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3363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级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学习了三个多月的三高,我感觉高级微观是三高里面相对来说最难的,高级微观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抽象的,其中还有许多有相当难道的数学知识,高级计量与高级宏观跟其比起来则要具体多些,不管是公式的推导,还是概念的讲解,都给人很明晰的感觉。当然学习高级微观感觉比较抽象的另一方面原因,应该是自己能力的不足,对于教材的理解还不够,刚刚接触这种学习还有一些畏难情绪。但是,总而言之,自己在这三个月的学习中,努力去总结,努力去使自己跟上老师的节奏,我也相信努力总会有所收获。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几个月的学习感悟,当然,也许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会跟老师的有些出路。(1) 关于偏好与效用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显著

2、特征是,它试图建立模型,用追求自身利益的单个经济参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因此,我们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从分析个人决策的制定开始。对于个人的决策其实就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人的选择又分为自觉的选择和本能的选择。在微观中我们考虑的四个问题就是选项是什么、可能的选项是什么、可行的选项是什么、应该的选项是什么。首先对于选项的策略是什么以及可能的选项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说明,任何个人决策的起点都是一个可能的备选物集合,然后这些备选物是互斥的,个人必须从这些备选物中进行选择。我们将备选物集记为X,这个集合可以为任何东西,这样的一个集合则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选项,由于集合可以为任何东西,所以在不同的情

3、况下,X可以为不同的备选集。而当个人具体选择里面的选项时则涉及可能的选项是什么,比如中午吃什么,米饭不是选项,面条也不是选项,而在一楼,一份面条,一个鸡蛋才是选项。对于可行的选项,则是对选项的一个具体要求,对于不同的约束情况下,备选集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有具体的选项,而不能脱离选择约束条件,一个不可能的选项永远也不可能选上。最后就是应该的选项,这个应该的选项也就是我们最后想要的结果。整个第一部分就是在考虑去怎么解决这四个问题,为了建立个人的选择模型,课本引入了偏好与效用问题。偏好是指消费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组合。偏好是微观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偏好是主观的,也是

4、相对的概念。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偏好之所以会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和研究,是因为它是所有经济学的最最基础的东西,如果经济学是一座大厦,那么偏好的研究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里的一块块砖石。而所有的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都必须要先建立在人们的偏好基础之上。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最经典的术语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历士多的政治学。作为经济范畴的效用,最初出现于费迪南多加利亚尼1751 年出版的论货币,其含义为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有理性

5、的消费者如何把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经轻率的将效用当做一个人整个福利指标。效用一度认为是个人快乐的数学测度。有了效用之后就可以用效用来衡量个人对一个选项的喜欢程度,而偏好又是在效用上增加了规则。对于决策者的偏好,我们 主要有两个假设:完备性和传递性,满足这两个假设的偏好被称为理性偏好。有的教科书也加上反身性(或者称为自反性),实际上这个假设已经蕴含在完备性中了。完备性是指决策者有能力做出选择,传递性是指决策者的偏好是可传递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假设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呢?这是因为只有当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时,才能有一个效用函数与该

6、偏好相对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数学研究决策者的行为。但是,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理性偏好都能用效用函数表示。即理性决策者的偏好是能用效用函数表示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后来还要施加其他的假设,如连续性、单调性和凸性等。 当我们用选择结构来模型化个人行为时,我们需要对个人的选择行为施加某些合理的限制。选择法中最重要的一个假设是显示偏好弱公理,这实际上就是指决策者的选择应该是一致的,决策者对两种产品的评价是确定的、稳定的。牵强地说,这对应于偏好法中的完备性原则。如果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那么由它导出的选择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但是选择行为满足弱公理并不能推出存在一个理性化该选择行为

7、的偏好,这需要施加一个条件,那就是预算族包含了所有的三元子集。这的条件保证了选择行为也满足传递性。也就是说,偏好法和选择法最重要的不同是关于传递性这个条件。偏好的理性假定相对于显示偏好弱公理多了一个传递性假设。在这本微观经济学书中,作者采取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即区分经济中的两类主体:单个消费者和厂商。因为单个消费者拥有和经营企业,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经济模型中更基本的元素。因此,我们通过对经济中消费一方的考察来开始我们对经济决策理论的研究。 如果决策者的偏好是理性的,那么由它导出的选择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但是选择行为满足弱公理并不能推出存在一个理性化该选择行为的偏好

8、,这需要施加一个条件,那就是预算族包含了所有的三元子集。这的条件保证了选择行为也满足传递性。也就是说,偏好法和选择法最重要的不同是关于传递性这个条件。偏好的理性假定相对于显示偏好弱公理多了一个传递性假设。在这本微观经济学书中,作者采取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即区分经济中的两类主体:单个消费者和厂商。因为单个消费者拥有和经营企业,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经济模型中更基本的元素。因此,我们通过对经济中消费一方的考察来开始我们对经济决策理论的研究。 数学方法作为科学思维的工具,用来研究经济规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作为边际效用基础的基数效用论,是以效用的可测量和可比较为前提的。因此,

9、边际效用理论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作为主观范畴的效用是不可能精确计量的。边际效用论的主观内容和为这种内容提供客观形式的数学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冲突。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矛盾”给边际效用理论以最强大的压力,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数学方法的可能性,也成了效用理论发展的桎梏。理论本身的危机迫使其重心发生转移。为了避开这个矛盾,帕累托没有直接考察效用,而是从消费者偏好某一种商品的直接经验事实出发,分析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提出消费偏好的概念。回避效用在量上的差异:不必精确测度,却反映了效用的连续性。这样,以消费者行为代替消费者感觉,帕累托为效用理论建立了新的理论依据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把埃奇沃斯提出的契约曲线加

10、以改造,得到一个新的分析工具: 无差异曲线。他认为,通过收集偏好随物价变动而变动的资料,可以分析和研究消费者行为,当获得足够的数据时,就可以画出无差异曲线。他对效用最大化实现条件的数学分析和瓦尔拉的结果相比,虽然形式相似,但内容和基本思想都已改变。在无差异曲线的基础上,希克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偏好尺度的概念。实质上是不计算效用数值,根据偏好次序比较效用的大小,从而以“边际替代率”代替了“边际效用”、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替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限制线相结合。希克斯不仅分析了消费者均衡,还详细地讨论了需求、收入、价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收入消费曲线”和“价格消费曲线”

11、的研究,得出了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一结论,对马歇尔的需求规律进行了补充和发挥。无差异曲线仍然招致了许多批评,许多反对者认为它还是以效用满足的数量关系为前提的。对于这些反对意见,萨谬尔森作了无懈可击的回答,他提出了新的消费者行为假定,形成了显示偏好理论。于是,“根据显示偏好的概念和对偏好的几个假定,能够相当确切地找到无差异曲线。” 因此,从基数效用论到序数效用论,有着深刻的革新意义。从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影响。 效用理论以人的理性为前提,研究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经济人”的最优选择。几乎所有的消费者行为模型个量分析的最终结果都可归结为消费者均

12、衡。在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下,这种追求最大利润或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被认为会自动趋于和谐、有序、均衡,最终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期,社会发展的现实昭示了这种理论的危机。于是,研究大多数人的幸福成了一种研究倾向。福利经济学家以改良主义者的身份出现,考察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实现条件 效用理论的重心向总量分析转移。庇古首先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建立了完整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他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 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经济福利是其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同时,他把福利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

13、,提出了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政策主张:(1)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加国民收入总量以增加福利;(2)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实行适度的收入均等化。 总而言之,效用本身其实并没有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之分的,只是经济学家们为了研究问题和阐述理论的方便而做了如此的区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大角度去把握效用理论,而不是固守原来的思想。 (二)关于需求与生产 我们研究经典的、基于偏好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我们始终假设这个偏好关系是理性的,即能对消费者的可能消费选择进行完备而传递的排序。有了这一个前提后,我们将证明并非所有的偏好关系都能用效用函数表示,然后我们提出偏好的连续性假设,这个假设足以保证效用函

14、数的存在性。在研究消费者的决策问题,我们假设他的决策环境是:有L种商品,他将这些商品的价格视为固定不变的和不受他的行为影响的,这个称为价格接受者假设。消费者的问题是在瓦尔拉斯预算约束集的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我们重点关注两件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这用瓦尔拉斯需求对应表示;消费者的最大效用值,这用间接效用函数描述。 为了分析的目的,如果我们能用一个效用函数来归纳消费者的偏好,那将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那样的话,数学规划技术就可以被用来求解消费者问题。本节,我们将研究什么时候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不幸的是,根据我们迄今为止所作的假定,理性偏好关系并不总是可以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来说

15、明这一点,然后再引人一个很弱的、经济意义很自然的假设(被称为连续性),该假设将确保效用函数的存在性。然后,用字典式偏好作为并非所有偏好都能形成效用函数的反证。说过了字典式偏好的非连续性的一个证明思路,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如何说明“为确保效用函数存在,我们所需要的前提是:偏好关系是连续的。教材中给出了一个反证法:用一个从实数到有理数的映射的不可能行,来证明不连续的偏好不存在效用函数。然后就是对理性偏好关系的连续性是效用函数存在及连续的充分条件的证明。最后的结论就是:1、理性偏好关系的连续性是效用函数存在及连续的充要条件;2、但是并非所有代表偏好的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3、一个连续效用函数的任何递增、

16、但不连续的变换也都代表理性偏好;4、能够代表理性偏好的效用函数不唯一。5、虽然并非所有的效用函数都是可微的,但往往不特殊指出(方便起见)的地方,都假定它是二次可微。6、理性偏好的凸性并不蕴含着效用函数是凹的,而只是意味着它是拟凹的。即u(ax+(1-a)y)=MINu(x),u(y)存在,但u(ax+(1-a)y)=au(x)+(1-a)u(y)不一定存在。 对于大多数经济问题而言,消费者的总体行为比任何单个消费者的行为更为重要。在总需求和总财富的问题上。这里的问题可以简单的表述为: 个人需求可以表示为价格和个人财富水平的函数,那么,何时总需求可以表示为价格和总财富的函数?计量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在估计过程中,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总需求函数一个简单的结构。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总需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准确地仅仅表示为总体变量如消费者总的(或者等价地,平均的)财富的函数。这正是在此所要回答的问题。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