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02573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说“预习” 语文教学文本,现代文一般两三千字,如果课前学生能阅读、了解文本内容,那上课时师生都会感到轻松。如果学生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或是思维能力强一些,能在阅读中发现难点疑点,能有些自己的思考,那就是“有自学能力”了,几乎达到了“不需要教”。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上课即能进入正题,带领学生全面感知,只需用一两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研读,或探讨。学古文,如果课前学生能读几遍,尽量“读通”,教师上课时只要用点时间解决字词疑难,学生就能接触学习重点,研读分析,“说好处,看门道”了。课前能“读通”,会查工具书,能积累一些经验,越读越快,“文言文”何难之有? 然而,课堂情况往往不是

2、这样。直到退休,我也很难见到全班学生都按要求预习文本。无论怎样强调,总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课本上没有任何阅读过的记号。高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即使强制,也很难转变了。无论用什么方式招生选拔,也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一个水平线上,对这一点,教师应心中有数。我在从教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醒悟:习惯比智力更重要。学习习惯一定要在早期培养,越迟越难。学生学力有差距,同一种教学要求,不可能全面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中,而且不同学科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宜保持相对的统一。学生的预习习惯,对所有学科都需要,不大可能只出现在一两个学科的学习要求中。我从这个角度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总会有所发现。 学生的

3、“预习”,差异很大。有的学生习惯很好,他们有好奇心,他们总想知道在下面两个月将要学些什么,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新问题;学期伊始,新书发下,没等到上课,他们就把书通看一遍,而且勾画出疑点难点;老师上课,他们同步检验自己先前的判断,并延伸思考,甚至想点别的事,开个小差;如果在听到新奇的,他们没有预想到的问题,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思维常走在一般人前面。 学生不预习的原因不一,有的是各科作业多,协调不好;有的是厌倦学习,得过且过,期望值不高;有的则是没有好奇心,考试测验也吓不倒他们。这中间也有教师的因素,有些教师不主张预习,担心学生知道了“例子”,上课不听;也有教师希望学生上课时能享受“教学设计演

4、出”,做有新鲜感的观众。 一些同行没有考虑到预习在习惯培养和思维发展中的作用,而仅仅是为了上好自己的课。也有教师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才会特别关照学生“预习”,以“配合老师上课”,否则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了解自己将要去做的事,预想可能会发生的事,思考将可以应对的策略,“如果怎么样,那就如何办”;很多有经验的成年人,未必很有智慧,而是对即将发生的事能作出预测,并做准备,物质的,精神的。 其实,旧观念一直在作祟,干扰教学。为什么非要认为学生只有在课堂才会学习、为什么一定要把“正式的学习”放在课堂上、为什么会认为学生只有“从师而学”所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自学行为,而且这种自学比课堂教学更有效,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自觉。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以为他们不可能通过“自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只不过是条“基准线”,教师依照一定的程式完成教学过程,而真正能让学生铭记在心的,是他们个人的学习体验。 (吴非) -family:宋体;line-height:150%;color:rgb(0,0,0);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