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2843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5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知道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

2、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序号 项目 年度1昆曲 (2001.5) 2.古琴艺术(2003.11)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11)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11)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9) 6.福建南音(2009.9)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9)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9)9.贵州侗族大歌(2009.9) 10.广东粤剧(2009.9)11.格萨尔史诗(2009.9)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9)13.青海热贡艺术(2009.9) 1

3、4.藏戏(2009.9)15.新疆玛纳斯(2009.9) 16.甘肃花儿(2009.9)17.西安鼓乐(2009.9)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9)19.中国书法(2009.9) 20.中国篆刻(2009.9)21.中国剪纸(2009.9)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9)23.端午节(2009.9) 24.妈祖信俗(2009.9)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9) 26.蒙古族呼麦(2009.9)27.京剧(2010.11) 28.中医针灸(2010.11)29.中国皮影(2011.11) 30.中国珠算(2013.12)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

4、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5、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n)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

6、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资料提供张雨晴 朱仪琳 林曦诺 第四页:皮影制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

7、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做驴皮影的缘故。随着驴皮的成本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来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首先,手工艺人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再进行雕刻。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 -资料提供 刘静怡 郭璐瑶 王梓涵关于皮影传统技法和过程 艺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的顺口溜先刻头

8、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课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 资料提供 林曦诺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第五页:传承皮影戏传承 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技术当中的一绝。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

9、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资料提供 刘静文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min)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资料提供者你们的大朋友 王虹 沔阳皮影戏 皮影戏 第六页:国外皮影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

10、节。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是“影子、灵魂”。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印尼国粹皮印尼皮影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一下想起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立即联想起印尼。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皮影戏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还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记者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在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布幕,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

11、边。皮影师“德郎”(印尼人称皮影师为“德郎”)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乐队演奏是有古老的嘉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他首先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了悠扬的歌曲。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记者绕到舞台边上,看“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亦乐乎。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

12、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保护状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 相关故事: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13、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故事)2、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成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的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的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故事) - -资料提供 刘京 刘静怡 皮影戏名人及常见剧目:张向东,郑祥九,高常,王连生,李秀,白德昌,陈万成,窦成业,罗树桃,魏振业这些都是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