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4708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6例题【例】喀纳斯湖侯汉敏我国的地图酷似一只昂首报晓的雄鸡,东北三省就像鸡头,新疆恰如鸡尾,而神秘的喀纳斯湖则好比鸡尾顶端一片绚丽的羽毛。喀纳斯湖的神秘主要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相联系。据说,喀纳斯湖是一位专为王母娘娘栽培奇花异卉的仙女用来梳妆打扮的一面菱花镜。有一次,这位仙女不慎将几粒花卉种子撒落在湖边,一霎间,湖畔四周百花绽放,林木葱茏,万草萌发,百鸟啁啾,成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喀纳斯湖发源于塔博格多山附近的一条8公里长的冰川地带,海拔1400多米,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平均宽约2.3公里,平均水深120米,最深处有188.5米,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湖泊之一。

2、它弯弯曲曲拐过五道湾,是典型的冰碛湖,也是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水系的额尔齐斯河的上游。由于座座雪峰、叠叠青山、片片草地、密密丛林众星拱月般地围绕着这泓碧水,所以阳光一变,从周围折射到湖面上的光线也发生了奇变,加上云彩的变幻,于是湖水忽而蔚蓝,忽而艳蓝,忽而浅绿,忽而墨绿一天能变出几种色彩来。每当湖面上清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泛起片片白浪,于是湖面又会忽而明丽,忽而迷离,充满着神秘的气息。难怪“喀纳斯”在蒙古语里就是神秘莫测的意思。喀纳斯湖景区更引人入胜的是瑞士般的风光。最下面有广袤的草原。散落在翠绿油亮的草丛中的无数不知名的小花,开得红彤彤、金灿灿;成群结队的牛羊在阳光下悠闲地吃草;蒙古族和哈萨

3、克族的牧民们在草原上搭起的帐篷顶上,升起袅袅的炊烟,一切是那么安详,那么宁静。向上有着茂密的林带。站在湖边,但见周围的山坡上一片片葱葱茏茏的山杨、亭亭玉立的白桦、高大挺拔的松树、形似宝塔的云杉,层层叠叠、界线分明,把群山装点成褐、黄、青、绿的多彩世界,它的色彩和层次既丰富又分明,即使是高明的画家也很难在调色板上调出如此斑斓的色彩。那曲折崎岖的山峰之间,还会有一股股清澈的山溪,欢腾着白色的细浪,跌宕、跳跃在山石之间,哗哗的溪水流淌着冲向深邃的涧壑。远处更有雪峰如友谊峰高耸而入云间置身其间,使人有一种如入画中、似临仙境的感觉。1文章第段所起的作用是_具体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在我国版图的地理位置。_2

4、第段写神话传说的作用是_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喀纳斯湖的美丽、神秘。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_【答案】1.具体形象地说明喀纳斯湖在我国版图的地理位置。2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喀纳斯湖的美丽、神秘,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说明文句段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引出说明对象;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诗歌(传说、趣闻),使文章具有文学性(趣味性);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发出呼吁(号召),使人警醒;等等。具体到某一句段的作用,要结合该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句段的内容以及该句段与说明对象的关系来确定。分析某个句段能否删去,先要明确该句段所介绍的内容,然后探究该内容对介绍说明对象所起的作用,这就是不能删去的原因。另外,

5、还要从该句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去分析。看一看删去该句段后,上下文是否对应,结构是否完整。分析句段能否互换,要先概括出相关句段的主要内容,然后从结构、说明顺序、逻辑关系上寻找相关句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不能互换的原因。中考常见题型1文中句(段)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写段内容?2删去文中句(段)可以吗?请说明理由。3句(段)与句(段)的位置可以调换吗?为什么?答题模板模板1:句话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是本段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了全段的主要内容/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模板2:段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模板3

6、:不能。句在结构上起作用,若删去,对特点的说明就不全面了/文章的结构就不完整了。模板4:不能。句与句分别与上文内容相照应,若调换,前后内容就不照应了。或句与句是按顺序(时间、空间、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来介绍的,若调换,不符合顺序。模板5:不能。段介绍了,段介绍了,这两段内容是按结构(分总、总分、总分总)/顺序(时间、空间、由主到次、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来介绍的。如果调换,就打乱了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