化学性突触传递的机理 (1)突触传递的兴奋效应 Na+、K+、Cl-的通透性 增大,(尤其

8、是Na+) (乙酰胆碱或去 甲肾上腺素等) 9 11 (2)突触传递的抑制效 应 (如 甘氨酸等) 图 9 - 12 图913 突触后电位(PSPs),(a)示EPSP,(b)示IPSP 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移位酶 单胺氧化酶 前膜摄取 去甲肾上腺素 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空间总和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产生一排EPSP总和起 来。 时间总和 单个兴奋性突触接连产生一连串EPSP,经 突触 后神经元总和(summation)起来。 EPSP、 IPSP都有空间和时间上的总和, IPSP可以抵消EPSP,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兴奋效应还 是抑制效应决定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9、2.电突触传递的机理 多数属于兴奋性突触。 “缝隙连接”允许带电离子 和局部电流通过。 动作电位直接越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爆发可传播的动作电位 (轴丘)。 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 中枢兴奋传导的特征 中枢延搁 总和作用 兴奋的扩散和集中 易化作用 后作用 (一)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 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而呈现抑制。 (四)突触的抑制 1.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纤维除兴奋某一中枢 的神经元外,还分出一侧 支兴奋 另一个抑制性中

10、间神经元,然后通过其抑 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 如:脊髓对伸肌和屈肌的 支配关系。 图9-15 2. 回返性抑制 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 时,其冲动沿轴突外传,同 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去兴奋另 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其冲 动经轴突回返,作用于原先 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 枢的其他神经元,抑制它们 的活动。 如,脊髓的闰绍细胞。 图9-16 (二)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兴奋性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受到另一神 经元轴突末梢的影响,导致前者所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奋而呈现抑 制,称为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的递质是GABA,GABA

11、同时也是引起突 触后抑制的一种抑制性递质。 图 917 突触前抑制 (五)突触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递 2. 总和作用有兴奋总和、抑制总和 3. 突触延搁 延搁0.3-0.5ms。 4. 兴奋节律的改变,传入冲动传出冲动 5.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缺氧、酸碱度升降、离子浓度变化等。如:急性缺 氧 6. 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称 之,影响脑的学习和记忆。 二、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 物质,完成信息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这 种化学物质称之。神经递质根据其产生部位分为: 中枢递质和外周递质 2. 神

12、经调质(neuromodulator) 不直接传递信息,但能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 神经系统中这一类化学物质称之。 (一)外周递质 由外周神经元合成。 外周递质包括: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类和肽类。 1.胆碱能纤维,释放递质:乙酰胆碱 2.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3.释放ATP的嘌呤能纤维 4.释放肽类递质的肽能纤维 (二)中枢递质 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合成。 1.乙酰胆碱: 2.单胺类: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胺系统之说、 5-羟色胺等。 3.氨基酸类 (1)兴奋作用的氨基酸 (2)抑制作用的氨基酸 4.肽类 其中重要的是P物质和脑啡肽。 三、受体(rec

13、eptor) 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主要部位: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存在少量受体, 调控递质的合成、释放等过程。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称之。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 的化学物质。 受体颉颃剂: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理效应的 化学物质。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1.胆碱能受体 以Ach为配体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 分为两类:毒蕈碱型、菸碱型 (1)毒蕈碱型(M型) 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的效应器细胞上。效应: (2)菸碱型(N型) 亚型: N1受体 分布在神经节

14、神经元突触后膜上。 N2受体 分布在骨骼肌终板膜上。 2.肾上腺素能受体 体内能与儿茶酚胺类物质相结合的受体称之。 分两类 a-受体 分为 a1和a2亚型 -受体 分为1、2和3亚型 3.突触前受体 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受体称之。 作用:调节末梢的递质释放。 4.中枢递质的受体 除了上述受体外,中枢还存在多巴胺受体、 5-羟 色胺受体、GABA(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 及肽类受体等。并都有相应的受体阻断剂。 四、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指在CNS的参与下 , 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 如: 眨眼反射。 单突触反射(腱反射) 多突触反射(屈肌反射) 反射弧:

15、 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称之。 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 器 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过程 特定刺激 特定感受器(以神经冲动的形式)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分析、综合)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产生相应活动) 图918 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 五、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9 19 图9-20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示意图 (a)辐散式,(b)聚合式,(c)环状式,(d)平行后放线路 1.辐散式 扩大突触前神经元的作用范围。 见于传入神经元和植物性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2.聚合式 发生兴奋总和,或兴奋和抑制发生整合。 3.链锁式与环状式 中枢神经系统内,辐散式和聚合式联系方式常共同 存在,并且通过中间神经元构成许多复杂的链锁式和环 状式联系。(环状式联系为重点)。 链锁式联系:兴奋的传递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 环状式联系:兴奋性神经元联系,结果则使兴奋得到加 强和延续,起到正反馈作用,产生“后放”(after- discharge)。 环路中某些是抑制性神经元,传递将起负反馈作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内外环境变化 感受器 大脑脑皮层层 传传 入 系 统统 (经经神经传导经传导 通 路进进入CNS) 产生相应的感觉 神经冲动 图921 感觉的产生 一、感受器(receptor) 感受器:能感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 动的 转化装置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