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2303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学概论学习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

2、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生活因素的改善

3、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

4、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重点:原生质及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征;植物组织的类型和作用。难点:有丝分裂的过程。第一章 植物生活本章主要讲述植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它主要包括植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发育。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和生理功能的执行单位。高等植物由于细胞的分化,产生了根茎叶等器官,执行这些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实质上是细胞分生和分化的结果,但生长和发育比起营养代谢,却是更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发育,它是由量变进入质变的过程,常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植物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各种作物的生命活动对光热水气肥的要求呈现多元性,因此必须了解作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控制和促进农作物

5、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第一节 植物细胞课程内容:一、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二)原生质1. 细胞核2. 质膜3. 细胞质与主要的细胞器(三)液泡二、细胞的繁殖(一)无丝分裂(二)有丝分裂三、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一)细胞的生长(二)植物的组织考核要求: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细胞的繁殖过程和特征;掌握植物细胞的生长过程和组织分化的类型和作用。重点:原生质及其内部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征;植物组织的类型和作用。难点:有丝分裂的过程。第二节 种子萌发及呼吸作用一、种子的构造二、种子萌发(一)种子休眠(二)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三)种

6、子萌发时有机物质的转化三、呼吸作用(一)呼吸作用的概念(二)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三)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五)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考核要求:掌握植物种子的基本构造、休眠现象和种子萌发的过程;掌握呼吸作用的意义和影响因素;理解呼吸作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重点:种子的构造;呼吸作用的意义。难点:呼吸作用的过程。第三节根系与土壤营养一、根的结构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一)水分的生理作用(二)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三)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和输送三、植物的矿质营养(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二)主要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三)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四、灌溉与施肥的生理基础(一)需水系数(二)水分临界期考

7、核要求:掌握植物根的基本构造;掌握植物细胞的吸水机制和运输机制;掌握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种类。掌握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重点:根的构造;植物水分吸收机制和运输机制;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难点:植物的吸水机制。第四节 茎及有机物质的运输一、茎的基本形态和功能二、茎的构造(一)双子叶植物茎的构造(二)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三、有机物质的运输和特点(一)有机物质的运输(二)有机物质的分配考核要求:掌握植物茎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理解有机物质的运输及其特点。重点:茎的功能难点:茎的构造第五节 叶及光合作用一、叶的形态及功能二、叶片的结构三、光合作用的过程(一)光能的吸收和传递(二)

8、光能转换为化学能(三)二氧化碳的同化四、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一)植物的光合强度(二)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五、蒸腾作用考核要求:掌握植物叶的形态、功能和结构;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掌握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机制。重点:叶的形态功能;植物光合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的途径。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第六节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植物激素(一)生长素(二)赤霉素(三)细胞分裂素(四)脱落酸(五)乙烯二、植物生长的一般特性(一)生长周期(二)生长的相关性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一)光(二)温度(三)水肥(四)空气四、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条件(一)无

9、机营养与有机营养条件(二)春化现象(三)光周期现象(四)春化和光周期现象在实践中的应用五、繁殖(一)繁殖的方式(二)花的构造(三)开花、传粉、受精(四)果实与种子考核要求:掌握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植物生长的特征和条件;掌握植物繁殖的过程。重点:植物激素的功能;植物春化现象和光周期现象;难点:植物生长的相关性。第二章 遗传与育种的基础知识本章主要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物质的化学基础以及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性状的表达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作物品种改良、培育新品种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良种繁育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就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人类的要求,有目的的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10、,不断提高良种种性。这是提高农业生产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的有效途径。第一节 遗传一、遗传与变异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染色体(二)减数分裂(三)配子形成与受精三、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分离规律(二)独立分配规律(三)连锁遗传规律四、数量性状遗传(一)数量性状的特征(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五、细胞质遗传(一)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二)细胞质遗传的解释六、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一)蛋白质(二)核酸(三)蛋白质的合成考核要求:掌握遗传与变异的概念;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三大规律;数量性状的特征;细胞质遗传的特点;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减数分裂的过程;遗传三大规律难点:配

11、子形成与受精;连锁遗传规律;核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第二节 作物育种一、良种的概念二、引种(一)作物生态类型(二)引种的一般原则三、杂交育种(一)杂交方式(二)杂种后代处理四、杂种优势利用(一)概念(二)杂种优势理论(三)杂种优势的利用五、诱变育种(一)诱变的遗传效应(二)诱变育种六、倍性育种(一)单倍体(二)多倍体七、遗传工程考核要求:掌握良种的概念;作物生态型的概念;引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产量的方法;杂种优势的概念和杂种优势理论;杂种优势利用与植物雄性不育系;基因诱变的遗传效应;诱变育种的特点;倍性育种的特点;遗传工程的概念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引种的一般原则;作物生态型的概念难点:杂种

12、优势理论;雄性不育;作物生态型第三节 良种繁殖一、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三、防止混杂退化和提高种性的方法四、良种繁育的方法五、种子检验(一) 田间检验(二) 室内检验考核要求:掌握良种繁育的任务;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原种的概念;种子检验的方法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种子检验的方法难点:良种繁育的方法第三章 农业土壤与肥料本章主要讲述土壤的本质特性肥力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组成土壤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相物质是构成肥力的物质基础。水肥气热四因子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构成统一的整体,共同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培肥土壤对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有特殊

13、重要的意义。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土壤的重要手段,施肥应注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防止贮存期间有效成分的损失。做到经济合理施肥。第一节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一、土壤的概念二、土壤肥力三、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组成一、土壤矿物质与土壤质地(一)砂土组(二)粘土组(三)壤土组二、土壤有机质(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三)土壤有机质与肥力的关系考核要求:掌握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的分类;砂土、粘土、壤土土壤的特性;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作用重点:土壤的概念;土壤质地及其特征;土壤有机质的作用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第三节 土壤的主要形状一、土壤孔隙性(一)土壤孔隙度(二)土壤孔隙的类型二、土壤结构性(一)土壤结构的类型(二)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三)团粒结构的形成三、土壤耕性(一)耕作的难易(二)耕作质量(三)宜耕期长短四、土壤的保肥性(一)土壤胶体(二)土壤保肥性能的类型五、土壤的供肥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