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600757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12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6课汇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草原 作者:老舍 草原资料 n内蒙古草原简介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 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 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31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 的风土人情,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回味无穷的地方风味,又为美丽富饶的 呼伦贝尔增添了色彩。这里夏季气候宜人,空气净透,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冬季银装素裹, 白雪皑皑,一派北国风光,是滑雪、打猎和冰上运动的好 去处。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成吉思汗叱咤风云过的古战 场。 在被誉为 “ 中国第一曲水 ” 的莫尔格勒河畔,有一个 “

2、 金帐汗蒙古部落 ” ,是呼盟惟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这里是中外驰名的天然 牧场,历史上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曾在此游牧,成长壮大,繁衍生息。一代 天骄成吉思汗曾在这里秣马厉兵,经过与各部落的争雄,最终占据了呼伦贝 尔草原,他利用这里的资源和无数骁勇的骑士,完成了统一大业。金帐汗部 落的布局,就是当年成吉思汗行帐的缩影和再现。 每逢夏季牧民们便在这 水草丰美的地方放牧,这里形成了以游牧部落为主体的美丽图画 蓝天白云 、弯弯河水、茵茵绿草、群群牛羊、点点毡房、袅袅炊烟,呼伦贝尔是世界 少有的绿色净土和生灵的乐园。茫茫无际的天然牧场,清新宁静,置身在美 丽的大草原之中,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围

3、着红彤彤的篝火跳起安带舞,那嘹 亮悠扬的蒙古长调伴你直至夜深 7月正是去呼伦贝尔的好时候。 在草 原深处,有最原始、最淳朴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鄂温克、巴尔虎、布里 亚特蒙古族兄弟姐妹将以特有的豪爽、奔放与深情厚意迎接你的到来。穿越 吉布胡朗图,你将能品味飞鸟成群、水天一色、气势磅礴的呼伦湖和新开湖 ;住进自己搭建的蒙古包,品尝亲手宰杀的牛羊,喝一杯醇香的奶茶和美酒 ,吃一顿鲜嫩的手扒肉,让朝霞般的篝火点燃你无限的热情和美好的希望; 体会草原牧民赛马、套马、驯马表演、蒙古博克、角力擂台赛、祭敖包 当一回蒙古人,做一天牧民吧! 草原资料 n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

4、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 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我国最佳 的天然牧场之一。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 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位置: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北部并与俄罗斯和蒙古相邻。 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我国的蒙古族同胞就生活在这片 大草原上。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 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

5、 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 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 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我们来看一看这里有什么矿产 资源,适合发展哪些工业。 矿产丰富:煤、铁、稀土等 钢铁、电力、还有纺织等 湛蓝的 天,洁白的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其中。这就是世上少有的未被 污染的内蒙古大。 在内蒙古,你可以零距离接触草原民族,体验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 。在这个成吉思汗曾驰骋过的地方,还有更多令人神往的古老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神秘的 地方。 欧洲人的“东方神话”元

6、上都 七百多年前,蒙古贵族在大草原上建立了一座都城 ,它就是后来的元朝陪都元上都。几经扩建,元都逐渐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每年从初夏到深秋,元朝皇帝都来此消暑、狩猎、处理政务, 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节、王公大臣、巨商大贾云集上都,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亚、欧两大洲的 国际性大都会。马可波罗父子就曾在这里受到忽必烈的召见。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 ,“上都是忽必烈大汗建造的都城,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头建造的宫殿设计精巧,装饰豪 华,令人叹为观止。该宫殿的所有殿堂和房间里都镀了金,装饰得富丽堂皇。”元上都也因 此被欧洲人称为“东方神话”。 中原汉文化、北方蒙古族文化,在这里做到了

7、完美结合。汉 人设计的这座都城,布局合理、选址绝佳、守备设计合理。一个专门研究元上都遗址的专 家称,它在总体布局上即体现了汉族传统的城市布局观念,又考虑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 点,是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市。 罕见的冰川石林 大兴安岭余脉向西部草原过渡的时 候,岩浆活动、冰川运动以及自然风蚀,最终就形成了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克什克 腾旗的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 还没看够银白色的白桦树和杂花片片的草地构成的景色,平 坦的草地上就突然巍峨高耸起许多石柱。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独柱擎天。卧驼、箭石、拴 马柱、秀女望月,天然造化加上后人的想象,便成了种种独特景观。 这里的石林通体为坚 硬的花岗岩石,远看恰似

8、千层饼。石林顶部有冰臼分布,这在海内外尚属首次发现。在吸 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的同时,它也已成为研究古地质和古地貌变迁难得的科研资料。 因为人 迹稀少,森林面积大,这里的人说,他们现在还能经常看到野生的狍子、黄羊、鹿、狼。 雨后,在树林中采摘蘑菇,或者寻找野鹿角也是很有情趣的事。话音末了,当地人指着远 出的一片片山脉说,那边就是著名的大兴安岭。 成吉思汗的“天赐之石” 巴林石是巴林右旗 的特产,质地纯净而湿润,色泽丰富而艳丽,被称为“中国四大印石”之一。其中,巴林鸡血 石算的上是其中的极品,质地温润坚实,石上“血迹”斑斑,聚散有致,光彩照人,犹如红霞 映月,锦上添花。它更是难得的欣赏、雕刻、收藏用

9、石。 相传,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 的庆功宴上,属下献上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地称赞,“天赐 之石!”。 如果有兴致,在内蒙古,你还可以沙漠悠闲乘驼,也可以草原纵情奔马。内蒙古 大草原没有都市的喧嚣,有的只是草原的辽阔和些许安详。 这里还有太多关于成吉思汗的 传说故事,更有许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 n n n 鄂尔多斯草原 n鄂尔多斯草原地处鄂尔多斯市杭 锦旗境内,距杭锦旗人民政府所 在地锡尼镇9公里。东距世珍日 旅游区70公里,北距夜鸣沙旅游 区80公里,自然形成黄金旅游一 条线。这里被银川市、乌海市、 临河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 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所拥抱。 呼伦贝

10、尔草原 n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 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地势东高西 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间,是中国 保存完好的草原,水草丰美,有“牧草 王国“之称。 n伊利集团在此地建有专属伊利牧场, 并于2014年7月作为湖南卫视爸爸 去哪儿第二季拍摄地进行拍摄。 内蒙古大草原 n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也并非 仅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内,从自然 区域来看,内蒙古大草原在中国 北方的延伸很广,就如同蒙古族 的分布一样。内蒙古大草原,鲜 碧如画,一望无际,尤其是以北 部呼伦贝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 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中国 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 草原之夜 n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 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11、, 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来 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 等到千里雪消融, 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 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 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 16 草原 n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 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n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 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 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 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 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 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

12、泽,草的生命 ,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 :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 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 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 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n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 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n“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 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 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 、心胸豁达. 老舍 n作者介绍 n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 月2

13、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 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 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 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 畔,终年67岁。 背景 n写作背景 n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 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 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 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 表在人民日报。 n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 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 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 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 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总结 n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 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 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 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 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 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 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草原的自 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 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 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 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 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 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再见! 说一说有什么收获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