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13154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化工安全讲座课件.(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油化工安全技术讲座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郭学信 化学化工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 国家高级培训师 slgx999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危险化学品 第三部分 燃烧 第四部分 爆炸与爆震 第五部分 防火防爆 第六部分 电气安全、雷电与静电 第七部分 系统安全工程 第八部分 事故分析与管理 第一、二部分思考题 1.安全的普通定义是什么?ASSE的定义是什么? 2.安全的科学定义具有两层含义:客观是,主观上是, 3.安全状态是()的、()的概念 4.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5.系统安全的主要内容是: 6.构成危险源的三个要素是: 7.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是哪个国家?哪一年发布的? 8.中国最早的劳动

2、安全相关法规是在哪一年发布的?什么法? 9.建国以来,我国的劳动安全立法经过的第二个时期是()年代以()为 代表的时期。 10. “安全第一”的确立源于()时期的()工业;我国最早提出是在() 会议上 ;()年()月()会决议将其作为安全生产方针 。 11.石油化工生产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12.我国现在实行的化学危险品分类标准是()将化学品分为()类。 13.易燃液体的特性有() 14.危险化学品的危害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 绪论 一、关于安全的基本认识 (一)安全 安全,一般被认为是不至于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精 神构成威胁和使财物导致损失的状态。 美国安全工程师学会(ASSE)安

3、全专业术语辞典的 定义:“导致损伤的危险度是能够容许的、较为不受损害的 威胁和损害概率低的通用术语”。 安全的科学定义 具有两层含义: 1.说明了损害(即意外事 故)是一种随机事件 2.说明了安全状态是人们 对这种随机事件的容忍程 度。 客观存在 主观认识 作为客观存在:何时、何地、以何种程度发生 ?需要一定的条件,有一定的随机性。 给我们的启发: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事故; 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事故发生的条件来减少事故 发生的概率和损害程度。 作为主观认识:事故的实际发生频率和损害程 度升高或(和)人们内心对事故的容忍程度降低都会 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安全状态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 (二)安全科学

4、 安全科学是研究入与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保障 人类生产和生活安全的科学。 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不安 全因素,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职业危害等。 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如事 故致因理论、灾变理论、灾害物理学、灾害化学等; 安全科学的应用理论: 如安全人机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 等;安全科学的专业技术,如各类安全工程、职业卫 生工程、管理工程等。 安全科学必须具有预见性。 事实证明,满足于老办法、老经验,以为只 要积累经验就能做好 安全工作,是对安全科学 的裹读。安全经验是不可靠的,因为经验不等 于科学,安全经验依 赖科学,安全经验必须升

5、华为安全科学。宣传安全科学、发展安全科学 、用安全科学取代安全经验是安全工作者的责 任。 (三)系统安全 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 理方法。 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 评价系统的危险性; 并采取措施控制系统的危险性最小; 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 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系统安全的主要观点 : (1)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包含有不安全 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2)安全工作贯穿于系统的整个寿命期间。 (3)系统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系统安全工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系统安全工程,是将 系统论思想和风险管理理论在安全工作

6、中应用实践的总结,它已在世界 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系统安全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1.危险源辨识,即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系统安 全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主要方法。 2. 危险性评价,即评价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或财 产损失的危险程度的工作。 3.危险源控制,即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消除、控制危险 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的工作。 系统安全工程强调 危险源辨识、危险 性评价、危险源控 制活动既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也是一 个循环发展的过程 ,强调通过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不 断的努力,实现系 统安全水平的不断 提升 系统安全工程的实现 危险源:从安全角度讲,

7、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 或状态。 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 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 件和触发因素。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 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 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分析根据能量意外 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 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 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 第一类危险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变电所、供热锅炉 等; (2)使人体

8、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 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的场所等; (3)能量的载体,如运动中的车辆、带电的导体等;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 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等; (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 、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易积累静电的场所; (6)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如 炸药的生产、加工、储存设施、石油化工装置; (7)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如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刃等。 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 (2)能量

9、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第二类危险源 可能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 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包括人(管理与技术 )、物(设备)、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 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 ,即必须控制危险源。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 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第二类危 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1危险源控制途径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

10、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 管理控制。 2危险源的分级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许多企业推行危险源点分级管理,收 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提高了作业 人员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能力,加强了企 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提高了危险源点的整体控制水平。 所谓危险源点是指包含第一类危险源的生产设备、设施、生 产者岗位、作业单元等。在安全管理方面,危险源点分级管理 注重对这些危险源“点”的管理。 什么是重大危险源? 我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对 重大危险源作出了定义。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 使用或贮存危

11、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 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的范围 共有七大类: 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企业危险 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重大危险源的类型 二、人类对安全生产的追求 (一)劳动安全生产立法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 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 1802年英国制定的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 ; 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最 为完善的国家。 1922年5月1日我国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 了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 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成为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 。 建国以来,

12、我国的劳动安全立法经过了两个黄金时代 , 一是20世纪50年代以三大规程为代表的时期; 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矿山安全法(I993); 劳动法(I998)为代表的时期。 近年来,随着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 继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安全立法进人了一个新 纪元。 (二)安全管理的发展和“安全第一”的确立 我国安全管理起步于新中国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 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凋了事故管理系统; 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 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 完善。 安全第一 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钢铁

13、工业 ; 我国:在1949年底的全国煤矿会议上 ; 1985年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明确提出 :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决议将 其作为安全生产方针 。 三、石油化工工业与安全生产 石油化工工业:是以原油、原油炼制后的产品、油田伴生气 或天然气为原料,采取特定生产工艺,生产燃料性油品、润 滑油品、化工原料、化工中间体和化工产品的工业。 石油化工生产的危险性 1.物料的潜在危险性 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 在生产、使用、储存、运 输等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故。 2.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 例如,催化裂化装置,从原料到产品要经过8个加工单元; 乙烯生产:

14、从原料裂解到产品产出需要12个化学反应和分离 单元。 石油化工生产的工艺参数前后变化很大。例如,以柴油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的过 程中,最高操作温度近1000,最低则为-170;最高操作压力为11. 28MPa,最 低只有U.07 0.070.08MPa。高压聚乙烯生产最高压力达300MPa。这样的工艺条件,再加上 许多介质具有强烈腐蚀性,在温度应力、交变应力等作用下,受压容器常常因此 而遭到破坏。有些反应过程要求的工艺条件很苛刻,像用丙烯和空气直接氧化生 产丙烯酸的反应,各种物料比就处于爆炸范围附近,且反应温度超过中间产物丙 烯醛的自燃点,控制上稍有偏差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3.石油化工生产规模

15、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性强 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装置规模越来越大,以求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和成本,提高经 济效益。 例如,我国的原油加工量最大规模已超过1000万吨/年,乙烯装置已建成生产能力 70万吨/年,并即将扩建到100万吨/年的更大规模。装置的大型化有效地提高了生 产效率,但规模越大,储存的危险物料量越多,潜在的危险能量也越大,事故造成 的后果往往也越严重。 石油化工生产从原料输人到产品输出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前后单元息息相关, 相互制约,某一环节发生故障常常会影响到整个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装置规模人 且工艺流程长, 因此使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多。如某厂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含有裂解炉、 加热

16、炉、反应器、换热器、塔、槽、泵、压缩机等设备共500多台件,管道上千根 ,还有各种控制和检测仪表,这些设备如维修保养不良极易引起事故的发生。 4.石油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 但是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维护不好,性能下降,也可能因 检测或控制失效而发生事故。 1.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和监察规定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四、法规和标准 2.标准 HG20571 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GBJ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SH3047 石油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范 GB5083 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 GB15599 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 SY0075 油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SH3081 石油化工仪表接地设计规范 GB14050 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 SH3063 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