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3474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测量课程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绘工程专业控制测量课程设计 姓名:xxxx 班级:测绘xxxx班 学号:xxxx 学院:资源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老师:xxxx 实习时间:2014年2月4月 一、任务概述 21.1 任务目的1.2 任务要求1.3 使用仪器二、测区概况 22.1 地理概况2.2 交通状况2.3 气候情况2.4 居民及居民点2.5 可能遇到的困难三、执行规范 3四、平面控制网布设及三角高程测量4.1 控制点的选定及标石埋设要求 44.2 实地选点 44.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54.4 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 54.4.1 观测方法4.4.2 水平角观测注意事项4.4.3 距离测量注意事项4.5 三角高

2、程测量 74.6 平差计算 8五、水准测量5.1 设立水准点 115.2 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125.3 水准测量的实施 135.4 水准测量注意事项 135.5 水准仪i角检验 13六、设计心得 14七、附表 附表1 点之记 14附表2 四等导线测量记录表 15附表3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16附表4 二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17一、任务概述1.1 任务目的本次实习是测绘工程系下达的一项控制测量任务,为期一个月。旨在了解控制测量的全过程,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操作、待定点计算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有关问题打下基础,还能在业务组织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的锻炼。1.2 任务要求(1)紫山

3、地区平面控制测量,设立7-9个控制点,精度达到四等控制网。(2)紫山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达到四等水准。(3)在水准测量的同时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以比较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5)在学校周边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精度达到二等水准。1.3 使用仪器 全站仪设备1套(技术指标2+3ppm),脚架3个,钢尺1个,反射棱镜2套,喷漆两瓶,钢钉若干。DS3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脚架1个,黑红双面尺1对。 二、测区概况2.1 地理概况测区为xxxx内,距市区30余里,测区位于东经1141711421、北纬36413644。测区内几乎全是汉族人,对于测量工作的开展很方便。测区地形属于丘陵,坡度较为平缓,

4、攀登难度较低。植被较多,不利各点之间通视。2.2 交通状况县境内xxxx公交车可直接到达测区。2.3 气候情况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5,最冷月份(一月)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19,最热月份(七月)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42.5,全年无霜期200天,年日照2557小时。 2.4 可能遇到的困难由于测区地处小山区,大部分地区山路崎岖,通行不便,且不利于通视,对于整体选点,布点造成很大困难。由于测区远离居民区,这也给测量人员的休息和补给造成困难。2.5测区交通图三、技术规范(1)平面采用1980

5、西安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高程基准。(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4)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四、平面控制网布设及三角高程测量4.1 控制点的选定及标石埋设要求(1)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 (3)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过大。 (4)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5)在本次实习中,由于经费和其他因素,控制点采用埋木桩,如图所示: 4.2 实地选点根据测区的地形情况和通视情况,遵

6、循选点的要求以及网形结构,选择了六个控制点z1、z2、z3、z4、z5、z6、z7。控制点组成的网形如图:已知控制点点名 L(度) B(度)X(m)Y(m)H(m)备注Z11141901.7364364259.25974068403.8677260285.8541357假设已知点Z71141925.885436 4258.61864068367.3258260884.7962424假设已知点4.3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4.4 水平角观测及距离测量4.4.1 观测方法(1)在测区对已选定平面控制点也作为高程控制点形成一条闭合的环线。(2)再选一个定向的控制点Z7号点,把全站仪安置在Z1号点,进

7、行对中、整平,测量温度气压;并在Z7号点安置后视棱镜,在Z2号点安置前视棱镜;最后量取全站仪的仪器高和前、后视棱镜高并记录在手薄上。(3)对中、整平工作完以后,先盘左用全站仪瞄准Z7号点的棱镜中心位置,精准后制动水平和竖直制动螺旋,固定全站仪的方向,然后操作全站仪把Z7点置盘(即把Z7号点归为零方向),并利用全站仪记录出平距L和竖盘读数。(4)顺时针旋转全站仪,瞄准Z2号点,同步上述的操作,分别记录出平距、竖盘读数、水平方向值读数。(5)倒转望远镜,再次瞄准Z2号方向,同样操作记录平距、竖盘读数、水平方向值读数;再逆时针旋转至Z7号点进行同样观测和记录。(6)记录完毕后,初步检查测量的正确行,

8、如果可行,即可把全站仪搬到Z2号点,两棱镜依次放在后视的Z1号点上和前视的Z3号点上;然后同上述进行观测和记录,依次类推,依次在后面点号控制点上安置全站仪进行观测和读数。(7)初步计算导线网的角度闭合差和高差闭合差是否超限,若符合即可野外测量完成。4.4.2 水平角观测注意事项 (1)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不应超过1格2.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不应超过153.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不应超过1。 5.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

9、不应大于1mm。(2)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2.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值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倍。 (3)角度观测限差表等级 型号半测回归零差()2c值(

10、)一测回2c互差()同一测回各测回互差()三角形最大闭合差()四等J283013994.4.3 距离观测注意事项 (1)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2)距离观测限差表观测要求往返测较差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测回较差一测回读数次数往、返15mm210mm15mm34.5 三角高程测量4.5.1 测量方法(1)在测站点上安置全站仪,对中、整平。(2)量取仪器高、目标高。

11、(3)测量竖直角(4)测量平距D或斜距L(5)两点间的高差进行往返观测,两次高差互差不大于0.1D(D以km为单位)。注意:1.测前、测后各量1次仪器高和觇牌高,2次互差不得超过2。2.观测斜距,逐项改正计算平距;直接测量的平距、高差可以用来检核。4.5.2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如图)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在A点观测B点时的垂直角;i为测站点的仪器高,v为棱镜高;HA为A点高程,HB为B点高程;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4.6 平差计算使用杨运英编写的控制测量优化与平差(v4.1)软件进行数据计算,最后得出网形与精度统计、导线闭合差、控制点成果表、方向平差成

12、果表、边长成果表、高差平差成果表、点位误差、点间误差、误差椭圆。Cad图网形及精度统计表项目单位数据备注平面已知点数个2平面未知点数个5方向观测设站数站7方向观测总数个14边长观测数条6最大边长m716.350z5z6最小边长m664.548z2z3验后平面单位权中误差0.9123验后测角中误差2.2807最大平面点位中误差mm15.66点名:z4最大平面相邻点间误差mm11.08z5z6最大方位角误差2.43z5z6最大边长误差mm7.20z5z6最大边长比例误差1/95481z1z2导线段闭合差序号观测角度数Wa( )Wx( mm )Wy( mm )Ws( mm )总边长( m )1/T17-0.7717.70-28.0333.154128.0351/124513控制点成果表点名坐标高程( m )备注X( m )Y( m )z14068403.868260285.854z74068367.326260884.796z2406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