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604175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昌黎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昌黎汇文二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摸底考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2、材料无法体现楚国是第一个废除分封制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最早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选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2.2.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 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 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 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

3、,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选拔标准和方式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排除A。 材料没有反映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而是强调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排除C。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排除D。3.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 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 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 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

4、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以看出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尚书省仍然存在,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答案】B【解析】试

5、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时期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汉人也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

6、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5.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也用于商品交换和缴纳赋税,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农业

7、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小农经济特点6.6.两宋时,风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这表明两宋时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 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 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用纸代役”的现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仍然是实物代替赋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C项错误。7.7.抗倭名将谭纶

8、(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A. 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 开放海禁政策C. 对福建人剿抚并用D. 采取富民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谭纶认为海禁导致了福建人“民贫而盗愈起”,所以应该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社会问题,故B项正确。谭纶阐述了海禁对福建人所造成的影响,没有提到清除侨寇残余势力的主张,排除A。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来解决福建人的生计问题,对福建人用“抚”,没有提到“剿”,排除C。 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是为了解决“盗愈”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富民,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

9、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信息“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8.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

10、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9.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 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B.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中工场工人占30%,可见,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的地位,故C项排除;我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从鸦片战争起,排除D。10.10.“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 井田制的瓦解B. 儒家思

11、想成为主流思想C. 百家争鸣的出现D. 中央集权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夫为妻纲”,“以孝治国”反映出儒家为统治者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但此时儒家还未成为主流思想,故A、C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1.11.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科举制度的繁荣C. 宋明理学的影响 D. 民间书院的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题干分析可

12、知,从汉代到宋代“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说明孔子的思想在宋代影响很深,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宣扬“理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孔子取得了独尊地位,故选C项。A选项是汉代的因素;B选项与此并无直接关系;D选项不是主要原因。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十分熟悉。材料给出的是两个时间,一个是汉朝,一个是宋朝。学生在材料中看到这两个时间段就应该马上在头脑中反映出汉代经学和宋明理学,这样在解题的时候直指答案,不会多走弯路。12.12.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

13、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A. 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 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 巩固宗法血缘制度 D.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孝其亲敬其夫爱其弟恭其兄”等信息可以看出,家规强调的是长幼有序,而非尊卑等级,A项错误;材料“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宗法制涉及的是权利财产继承,材料无体现,C项错误;中国古代立家规,目的就是以家庭伦理为基础,规范家族成员的家庭行为和社会行为,D项正确。13.13.克里斯提尼把全阿提卡分为三十个区,其中十个区在雅典城及其周围,十个区在沿海,十个区

14、在内地。每三个不同的区,即一个城郊区、一个沿海区、一个内地区合为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区有若干个自治村社组成,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由此可见,克里斯提尼改革A. 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B. 摧毁了氏族制残余C. 扩大了民主力量 D.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答案】C【解析】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代替原来的血缘部落,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同时让“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自由民和外来的居民也取得了公民权”,这样便于更多的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力量,故答案为C项。这种改革基本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并非“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

15、”或“摧毁了氏族制残余”,排除AB项;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排除D项。14.14.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A. 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 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 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明确了法官在处理贪污受贿案件的基本程序,所选取的陪审员必须是有一定财产的,所以不能说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材料只是对个例进行了规定,不能以偏概全说其是罗马法完备的标志,该法与罗马的政体无关,所以A、B、C错误,所以选D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陪审制的产生及影响15.1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