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44848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小高考模拟试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模拟试卷历 史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本质的“巨大变化”指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B“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瓦解C“自由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D“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2汉书食货志记载:“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

2、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社会中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土地兼并造成小农生产、生活状况急剧恶化C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3“这些选举是无定期的。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照例由政府提出几个政治上重大的问题,向他们请教。这叫做策问。一道道的策问,请教贤良们大家发表意见,这叫对策。后来又有一种有定期的选举,那就是选举孝廉。”下列关于此段资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时“策问”的书写工具应该是竹木简B文中的“选举”指的是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C选举的标准一开始就是门第族望,“上品无寒门”D是贵族政治的重要表现,始终不利于中央

3、集权4王瑞来先生认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于是,在天子之上,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面对这样的观点,四位同学出现了意见分歧,你觉得哪一位同学的判断及理由是相对中肯、科学的?甲:无稽之谈,与教科书中描述的废丞相、设军机处等史实完全矛盾乙:有待探究,儒和君相互借重,需全面收集、审查和考察史料丙:值得深思,朝议、三省六部制的运作中就有浓厚的民主色彩丁:虚妄之言,儒家思想从来都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A甲 B乙 C丙 D丁5“(中书省)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财政该由三司管,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让两府侵其事

4、。”钱穆先生的这段话描述的下列哪个朝代的制度?A汉 B唐 C宋 D明6冯一下先生在再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中说:“实行 政策后,清朝政府禁止中外商人直接交易,规定双方交易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于是中外贸易转运就形成下图所示的链条”。外国商人十三行中国商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根据引文上下文的逻辑,下划线上可填写“闭关自守”一词B将中外贸易限制在十三行框架下不利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必然会导致这样的对外贸易政策D十三行在中外贸易中处在中介地位上,属于外贸中介机构7“在起义之初,由于条件比较艰苦,每人只头裹包巾,身穿号衣,作为义军标记士卒及新兄弟扎红巾,官长及老兄弟包黄巾,旅帅

5、以下为黄布巾,以上为黄绸巾,官高一级,拖长一寸。普通百姓则包蓝布巾。”有关太平天国的这一段记述不能反映A反对清朝统治的民族色彩 B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C将士服饰的等级性 D远离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社会理想8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时,当地士绅提出在古城边树立烟囱“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著名的拱北楼面馆率先表示:“机器面粉不如土粉,不可用。”从上述资料中可以提炼的信息有从厂名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爱国救亡的色彩 反对荣氏兄弟办厂及其产品的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 新生事物在传统社会中的成长非常艰难 “当地士绅”和“拱北楼面馆”均立足经济角度抵制A B C D9瓜分中国是义和团运动后外国侵略者从北京邮

6、寄往德国的明信片上的图画,图中环列在中国巨人周围的是几个帝国主义列强,他们合力摧毁已经僵化的中国巨人。与此相关的正确表述是A“合力摧毁”与鸦片战争直接相关B中国巨人的僵化病根在于程朱理学C签订了辛丑条约,割让大片国土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段文献资料A源出于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B主张实施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C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D付诸实施并极大推进民主化历程11漫画往往能够以形象的笔法对历史有更加生动的反映。请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右面漫画所反映

7、的历史事件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B北伐战争进行,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D三大战役胜利,主力被消灭12董仲舒说:“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时呈的奏议中多次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董仲舒“易服色”的建议体现出儒家的正名观念B康有为企图借助服装变易改变观念,推动变法C康有为借助进化论的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理论D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两者都在关注服装背后隐藏的政治内涵13陈独秀在一九一六年这篇

8、文章中认为“三纲”的实质在于“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所以谴责宗法社会的道德是“奴隶的道德”。下列哪一项不是陈独秀先生的意图?A变革中国文化习俗,争取脱亚入欧 B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C冲决传统儒学束缚,力争解放思想 D鼓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14毛泽东在某次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出:“只要塘沽、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敌人从海上逃跑为了造成敌人的错觉,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敌军南下,命令华东战场我军对杜聿明集团残部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又命令山东方面集中若干兵力控制要点,作好防止敌军向青岛逃跑的准备。”该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9、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51949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如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迅速增加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C1953-1956年的变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密不可分D完全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持续稳定地推动了经济发展16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A上海 B南通 C厦门 D汕头17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10、 B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8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共同纲领曾作为施政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一届人大后,政协主要发挥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功能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D我国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充分借鉴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经验19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海峡”驰援南海。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当局A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与

11、共产党缓和关系,保护自身利益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与共产党利益逐渐趋于一致20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纺纱机 C水力织布机 D蒸汽机车21亚里士多德说“全国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果他们(指贫民)交不起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作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时代为止。”梭伦改变这种习惯的做法是A制定十二铜表法,以成文法形式维护平民利益B召开公民大会,用陶片放逐法驱逐侵害平民利益的贵族C颁布解负令,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D发展工商业,为平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

12、生计来源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几年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有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 B C D23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24下列人员由国民选举产生的有英国下议院议员 美国总统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 德国联邦议会代表A B C D25“美利坚人后来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加坚信,政府掌握的权力应有所限制,它

13、只能按照确定的成文宪法的条款行事。”为了限制政府的权力,美国人制订1787年宪法,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政府权力的边界 确立联邦制原则,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使中央政府三个分支间分权制衡,防止绝对权力出现 规定政府首脑向国会负责,接受国会的监督A B C D26全球通史中记述:“(印度)铁路和其他大型项目加灌溉工程和港口设施是用英国资本换来的。印度的经济发展因与英国的联系而得到促进。(英国人)喜欢印度的经济补充他们自己的经济,而不喜欢印度的经济与他们自己的经济竞争。”请据文字资料和统计图表判断: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18世纪中后期,英国棉花输入激增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生产效率提高。印度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英国的平等贸易伙伴。英国资本主义侵略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但世界也创造了欧洲。A B C D27由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