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6022557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支教感想及反思【暑期支教】 支教感悟 本次支教感悟,我打算从对短期支教的认识说起。在来贵州之前,我们的活动受到很多人的质疑。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既然有人质疑,就说明我们做的有缺陷,当然,这个缺陷也十分明显,但我们是尽力而为的,也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将这一缺陷弥补。于是,我们做到了,至少我觉得我的这次支教之行对孩子没有什么遗憾。起初,我对自己这一次贵州行充满了迷茫,这是实话实说,也有过退缩的想法,不过还是硬着头皮去了贵州,也是这说短暂也不短暂的十五天,让我对短期支教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说我们去支教,会耽误孩子们的暑假时间,但实际上,那里的孩子在暑假并没有的太多暑假作业,并且在家也是闲着;有人

2、说,我们去支教,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在以后瞧不起自己的老师,的确,我们去就是为了改变他们的观念,不过是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自己去努力用功,我在最后一天,也给我教的即将上六年级的小孩说,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学习也是靠自己来做的,你的未来不是老师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所以即使老师走了,换成别的老师,你们也要努力用功,凭借自己完成以后的学习之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对短期支教的偏见,也是因为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好。比如我们所在的这所学校,在五年前,来过这样一批大学生,打着支教的旗子,来这确实宣传邪教思想,后果就是当地校长受到指责,不过校长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大学生来支教能给孩

3、子带来些什么,所以即使五年前受骗,他还是选择信任我们。这些事后,我意识到当今大学生短期支教组织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首先,是社团的实质性问题,也就是这个社团的目的到底是怎样的,目的偏离还好,如果有悖于道德的组织,社会应给予强烈的谴责。其次,参与支教的成员对于孩子要认真负责,虽然他们有的是小学生,有的是初中生,但我们都知道,在当今中国制度下,普通孩子的关键期还是在高中,我们大学生要重视对他们人格品德的塑造,比如这次支教过程中,有一些孩子他的思想品质上就有问题,队友刘鹏也是好好给他上了一课,不过他这样的一种思想是很久养成的,不是一次劝导就能有用的,当然我们也只能尽力去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不光是学习,更

4、要去关注他们的人生的方向。既然说到负责,最后一点,在后期的帮助上,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帮助他们,我觉得我们山人行就做的很好,当然是这样一个流程,从教学到家访,最后根据他们的家庭情况来向社会爱心人士寻求帮助,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而阻碍孩子成长的一个巨大因素就是资金不够,因而我觉得这样一个后期的做法是很值得大学生社团去学习的。在这,我突然想到了优秀社团竞标这样一个事,我想对于我们这些公益社团,参与竞标的目的不是在于获得一个好的名次,更重要的是号召更多的人来参与我们这样的一个活动,因为我觉得我们短期支教具有很大的意义。 虽然只有十五天的时间,但足以让我明白我们活动的意义,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意义,我

5、觉得我们更要坚持它,完善它,最终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当然,这十五天当中,对于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也是有很多的经历和体悟。 对地区的认识 本次支教的地方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法乐村慧能希望小学,虽说25号就到达贵阳市了,但最终开始支教的时间却往后推迟了几天,而这几天就是用来赶路的,也许在我们河北,贵阳到大方的路程不到半天就能到,然而在贵州这样一个多山的地区,想要到达目的地却要消耗很多的时间。除此之外,在贵阳采购教具也耗费了不少的时间。在路上的时候,我第一次欣赏到大山,真是的很大的山,偶见山间河川,会顿感欣喜,即使没有用相机记录,那样的世外美景也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美景都有一个特点,壮美

6、,既然壮阔,我不得去想象山上的居民在这样的大山上生活是什么样子。在我们离开大方县的时候,我便渐渐地能够感受到山上居民的生活状况:路程曲折,有的地方还没有现成的路,蔬菜不多,大多时候就是吃玉米和豆子,每周都只有一天是去赶集的。 终于到达了学校,从学校外面看,学校很小,里面有一座两层的教室楼,还有一座两层的楼,分布着办公室、老师寝室、小食堂。虽然学校小,但是总体上来看,学校的条件还是不错的,最重要的一点,有水。学校在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但学校大概就位于法乐村的靠近中间的位置,也许也是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即便是为了方便,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来学校的路仍旧难走,我在参与家访的时候,也能够间接感受到。比如

7、 再说赶集,我们只是呆了15天,赶过两次集,我参与了第一次,有很多感受。在那样一个炎热的天气下,我看到了很多村民背着想要交易的物品前去镇上变卖,我能看到他们为家庭努力付出的不易。交通也很是不便,去镇上的公车只有一辆,来回走,其他的也只有私人摩托车。回来的时候,车上竟达到了47度! 对于贵州地区,我充分认识到交通的不便利让当地居民很难过上好日子,不过我也看到当地在修建公路,希望当地及贵州很多地区的交通能够变得更加便利。 对孩子的认识 到达学校的第二天,我的教课“生涯”开始了。在教课之前,我就已经了解到那里好多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所以也有所准备。第二天早起很早的时候,便有一个戴帽子的女生走进了教室,

8、我还有几个队友想去和这个孩子交流交流,这一去,才知道跟孩子沟通是个大问题,起初我以为她听不懂我说话,放慢语速和她沟通,但回应我的仍旧是不说话或只是笑一笑。这一次我看出学生内心很是自闭,或许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后面的课堂证明了这一点。 教课的第一天,我只上了一节手工课,虽然不是我的课,但也当做是提前了解了解孩子们了,课上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能跟上我的进度,而有些同学就要手把手的教,最终课还是完整的结束了,而我也只是初步的体会到当地孩子的基础很差。第二天,我上了我的第一节地理课,之前我准备按照中国地理,贵州地理,世界地理这样的顺序来教课,但是一实践起来,才知道根本达不到那样的效

9、果,毕竟他们的知识储备不比我小时候那样。开始的时候,感觉自己教课很是失败,不过还是挺了过来,第二节地理课的时候,我从他们较为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讲起(主要是靠中国地图的拼图)。就这样,中国地理我讲了六节课,不过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把中国那34个行政单位的位置记下来,不过有的学生上课很认真的听,其中一个就是第一节手工课做的最慢的那个同学,听其他同学说他是个很细心的人,我也觉得这是他的一个很好地品德,于是在最后给孩子们写信的时候也在这方面表扬了他。其他的学生好多并没有好好听课,或许地理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或者我教的不够吸引人。不过,没次讲课我都会用眼神与他们交流,做各种搞怪的动作,模仿当地人的声音来给他

10、们留下有关知识的深刻印象。 到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15天在知识方面没办法给他们带去更多东西,于是在课余的时间更多的给他们一些鼓励,我也强调了很多遍,希望他们能够记住。 15天,与孩子们的关系从陌生,到熟识,两种简单的状态,却不是那样容易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我们这些志愿者的努力,用真诚去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去关心他们的成长。 对当地教育和孩子家庭的认识 教育的发展靠的是政府的扶持,靠的是当地有这样一种风气,其实家访的过程中,许许多多家长还是很支持自己孩子上学的,这也说明他们能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过资金是一大问题,资金不够,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就都不充足,硬件就是学校的许多设施不能为孩子们

11、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软件就是师资不够,我也理解这些东西是我们大学生不能改变的。改变当地的教育状况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孩子的家庭主要是孩子的家庭状况,这主要是从我们家访过程中看出来的,其实那样的一个地方,再富裕的人家,孩子在那里也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那里的条件不行。在家访过程中,不乏贫苦人家,有一户人家,家中有六个孩子,然而家里的面积是如此之小,也许他家是通过增加人口来增加家庭收入的,但相反也会给家里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总之,孩子们中大多数人的境遇是很不好的,也因此对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诸多问题。 最后,我觉得这样的活动需要长期进行下去,虽是短期支教,但是这样的活动一定要长下去,也

12、希望我们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 陪伴 林宇平 对短期支教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今后支教活动的一点想法 去支教前,就一直在关注关于短期支教意义的争论。有不少的反对声音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且不说绝大多数大学生非专业出身,单说由于时间短,支教人员更替快,这些因素给孩子情感上的“伤害”也不容忽视。 怀着求证这些反对声的想法,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支教。看到了情况大致可概括如下:学生大多数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但是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下课很活跃。他们很愿意要我们陪他们玩,接送他们上下学,还多次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喝茶、吃饭。而我,一心想着传授知识,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树立理想,结果却是几乎把

13、支教变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残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网上的反对声说得在理!也让我重新审视,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诚然,暑期支教时间短,并且我们不是科班出身,孩子能从我们这里获取的知识相对较少。那么,与其填鸭式地告诉孩子们知识的重要性,不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观念。因此,我认为,在有限的短期支教里,与知识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陪伴”! 从家访中得知,孩子们的家长不少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里。部分家长即使不用外出打工,也总会为了生计而奔波自然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我们来到山里,正好暂时填补了这个“空缺”,因此,我认为,“陪伴”将会是最简单而又最符合孩子们的所需。 陪伴,不仅是陪伴孩子们游戏,

14、还可陪伴他们学习,陪伴他们成长。 首先,陪伴孩子们玩耍是必须的,不仅满足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快速拉近相互关系的手段之一。支教期间,不少学前孩子喜欢趴在我们肩上,要我们背着玩儿。实话说,背多了会累,但同时这也反映着出孩子对我们的信任。这是我格外珍惜的。 其次,在学习上,我觉得“陪伴”比“填鸭式”教学更胜一筹。在此次支教过程中,我发现知识性强的课程受欢迎度普遍都低。我觉得一方面是因为我的教学内容相对偏难,另一方面正是我还是没有摆脱“灌输知识”这一教学方法。别说是孩子,就连我也太愿意在假期还像上课一般,等待着知识的“灌输”。于是,我在想,倘若我们是以一种“陪伴”的姿态出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去探索

15、,效果会不会更好呢?虽然,我没来得及在支教中实现这一想法,但我觉得这个“课题”值得探索。 最后是陪伴成长。在此,我想探讨网上的一种质疑声“支教人员的更替快,对山里孩子感情的伤害”的解决方法。虽说我们没办法每年都去山里陪伴这些孩子,但在节假日里适时的短信问候,或者不定时的书信交流,同样能够延续15天时光所产生的情感。同时,在这些交流中,慢慢地向孩子们展现大山之外的世界,再借机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地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 陪伴,也不仅山里孩子的需要,还是目前很多孩子共同的呼声。记得在变形计中,我多次看到,在农村主人公在城市班级里的班会课上,不少城市孩子也向自己父母提出,多陪陪自

16、己的请求。其实,陪伴还是相互的。我们在陪伴山里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同样陪伴我度过这一段难忘的时光。 最后,我根据这次支教的情况,对今后的支教活动,有一点想法: 1、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是否可以再提前些,例如从寒假开始; 2、前期的调研的内容可否更全面一些,例如对支教点的教学条件、学生情况以及支教期间的生活条件的调研; 3、支教前的分工能否更加详细,例如细分到xxx负责课程协调,xxx负责财务,xxx负责后勤等 4、支教后的跟踪、回访工作的开展能否给出一份时间表,做到善始善终,这样“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能见证我们以及我们社团的成长。 大学生山区农村支教感想心得体会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很快就要划上句号,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