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6024656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单元教学的基本原则.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 北师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 、g ,3 年第 2 期 文科教学研究 试论 单元 教学的 基 本原则 王 学 东 单元教学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领域已越来越 成 为引人注目的课题 。 这种教学形式打破 了以单篇 课文为基本教学单位的旧有模式 . 然而 , 由于旧有思 维定势的影响 , 人们往往把握不住单元教学的特 点 和规律 。 有的貌似单元教学 , 实则还是单篇教学 ; 有 的虽跳出了单篇的格局 , 却又陷入了混乱的窘境 。 那 么 , 单元教学究竞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本文拟就 此作一些探讨 . 以求教于热心单元教学的同仁们 。 一 、 整体性原则 系统论认为 , 系统整体不等于构成它的诸

2、要 素 的简单相加 , 而大于构成它的诸要素之和 。 我们提倡 单元教学 , 也正是基于对系统论的这种整体 观的认 识 。 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原则 . 首先要求我们要把一 个单元看成是一个整体 。 这里的整体并不仅 仅是指 组成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的总和 , 它还应包括每个 单元前的 “单元教学要求”, 每篇课文前的 “学 习重 点 ” 。 自读课文的 “ 自读提示 ” . 讲读课文和课内 自读 课文后的 “ 思考和练习 ”, 每个单元后的 “ 作文训 练 ” 或 “ 听说勺练 ”, 还有知识短文 。 面对如此庞杂 的教学内容 , 以前那种 “吃泥萝 卜 ” 似地 “ 擦一段吃 一段 ” 的备课

3、显然是不能奏效的了 。 我们在进行教学 设计 时必须用整体观作通盘考虑 , 如这个单元的教 学重点如何落实 , 讲读课文和课内外自读课 文各以 怎样的方式处理 , 听 、 说 、 读 、 写能力如何训练 , 智 力如何开发 , 飞卖写如何同步 , 课内课外如何结合 . 文 与道又如何渗透 。 为了取得学生的配合 , 教师也有必 要引导学生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 每个单元教学之前 , 先让学生做单元预习 , 使每一个学 生都明白这个单 元创学习任务 、 要达到的目标 , 这个单元课文的特点 及共与旧知识的联系等 。 单元的整体性原则 . 还表现在要把某一单元置 于整册书乃 至整个初 (高) 中阶段

4、的教学系统中去考 察 , 以便确定该单元在知识体系中的坐标点 。 如初二 阶段是以培养说明能力为王的 , 说明文的份 量就 明 显重于其它年级 。 一 、 二 、 五 、 六册均为一个说明 文 单元只有三 、 四册各两个说明 文单元 。 在初二讲说 明文时 , 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这一点 。 就三 、 四册而言 , 又各有侧重 。 在说明对象上 , 第三册以说明具体事物 为主 , 第四册则以说明抽象事物为主 ; 在说明顺序 上 , 第三册以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为主 , 第四册则以 逻辑顺序和类别顺序为主 , 单元知识点的脉络清楚 了 , 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 。 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还要求我们抓住单元

5、重 点 , 明确主攻方向 。 正如上文所说 , 把每个单元作为 一个整体 , 其内容是丰富的 , 涉及面也是很广的 , 如 果什么都讲 , 势必什么都讲不透 。 新教材每一单元前 都列了几点 “ 教学要求 ”, 这就是该单元的教学重点 和 主攻方向 。 教者的任务就是从组成单元的各篇课 文中去寻找 “例子”, 落实重点 。 因此 , 我们在处理 教材时 , 要敢于取舍 , 决不求全 . 二 、 比较性原则 比较是一种十分有效 的教学方法 。 在单 元教学 中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尤为必要 。 可以这样说 , 没有比 较 . 就没有单元教学 。 怎样比较呢?黑格尔说 : “假如一 个人能见出当 下即显

6、而易见之异 . 譬如 , 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峰骆 驼 , 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 了不起的聪 明 。 同样 , 另 一方面 , 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 , 如橡树与槐 树 , 或寺院与教堂 . 而知其相似 , 我们也不能说他有 很高的比较能力 , 我们所要求的 , 是要能看出异中之 同 . 或同中之异 。” ( 小逻辑)黑格尔道出了比较 的喜谛 因为 “看出异 中之 同” 就是找到了 “共性” 而看出 “ 同中之异 ” 就是辨别出了 “个性”。 我们能 通过比较看出一篇文章独特的个性 , 又看到一类文 章的共性 , 单元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 。 下面我们以初中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谈谈如 何比较

7、。 这 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小说 , 尽管它们的作 者有古有令 , 有中有外 , 但每篇小说都是以刻划人物 为主的 。 每篇小说都有一个或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 纵观五篇小说刻划人物的手法不外乎语言 、 动作 、 外 貌 、 心理 , 但 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 , 描写手法的运用 又各有侧重 。 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正直无私 、 勇于 . 负责 , 作者就侧重于他的动作描写 . 让他的思想在行 动中闪光 ; 而文 中的 “ 我 ” 对车夫的思想感情前后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 , 作者为了表现 “ 我 ” 的自我解剖精 神 , 自然选择了心理描写 。 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 夫是个见风使舵 、 趋炎附势的沙皇

8、专制的鹰犬 , 作者 就着力通过人物的语言刻划他 “变色” 的特征 。 制 台见洋人的文制台尸位素餐 , 长期的官僚生涯养成 了他一身的懒骨与媚骨 , 一切矛盾他都想避开 , 当然 他最善于 “多说话 , 少行动 ”, 因此用长篇对话来刻 划文制台是再恰当不过了 。 第二次考试由于是从 苏林教授的视角入笔的 , 因此 , 作者对陈伊玲的描写 主要着重于外貌 , 意 在借外貌之美映衬心灵之美 。 最后 的顾客则以厄泰尔普太太 的追 踪调查为线 索 , 综合运用了语言 、 行动 、 神态等多种手法 , 生动 展现了巴罗丹的古怪及凄苦的心情 。 通过这样的比 较 , 使学生懂得了对象不同 , 视角不

9、同 , 目的不同 , 描写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 另外 , 这个单元的前三篇文章都明显运用 了对 比手法 , 但对比的对象和 目的是不同的 。 一件小 事重在 “我” 和车夫对老女人态度的对比 , 这一对 比意在把不同人物 的态度 、 感情 、 行为放在同一事件 或场合中形成鲜明对照 , 以显示出人物思想上的差 距 。 变色龙 、 制台见洋人则是把人物放在自身 矛盾来刻画以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 但两课在具 体写法上又不尽相同 : 变色龙是把警官奥楚蔑洛 夫放在同一事件 “狗咬人” 中 , 对 同一对象 “ 狗 ” 视 其主人的不同而显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 , 突出 了他 见风使舵 、 趋炎附势

10、 、 媚上欺下的善变性格 。 制台 见洋人主要是把制台对不同人 、 不同事的不同态度 作了对比 , 逐层揭露了制台对外奴颜脾膝 , 对 内骄横 凶暴 的丑恶面目 。 由此可见 , 即使是同一种对比手 法 , 还有多种不同的比法 。 如果我们在单元教学中能 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比较分析 , 学生 的鉴赏能力 、 理解能力 、 思辨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 三 、 规律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注重于知识 的传授 . 以单篇 课文为基 本教学单位的教学模式 , 也是以完成语文 知识 的传授 为终极目标的 。 现代教育理论不仅提出 要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 而且希望 教师重视学法

11、的指导和规律知识的归纳 。 要达到这 样的境界 , 单元教学是最佳途径 。 因为单元教学是以 一组同类课文为基本单位 , 这样 . 人们就可以从一篇 篇 “个别” 的课文中概括出一类课文的 “ 一般 ” 规律 。 这是单元教学的优势 , 也是单元教学必须遵 循的原 则 。 每个单元 , 只要单元课文的配备合理得当 , 曾 、 可 以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 。 象初中第四册第一兰元都 是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 . 尽管它们所借之物 、 所喻之 人各不相同 , 但它们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有规律可 循的 。 总括起来 , 少 之体有这样的几条 : ( 日 “物” 的 取材广泛 . 有生命的 、 无 生命的均可

12、入文 ; (助 物与 人要有司一性 , 这种同一不是外形的同 知 , 而 是精神 品格的同一 ; (3 ) 在先后次序上 , 物在前 , 人在后 ; (的 在详略安排上 . 写物详于写人 , 而写物又是为了 写人 ; ( 5) 由写物转入写人 . 过渡要 自然灵活;( 6) 物和人的串联要以 “ 情 ” 为经 。 学 生掌握了这些规律 , 今后阅读或写作借物喻人的散文时就顺手多了 。 有些规律由于涉及面较广 , 往往一个单元难以 包容 , 那就必须综合几个单元进行归纳 。 如对说 明顺 序规律进行归纳 , 最好等到初中第四册第五单元讲 过之后 , 因为初二是以说明文为教学重点的 , 到了这 个

13、单元 , 说明文的几种常见类型均已接触 , 归纳起来 比较全面周到 。 笔者在教学中 , 就引导 学生概括了确 定说明顺序的四条依据 : ( ” 以事物本身的条理为依 据 。 如 活板在介绍活板时 . 就顺着活板制作的工 艺过程 , 按造字 、 备板 、 制板几道工序依次写来 。 再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按照蚕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来说明的 。 (2 )以人们认识事物 的规律为 依据 。 如 食物从何处来先从 “一粒 种子能长成参天 的大树 , 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 ” 这些人们熟悉 的现象 引出 “有机物质从哪里 来? 能量从哪里来 ” 的问题 , 然后由介绍食物的内涵及其作用 , 提 出

14、“如何获得食 物 ” 的问题 , 接着介绍食物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和方 法自养和异养 , 最后归纳到食物的最终来源 。 整 篇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 、 由特殊到一般的顺序 来组织安排材料的 , 这与人们对食物来源 的探讨过 程是一致的 。 (: l ) 以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为依据 。 如 向沙摸进军 , 文章开始指出沙漠的危害是讲述为 什么要征服沙漠 , 接着介绍改造沙漠的一系列办法 是解说怎么样征服沙漠 , 最后展示在社会主义制度 下治沙的初步成绩和前景是说明征服沙漠这一远大 理想有实现的可能 。 文章的一 、 二两部分是因果关 系 。 第三部分从社会主义制度谈到征服沙漠的可能 , 这就和第

15、二部分有 着内在的条件和结 果的逻辑联 系 , 不仅把沙摸这一问题逐步解说清楚 , 而且充分显 示出文章内在结构的严密性 . (钓 以说明的目的为依 据 。 如故宫博物院的说明目的是为了向读者详细 介绍故宫建筑群的具体布局 。 作者就运用了移步换 形的顺序进行说明 。 而同是说明建筑物 , 叶圣陶的 苏州园林采用的却是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 因为 该文的说明目的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整体艺术 特征 , 倘若采用空间顺序将苏州的几十个园林一个 个道来 , 那必然琐碎 。 作者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征 . 然后分别从各个侧面来说明这个总特点 。 文中虽然 没有提到一个园林的名字 , 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

16、都 写列了 , 作者的说明目的也达到了 。 学生了解了这些 依据后 , 也就掌握了安排说明顺序的规律 , 进入到 “知其所以然” 的境界 。 四 、 应用性原则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 学问的要诀 , 在于活 中 见用 。 不能活用学问 , 便等于无学 。 ” (劝学篇) 回古代的苟子说 :“不闻不若 闻之 . 闻之不若比之 . 之不若知之 , 知之不若行 之 . 学至于行而止矣 。 ” (炙懦效知 叶圣陶也说 :“ 理解是必要的 , 但是理解1 西 北 师 大 学 报(社会科学版) 1993 年第 2 期 情意动人 兼谈 章法严谨 琵琶行的音乐线索 陈光浩 白居 易的 琵琶行 , 是一首章法严谨 , 情意动 人的长篇 叙事诗 。 诗人将琵琶声的描写 , 作为贯 串全 诗的线索 , 把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全诗 从 “无管弦” 展开 , 以 “忽闻” 承接 , 由 “我闻” 过 渡 , 用 “重闻 ” 收束 , 使这首长诗既能逃通写来 , 一 气流注 , 而又显得波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