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版27期1-4章节.FIT-副本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601880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5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岳麓版27期1-4章节.FIT-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岳麓版27期1-4章节.FIT-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岳麓版27期1-4章节.FIT-副本(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301004000015育才报 社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 106 号邮编:150010 印刷: 郑州华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总价: 26.00 元编辑部质量反馈热线:0431-80866034 陈老师 0791-86855729 张老师 高一 2016月日出版1223年 第期 总第期 27 495 高一 Y第27期 史 海 钩 沉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要点阐释 问题一: 2. 种植业 问题二: 1. (3) 铁犁牛耕2. (4) 坎儿井 问题三: 2. (3) 男耕女织 问题探究 1. 方式: 小农经济。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铁 农具的

2、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发 展。特点:“男耕女织” ,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 给自足。 2. 地位: 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 本模式,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处境: 农 民处境艰难, 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原因: 农民生产规模 小, 生产资料有限, 遇上水旱灾害或横征暴敛容易 破产。 随堂巩固 1. C (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是 “鞭牛” , 这体现了铁犁 牛耕的耕作方式。) 2. D (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的地位, 不能体现 “重 农” 思想, 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也没有提到天气对农业 生产的影响, 不能体现 “靠天吃饭” 的观念, 故 B 项错 误; 材

3、料中没有提到应当按时进行农业生产, 不能体 现 “不误农时” 的思想, 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 “深耕细 锄, 厚加粪壤” 是指通过深耕细作来增加土壤的肥力, “地力盛者, 草木畅茂, 一亩之收, 当中田五亩之分” 是 指增加肥力的土地产量更高, 这些都是传统农业生产 技术, 属于 “精耕细作” 范围, 故 D 项正确。)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要点阐释 问题一: 3. (1) 初税亩 问题二: 3. 土地兼并 问题四: 1. (2) 租佃经营 问题探究 社会问题: 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生活困苦。措施:“均田”“限田” , 限制土地高度集 中, 保护自耕农经济。原因: 土

4、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 展的必然结果。 随堂巩固 1. D(本题实际考查春秋时期开始实行的“初税 亩” , 这一制度规定不论 “公田”“私田” , 都按田亩实数 收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2.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和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确保土 地的平均分配” , 这说明 新全球史 中提到的制度是 均田制。) 新 疆 王 丽 艳 名师 导 航 知 识 精 讲 一、 概念 小农经济, 又叫自耕农经济, 是 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 中国古代社会,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 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 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

5、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 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第一, 铁犁牛耕的普及, 生产技 术的提高,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第二, 小农经济之下, 农民不同 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 部分劳动产品, 具有生产积极性。 第三, 小农经济规模小, 促使农 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尽 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 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 源, 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 重农政策。 三、小农经济形成的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第一, 生产工具的改 进和发展, 如铁犁和牛耕 的使用。 第二, 农民自身的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生产 积极性的提高,

6、提高生产技术, 尽可能地提高单位产量。 第三, 封建政府的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 注重减轻农 民的负担, 扶植小农经济。 不利因素: 第一, 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 条件简陋, 受到沉重的 封建剥削, 农业始终保持简单的再生产, 顽固地保留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第二, 历代王朝后期, 随着封建统治的腐败, 每遇灾 荒瘟疫, 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四、 小农经济的特点 第一, 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 第二, 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 商品交换, 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 第三,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男 耕女织” 。 五、 小农经济的弱点 第

7、一, 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第二, 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 长期不变的生 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经济形态。 第三, 封闭性。个体经营者之间很少交往和合作。 第四, 脆弱性。易受天灾、 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六、 小农经济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第一, 积极性。 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小农经济是封建 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 建政权的安危。 第二, 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 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农民承受沉重的封

8、建剥 削, 最终阶级矛盾尖锐,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总之,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 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 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是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 治、 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 的基础。 多知 一 点 一、 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 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 牛耕的逐步推广, 导致奴隶主的 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 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 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 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 纷要求在政治

9、上进行改革, 发展 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 如魏国 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发生的。这种社会变革、 变法运 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 上层建筑必须 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二、 变法主要内容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 实行土地私有 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 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 如下: 首先, 废井田、 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 措是 “废井田, 开阡陌” 。 史记 记载商鞅 “为田, 开阡陌 封疆, 而赋税平” 。 战国策 说商鞅 “决裂阡

10、陌, 教民耕 战”, 废止 “田里不粥 ( “粥” 同 “鬻” , 音 y俅) ” 的原则。 所谓 “阡陌” , 指 “井田” 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 道路, 纵者称 “阡” , 横者称 “陌” 。“封疆” 就是奴隶主贵族 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 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 阡陌封疆去掉,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实行土地私有 制, 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度。法令规定: 允许人们开荒,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 平均负担。 此后, 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 如无主 荒田、 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 但后来又陆续转向 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11、促进了封建经 济的发展。 其次,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 策。规定: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 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 税, 以农业为 “本业” , 以商业为 “末业” 。 因游手好闲而贫 穷者, 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 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 到成人年 龄必须分家, 独立谋生, 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这些政策有 利于发展封建经济。 再次, 实行二十等爵制。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 意味 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 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 小授予爵位, 官吏从有军功的人中选用。各级爵位均规 定有占田宅、 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由于推崇战

12、功, 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秦国在对外战争中, 国 力进一步增强, 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 三、 商鞅变法的作用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 开阡 陌, 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打破了奴隶主世 袭贵族的特权, 确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发展和壮大了地 主阶级政治势力; 中央集权的实行, 巩固了地主阶级对 劳动人民的统治; 发展了封建经济, 壮大了地主阶级经 济力量; 方便了税收和交换。 (选自 “中华军事网” ) 突 破 难 点 河 南 刘 磊 吉 林 杨 云 商 鞅 变 法 文 史 资 料 1. 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 土地买卖的盛行。 2. 激化的社会

13、矛盾: 一是农 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 与地主的矛盾。 3. 影响: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 来严重危害。表现如下: (1) 政治上, 严重影响了国家 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导致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社会两 极分化, 使阶级矛盾尖锐, 农民起 义时有爆发, 社会动荡不安。 (2) 经济上, 对农民来说, 造 成了普遍的贫困,使之无力购买 手工业品; 对地主来讲, 封建地租 重, 使其乐于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 业的扩大再生产,抑制了手工业 的发展; 从长远看, 阻碍了资本主 义萌芽的发展。 4. 解决措施 (1) 封建国家改革, 采取抑制 兼并的措施,如“均田” 、“限田” 等,使兼并现象得

14、到一定程度的 缓解,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取得成 功 (地主阶级是统治基础) 。 (2)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 地, 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5. 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 限制的原因 (1)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和土 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兼并不可避免。 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 宿, 大地主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因此, 封建国家不触 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故无法根本解 决该问题。 (2) 在土地私有制发展面前, 国家只能在不根本触 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兼并,延缓兼并, 超 过了这个限度, 必然陷于崩溃。当时国家权力的历史使 命便是适应和保护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

15、发展。 一、 含义: 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 指在一定 面积的土地上, 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 的技术措施,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 二、 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 精耕细作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环境和与自然灾害 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农业生产 中,一要适应自然条件,二要能动地改造自然条件, 当 然, 这种改造不能脱离原来的基础, 不能超越自然条件 所许可的限度。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首先是我国古代人民 在农业实践中 “应对” 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反映了我国人 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2. 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 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交 流

16、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地区、 不同 民族、 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构成博大恢宏的多元交汇体 系。在这样一个农业体系中, 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 农业实践和他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 融汇, 为精耕细 作的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3. 生产关系的变迁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产生了独 立性较强的自耕农。 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和较高的生 产主动性的劳动者有必要、 有可能, 而且也愿意用多投 入劳动、 精耕细作的方法, 争取在有限土地上获得尽可 能多的产品。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这种条件下 发展起来的。 4. 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精耕细作的形成和发展。 随 着人口的增加, 全国性人多地少的格局形成以后, 多熟 种植及与其相关的农业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农 业的精耕细作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 展的基础, 出现于春秋战国, 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 沿用。 2. 耕作方法、 田间管理系统完善, 提高单位面积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