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

上传人:乐*** 文档编号:11602684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题材类别(可参考)(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 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 有关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 全唐诗已存6021首 ,初唐504首,盛唐746 首,中唐1455首,晚唐 3556首。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 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 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 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 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 自己的感情。这就 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 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 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 写意”“不沾不脱, 不即不离”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怜结束小身材, 一点芳心未肯

2、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 万人头上一声雷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石灰吟 (明)于谦 爆竹(明)黎淳 风(唐)李峤 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借描写 的 表达 。 (2)写作技巧 。 客观的“物”(山川 河岳、花鸟草虫) 特点 (形态、色彩 或其所处的环境) 诗人理想、 志向、情怀 托物言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 好和情趣。 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畏严寒的高洁品 性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冰清玉

3、洁,又用 “暗香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 坚强高洁 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 己的志向。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3、思想内容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手法:托物言志 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 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 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

4、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以物象为题;咏(题、 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 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双关 、借代,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象 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 、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 感受。 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 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

5、象的载体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 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 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白云随风飘荡随风飘荡 ,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 容自得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 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 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象征

6、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 在比喻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 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 然。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是 诗。 (2)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注释: 虞世南:原为隋朝旧臣,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 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蝉“啜饮清露”“居高声远”,可知蝉生性高洁,出众。 咏物 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诗人认为贤能高洁的人,并不需要 外在的凭借,

7、自能声名远扬的自得之情。 (3)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su 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请说出这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2)这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写这首诗时,本来担 任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 贪赃罪名下狱。 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 栖高树,饮清露;露水打湿蝉翼,欲飞艰难;凄声哀唱 ,幽 怨凄切 。(有翼难飞、有声难辩 ) 表达诗人蒙受不白之冤,没有人相信他的高洁行为,更没 有谁来为他表白这纯洁的心迹 时的强烈悲愤情绪。

8、 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 (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 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 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 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 借景抒情。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 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内容: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 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清丽洗练( (明快、清新、简洁、质朴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多用 白描手法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9、1思想内容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 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 描、衬托、对比。 3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景物特征 5.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题: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

10、法,如绘形、绘声 、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 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 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 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 1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 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 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11、 4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宿建得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 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泊烟渚。“ “移舟移舟” ”点出点出“ “江行江行” ” ,“ “泊泊” ”点出题面上的点出题面上的“ “宿宿” ”字,字, 而而” ”烟烟 渚渚“ “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 空环境,又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空环境,又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 ,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 内涵 “

12、“ 新新” ”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 “日暮日暮 ” ”引发了引发了“ “新新” ”的客愁,日之夕矣,写自的客愁,日之夕矣,写自 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 “新愁新愁 ” ”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表面写景,实则运用了这首诗表面写景,实则运用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手法;的手法; 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 己独

13、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 现出诗人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恬淡的胸襟;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而野渡无人,水急舟横的 景象里,蕴涵着一种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 而忧伤的情怀而忧伤的情怀。 惜别送别诗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 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 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 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 吐胸中

14、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 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 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惜别送别诗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 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

15、,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 蜡烛与故乡的江水, 借物抒情,表现自己 留恋惜别之情。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 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 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 舟,从对面写来,越发 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三、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 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 (雨霖铃)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

16、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 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 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 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 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 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 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 、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 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 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意情感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类思乡怀人类 艺术特点。 行旅诗: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 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 情怀; 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 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