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5991393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教科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形状与结构单元教学设计基 本信 息学段科目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版本教科版单元主题形状与结构课题名称做框架学校名称洪湖小学授课班级六(3)班设计主持缪莹团队成员教学目标设计教 学内 容概 述课标要求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的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内容大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7课)是探究形状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其中,第16课是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架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第二部分(第8课)是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结构。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教学材料简单易得,动手操作特点突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制作和探究相结合,把

2、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材分析优化设计学 习需 要分 析认知基础学生在五年级时探究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其实静止地物体也无不受到力的作用。本单元引领学生探究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发展他们对力的认识,知道力还要使物体形变甚至破坏的作用。情意现状差异分析学 习目 标设 定知识技能科学概念: 柱、梁、拱形、框架等形状结构各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承受力的性能。 知道拱形承受力的特点是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了解圆顶形、球形等有与拱形相似的特点。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

3、三角形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制作、预测和测试结构的承受力。 用简单材料独立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用不同方式进行解释。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在探究中既能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懂得欣赏桥梁建筑形状和结构的美。学习评价设计评 价 内 容方 法 工

4、具( 规 则 )逐个课时的课后自我评价知识与能力训练单元阶段性评价单元测验教学策略设计单 元教 学安 排课时主要教学活动内容授课教师第一课时做框架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缪莹第二课时建高塔研究加固框架结构的方法和物体稳定性问题缪莹重 点难 点分 析教学重点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学习难点课 程资 源开 发学科活动录制微课视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准备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汇报结论。利用ppt等教学资源,多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媒体资源工具手段教 学方 式方 法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学生利用所学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学习方式单 元教 学

5、整体构 思“塔的研究”的研究,物体都有个稳定性的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也对认识其他物体的形状结构有益。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采用塑料瓶,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是本课探究过程的全过程。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物体的形状、结构随处可见,如教室里就可以看见横梁、可以看见课桌椅的木条或扁管(横切面为长方形的铁管),学校里可以看见棚架、房子的结构,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下载我们需要的资料和图片,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培养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做框架课时教学设计

6、基本信息课题课时做框架第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校名称洪湖小学教学班级六(3)班时间地点2019年10月17日 洪湖小学五楼电教室授课教师缪莹教学目标设计学 习内 容分 析起重机、输电线铁塔是一种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少的材料建巨大的物体,支撑很大的空间。用木材、刚才建造的物体几乎都是框架结构的。第一, 做简单框架。这节课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让学生自己捆扎这样的框架,并发现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四边形框架不稳定。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第二,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加固一个立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

7、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学 情现 状分 析六年级的学生比较躁动,对于枯燥的抽象的理论学习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可以通过动手“玩”来打破课堂无趣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感同身受的学习来提高课堂的效率。重 点难 点预 设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学 习目 标设 定知识与技能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牢固立体框架。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策略设计媒 体资 源微课、ppt方 式方 法教师授课,

8、学生利用所学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教 学结 构流 程学习评价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布置学生提前翻阅书本、初步了解学习主题,练习扎皮筋的方法。查阅有关框架结构的资料(框架结构的建筑图片等)。【评价反馈】 1.通过翻阅书本、学生已对“框架”这一概念有初步认识。课堂练测【主要内容】1.课堂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以及立方体框架。 2.完成课中小结,穿插题目练习。【评价反馈】 1.学生可利用橡皮筋,快速制作框架。 2.首次巩固所学。课后评测【主要内容】1. 完成知识与能力训练配套练习 2. 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挑战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一个可站人的框架,再次提升学生的动

9、手能力。【评价反馈】 1.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巩固练习。 2.课后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图片导入】1.出示建筑图片,由建筑图片寻找建筑结构的共同点。2. 引出概念,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3. 讨论交流对此种框架的疑惑。【设计意图】1. 通过课前预习,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2. 存在疑惑,使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课堂。学与教的活动【做三角形和四边形简单框架】1.做框架。(1个三角形和2个四边形)2.观察感受框架受力变化3.汇报:(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4.讨论并验证:想办法加固四长方形框架。加斜杆的方法能使容易变形的长方形变坚固了5

10、.思考:斜杆起了怎样的作用?)6.察:加了斜杆后的长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实际是把长方形变成了2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固性,不容易变形。)7.课件播放斜杆起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分析斜杠的作用(推和拉的作用)8.汇报:斜杠的作用 (推 和 拉)【设计意图】1.教师导学,理清知识点,提出要求2.合作探究,小组动手实验3.建设情境争当“小小工程师”4.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感受,将“初步认识”变成“切身体会”5.学生对知识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讨论分析与总结,培养科学的表达方式与精确的描述,形成具体的认知。【作立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1.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如果正方体框架是承载向下压力的,哪些

11、地方可以不加斜杆?(上、下面)在书本p37做好设计图,添加好斜杆,然后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在做好的框架上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书?规定时间到,评选优胜组。(评定方法:每个大组将完成的正方体框架摆放在前面的桌子上,同时在上面放书,第一轮各放5本,倒塌的淘汰,组长带着框架回位。第二轮,根据框架质量和时间情况,选择放3本2本还是1本,然后再淘汰,选出胜利组的框架。)为什么有些框架的承重能力不同?出示不同的斜杆搭法。2.不同方向的斜杆有什么不同?(三角形数量不同)3.使用这些框架结构有什么好处?(稳定、节省材料)【设计意图】 1.测评固学,实验总结汇报2.延续“小小工程师的情景设定,转为“小小

12、工程项目组”。3.课堂进行到此,及时通过有奖游戏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先思考再动手参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非盲目合作)5.通过最终评选,了解各组之间的差异,扬长辟短 课堂小结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2.框架结构的优点是稳定、节省材料3.增加的斜杆起推和拉的作用,使框架不变形。4.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学评价与反思自我反思【优点与特色】1.课程流畅,拥有清晰的思路,学习内容讲述清楚完整。2.分组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问题与建议】1.导入过程应更加开放。 2.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的课堂。同伴评价【优点与特色】1.课程紧凑

13、,思路清晰,课堂把控能力强。2.教学设计完整,衔接流畅良好。3.学生配合度、完成度高,课堂活跃。【问题与建议】1. 课堂分组实验结束时,使学生快速停止回归课堂 2.新课开始导入部分过于简洁,可以更开放地让学生来提问。3.实验过程中老师已开始新授知识点,少数学生仍在动手制作框架。专家点评【优点与特色】1. 如何让学生提出老师想问的问题。2. 课堂中学生的自我激励及自我评价环节偏少【问题与建议】1. 如何让学生提出老师想问的问题,形成生成课堂。2. 课堂中学生的自我激励及自我评价环节偏少单元教学结束后的整体评价与反思【优点与特色】1. 此次课堂是在科组老师共同多次、反复打磨中呈现的,老师们在此过程

14、中,给予了非常多详细、有效地教学手段,我从中收获良多。感谢冯国文教授给予的细致点评和独到见解, 使我接触了更广泛的教学方式,也对未来如何突破教学方式有了一份思考。感谢校领导给我提供这个学习的平台,让我在教师的道路上逐步攀登。深深体会到,任重而道远,未来仍可期!2.做到每次做好充分准备再进入课堂,做到自己心中有“树”,在心中构建思维导图树,将此种思维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完整思考的能力。【主要问题反思】1. 课堂短板在预学阶段,缺乏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提问。2.导入部分有时尚且过分简洁【改进的方向与措施】1. 可结合课本前的导语部分让学生进行提问(我想知道什么?我想学什么?我要怎么学?),从而激发、推动学生进行提问。2. 提取学生的主要问题来进行本堂课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破“一人模式”,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