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合适的设疑时机.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027848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学合适的设疑时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合适的设疑时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学合适的设疑时机.pdf(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许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先 进行诚心诚意的表扬, 接着就说 出一个转折词,下面便是一通批 评。如: 当想改变学困生学习态 度不端正时,我们可能都这么 说: “ 你这学期的成绩提高了, 老 师真为你高兴。但是,如果你能 在数学上多下点工夫, 那成绩就 会更好。” 学生开始觉得受到了鼓励, 可之后却变成了批评,结果是, 他可能对之前表扬的诚意发生 怀疑。学生会以为:表扬似乎 只是一个计策, 其目的是为了 对他学习态度不端正进行的 一种批评。这样不能达到改变 学生学习态度的目的。 怎么批评为妙呢? 只要把 转折关系改成递进关系,这一 问题就可以轻易解决了。“ 你 这学期的

2、成绩不错,有提高, 老师真为感到高兴。而且下学 期继续认真努力的话,那你的 数学成绩就会象语文成绩一 样好。” 这是充满了进一步提高的鼓 励之语。学生喜欢接受表扬,对于 教师的这种善意地提醒,他觉得 老师与他的距离很近,他会欣然 接受,也很有可能努力去实现教 师的教育期望。因此,一样的话, 不同的方式说出来,教育效果就 不同。 (同江市乐业中心校姜 贤 梁有丰) 每个班级里面都有一些表现优 秀的学生, 他们得到老师的表扬是应 该的、 经常的。不过, 如果老师对这些 优秀生的表扬不适度的话, 有时会适 得其反,不但会让这些学生养成骄傲 自满的情绪, 还有可能让他们在表扬 声中高高在上,孤立起来。

3、 我们班上有位同学, 数学成绩非 常优异,还在小学生数学报竞赛中拿 过奖。为学校争得荣誉, 表扬声是少 不了的。可在年底评选三好生的时 候, 投他票的孩子却寥寥无几。我 很诧异,课后找部分学生了解情 况。有的孩子说: “ 他只顾自己, 平 时我问他题目,他不理不说,还骂 我笨蛋! ” 有的孩子说:“ 平时他走 路的时候,我们跟他打招呼他都爱 理不理的! ” 还有的孩子说: “ 平时 老师都喜欢表扬他,我们提的意见 也是不了了之! ” 孩子们发自内心 的一席话真是惊醒梦中人,我只看到了 学生成绩突出的一个方面, 而对于他的 缺点却视而不见, 渐渐使他养成了不良 习惯。看来对于优秀生的表扬, 我们

4、一 定要适度,德、智、体要全面关注,助他 们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全班学生的榜 样! (江 苏 省 丹 阳 市 访 仙 中 心 校 袁军辉 ) 数 学 教 学 合 适 的 设 疑 时 机 百花园 BAIHUAYUAN 批 评 也 需 讲 方 法 优秀生表扬要适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选择合适 设疑的时机,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效 果。 把握设疑的时机是发挥设疑的关 键所在。 1.在导入处设疑。 在新课导入时进行巧妙设疑,能 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活思维,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创 新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 流。 例如, 教学“ 圆的知识” 时, 我以 现实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来设置疑

5、 问: “ 同学们, 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轮子 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答: “圆形的。” “ 如果是长方形 或者三角形,可以 吗? ” “不行。”我又问: “那么,椭圆形 呢?” (随手画一个椭圆形。 )学生回 答: “ 也不行, 没有办法骑了。 ” 我紧 接着问:“ 为什么圆形就可以? ” 这 样课一开始,学生就被巧妙的设问 所吸引, 激发了兴趣, 激活了思维。 2.在教学重点处设疑。 在此处设疑能让学生抓住学 习的重点,帮助他们掌握重点知 识。 如教学“ 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 较” 时, 先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大小 的比较,再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的 比较, 接着设疑: 那么, 要是分子分 母都不同,这

6、样的分数怎么比较? 让学生讨论。 这样在教学重点处设 疑,诱导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欲 望, 使思维的大门始终开着, 从而保证 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在学生知识模糊处设疑。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有些 知识易混淆产生模糊认识,对形成知 识系统构成障碍。把设疑的着力点放 在此处,能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 系,为他们顺利地接受知识创造条件。 如, 教学“ 平 角” 时, 学生往 往对 “ 平角” 和“ 直线” 混淆不清。我设疑“ 平 角是直线, 还是直线是平角” ? 这样的 设疑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并让他们充 分讨论, 从而辨清两者之间的异同, 提 高教学效果。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榆林小学 许高水) 5 200 7/1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