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602375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6月月考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材料表明周代A.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中可以看出,周朝的权力体系中含着分裂

2、的因素,故D项正确,AC项错误;材料“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中可以看出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朝政治制度2.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

3、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3.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A.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B. 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 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D. 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科举制是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4、,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选项正确;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没有推动古代科技的发展,故B选项错误;科举制下知识阶层仍然存在,只不过依赖于政府的科举考试制度参与政权,故C选项错误;科举制以诗词和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学生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加以推理,再据科举制的作用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 六部分掌行政权

5、力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的设立5.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6、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6.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

7、位渐趋一致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说是汉初政府抑制商人的举措,后半部分强调的是汉初对商人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打破了,故答案D最符合题意。A与C中叙述的内容严重不符合史实,B的结论与材料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考点:中国古代史秦汉汉代的社会经济7.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

8、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 C项说法明显错误;D中信息没有提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8. 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答案】D【解析】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

9、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两项错误;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9.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

10、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10.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三教合一)。11. 明清时期,纂

11、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答案A在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响家族的稳定从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以维护宗族的团结统一现象的发生;答案B的表述是不符合事实情况的,因为即使同一宗姓内部也有贵贱之分,故宗族并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D先秦以来的宗法制度一直存在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和中断,所以也就无重建之说;宋明时期儒学家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

12、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明清时期”。考点:中国古代史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理学【备考指南】近些年关于宗法制度,选择题时有出现,而宗法制度里面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族谱的存在与其相关知识,对于备考来说,不妨结合有关知识,精编精选些关于族谱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了解,扩大知识面和视野。12. 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B. 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

13、有定论C. 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 历史真相的反映是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的,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考点:史学研究

14、史家主观认识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适当地给学生传授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史观等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等常用的知识,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13.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A. 推动向西

15、方学习思潮出现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期间就出现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故 A 项错误;“平行之礼”是对尊卑等级的传统礼仪制度的否定,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向西方学习还局限于器物层面,故C项错误;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因此“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14.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 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 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未强调资讯方式发生改变,故排除A;道德观念被打破不是材料论述的重点,材料强调的是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故排除B;言论出版是否自由在材料中得不到体现,故错误C;批判袁世凯称帝这件事情,放映出了人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厌恶,同时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正确D。考点:近代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