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针灸治疗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603738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的针灸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发热的针灸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发热的针灸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发热的针灸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发热的针灸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的针灸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的针灸治疗(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amp;amp;lt;p&amp;amp;gt;发热的针灸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发热的概念 v发热是内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 对病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机体正气与 病邪相争,阴阳失调的必然现象。发热可 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 论,不外乎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 这里主要是讲述外感引起的发热。 发热的病因病机 v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异常的六气,均可导 致发热,尤以火热、外湿、暑邪为主要病邪,又 风、寒燥入里皆可化火。六淫可以

2、单独致病,也 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 湿热、风湿热等。 发热的病因病机 v感受疫毒 疫毒亦是外来的致病因素之一,属于一种传染性 较强的致病邪气、疫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 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 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 现高热。 发热的病因病机 v外感导致发热,其途径多是经皮毛、口鼻而入。 一般来说,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先滞络 脉,由表入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 ,多有口鼻而入,充斥人体,循卫气营血而分属 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发热的病因病机 v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 正邪交争于内,或热、毒充斥于

3、人体,即所谓“阳 盛则热”。邪热疫毒其性猛烈,起病急,传遍快, 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发热病变,以阳热为主 ,其病机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 。热度之邪过盛,邪毒内传,耗伤营血,易于发生 神昏、出血的变证,临床易于发生神昏、出血的变 证,即所谓逆传,来势凶险,预后较差。 小儿的生理特点 v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v是指五脏六腑发育不成熟,不完善,机体各器官 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的和不完善的 。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是相对不足,尤其以肺脾 肾三脏更为突出。清代吴鞠通将这种生理特点归 纳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的生理特点 v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v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

4、的过程中,形体、智力、功 能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完善、成熟。古代一 些医家把这种生理特点称之为“纯阳”。卤囟经 &amp;amp;amp;#183;脉法就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元气未散”。所谓元气未散,指先天禀赋真阴真阳 未曾虚耗,能都保证促进生长发育的需要;所谓“ 纯阳”,是指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表现得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 小儿的病理特点 v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v由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抗病能力差,又不懂自我 调摄,因此不仅容易发病,而且患病后易于传变。 温病条辨&amp;amp;amp;#183;解儿难说:“脏腑薄,藩篱疏,易 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

5、触”。就指出这 一病理特点。且小儿还有“肺常不足”、“脾常不 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的特点。 小儿的病理特点 v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v小儿脏气清灵,活力充沛,发病之后,表现出较 强的生命力和恢复能力,同时,儿科病因相对单 纯,情知致病较少,机体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也比 较灵敏。 发热主要几种类型 v壮热 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 3940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2周之久。 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 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v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寒时不热, 或热时不寒,一日发作数次,如少阳病、疟疾等 。 发热主要几种类型 v潮

6、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如潮汛一般。外感 潮热,多属实证,热势较高,热退不静,定时又 复升高,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 血证等。 v不规则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热势变动并无 规律,如流行感冒、外感咳喘、风湿热等。 v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体温多在 39以下。热病早期,卫表诸证,均见此热型。 辨证分型 v风热犯肺 发热咳嗽,微恶风寒,汗出头痛,咽喉 肿痛,口干而渴,或吐黄色粘痰,舌苔薄黄,脉浮 数。 v温邪内陷 温邪内陷有邪入气分或邪入营血之分。 如邪在气分者症见高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 ,口渴欲饮,咳嗽胸痛或大便秘结,腹部胀痛拒按 ,舌苔黄燥,脉洪数。如邪入营血者症见

7、高热夜甚 ,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口燥而不甚渴,或斑 疹隐隐,或见衄血、吐血、便血,舌红绛而干,脉 洪数。 辨证分型 v暑热蒙心 症见壮热,心烦不安,口唇干燥,肌 肤灼热,时有谵语,甚则神昏痉厥,舌红绛而干 ,脉洪数。 v疫毒熏蒸 症见壮热,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 ,烦躁不安,或见丹痧密布肌肤,咽峡腐烂,舌 红苔黄,脉数。 治疗针刺治疗 v风热犯肺 v治法 宣散风热,清肃废气。取手太阴、阳明经穴 为主。针刺写法。 v处方 大椎 曲池 合谷 鱼际 外关 v随证选穴 咽喉肿痛加少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咳嗽加列缺。 治疗针刺治疗 v温邪内陷气分证 v治法 清热祛邪。取督脉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针

8、刺泻法。 v处方 大椎 曲池 商阳 内庭 关冲 v随证选穴 高热不解加十宣;咳嗽胸痛加中府、 尺泽、少商;口渴引饮加尺泽,三棱针点刺出血 ;便秘、腹痛加合谷、天枢、上巨虚。 治疗针刺治疗 v温邪内陷血分证 v治法 清泻营血、取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针 刺泻法。 v处方 曲泽 中冲 少冲 委中 曲池 v随证选穴 神昏谵语加十宣、人中;斑疹加血海 。 治疗针刺治疗 v暑邪蒙心 v治法 清泄暑热,开窍启闭。取督脉、手厥阴经穴 为主。针刺泻法。 v处方 大椎 曲池 曲泽 十二井穴 v随证选穴 神志昏迷加人中、百会;口渴引饮加鱼 际、复溜。 治疗针刺治疗 v疫毒熏蒸 v治法:清热解毒。取阳明经穴为主。针

9、刺泻法。 v处方:曲池 合谷 外关 委中 陷谷 v随证选穴:咽喉肿痛加天容、少商;烦躁不安加 曲泽;丹痧加曲泽、委中、血海。 治疗放血疗法 v四缝穴 v方法 用2号注射针头,在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采用快速垂直,点刺12mm深。四缝穴,每指点刺1 次,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粘液或血液;注意切勿刺 伤深部血管。 v大椎穴 v方法 用2号注射针头,在常规消毒大椎穴部位皮肤 ,采用快速垂直,散刺3-5次,约刺12mm深(亦可 用梅花针扣刺),散刺后拔罐,一次l520 min, 去罐后,用酒精棉球擦净针刺出血部位。 治疗放血疗法 v耳尖穴 v方法 用2号注射针头,在常规消毒耳尖部皮肤,用 2号注射针头点

10、刺双侧耳尖穴,并挤出血35滴。注 意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v十宣 v方法 常规消毒手指尖皮肤,用2号注射针头快速点 刺手指尖距指甲游离端0.1寸处,挤出血35滴,然 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治疗推拿疗法 v推拿点穴 v方法 推天门50次,分推坎宫50次,按揉太阳20次 ,按合谷20次,推天河水100次,揉大椎穴100次, 按揉风池穴100次。 v随证取穴 风寒重者加推三关100次,揉二扇门10 次,风热重者加推脊柱50次(用葱姜水沾之从上向下 推)退下六腑100次,清肺经100次,咳嗽痰多者加揉 天突20次揉丰隆20次,运内八卦50次,食谷不佳者 加清补脾胃100次,揉中脘100次,摩腹3mi

11、n。 治疗推拿疗法 v刮痧 v方法 取背部两太阳经经部,病人取俯卧位或坐位 ,暴露全背,用水牛角刮痧板刮痧。风寒型用30 姜汁(即生姜t30ml-I-开水70m1)为介质;风热型 以薄荷液(薄荷10g+开水50ml泡制,l0分钟后取浸 出液):暑湿以藿香正气水为介质:寒包热以大青 叶液(如薄荷液法泡制)为介质。以中等力度手法刮 两背部, 以出痧为度。注意皮损、肿块部位勿刮 。 治疗推拿疗法 v捏脊 v方法 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让患儿俯卧在家长的 大腿上,适当固定其头部和下肢,暴露脊背(6岁以 上可采取俯卧位)。术者站在患儿的正后方或侧后 方呈半弯腰的状态,先在其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 二三遍,使

12、其肌肉松弛,气血流通。然后两手呈半 握拳状,以食指二、三节抵在小儿的尾骨处,向上 推起皮肤,再以大拇指捏起,如此两手交替沿脊柱 两侧自平长强穴位置向上到平大椎穴为止。如此反 复操作58遍,采用捏三提一法(每捏三下需将背 部皮肤向上提一次)。 治疗其它治疗 v穴位敷贴 v方法 取石膏20g及适量面粉用温水调匀捍成5个如2 分硬币大小的小饼,睡前敷于患儿涌泉穴、内关穴 、神厥穴,用3cm*3cm 大的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v耳压 v方法 用王不留行子放在3-4mm 胶布贴在耳穴上, 用拇指与食指相对轻柔或按压局部23分钟,使患 儿头部或全身微汗出为止。常用穴位耳尖、热穴、 皮质下等。 治疗其它治疗

13、 v穴位注射 v方法 将柴胡注射液缓慢注入所选穴位,每次注 入0.51 ml。常用穴位有曲池、大椎等。 v灸法治疗 v取穴 肺俞,足三里 v方法 暴露上述穴位,施以雀啄灸,每穴57 min,以皮肤红晕、湿润为度。每日治疗1次。 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 v发热的病因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 散热减少,可由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非致热 原所致。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 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和某些体内产物(类固 醇等)。外致热原又包括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6,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睫状神经 营养因子、自细胞介素8、内皮素等。非致热原包 括各种疾病导致的散热减少(如皮

14、肤病、心力衰竭 等)、体内产热过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 持续状态等)、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功能异常 (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和植物神经紊乱等。 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 v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目前一般认为,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脊髓及延髓 、大脑皮质;发热是致热信号(EP)传人体温调节中枢,引起 发热中枢介质释放,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发热中枢介质分为 :正调节介质正调节介质有前列腺素E(PGE)、Na /Ca2+ 比值、环磷酸腺苷 (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H)、NO和负调节介质现已证实有精氨酸加压素 (A

15、VP)、黑素细胞刺激素(aMSH)、膜蛋白Al(annexin A1) 。调定点的正常设定值在37左右,当体温偏离调定点 时,可由反馈系统(温度感受器)将偏差信息输送到控制系统 ,后者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与调定点比较,然后通过对效 应器(产热和散热)的调控,把中心温度维持在与调定点相适 应的水平,正负调节相互作用,发热时体温很少超过41, 从而避免了高热引起的脑细胞损伤。 针刺退热的机理研究 v可能与CSF中cAMP含量减少有关 v可能是由于电针能够促进AVP的分泌所致 v可能是通过一种未知方式抑制中枢PGE2的产生或 释放而实现的。 v可能与穴位细纤维(HI、)类感受系统的关系密 切。 小儿针灸的注意事项 v小儿肌肤薄嫩,不易合作,故不宜深刺和久留针 ,一般采取浅刺、速刺的方法。 v灸时多采用艾条间接熏灸穴位之法,应注意博湖 小儿皮肤不受灼伤。 v患儿饥饿、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质瘦 弱、气血亏虚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 &amp;amp;lt;/p&amp;amp;gt;&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