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985615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右玉县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考练题 晋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位置、范围和条件 1. 亚洲象常见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其生活环境的气候类型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2. 位于黄河下游的平原是()A. 恒河平原 B. 东北平原 C. 西西伯利亚平原 D. 华北平原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A. 红河 B. 湄南河 C. 印度河 D. 湄公河4 受地形的影响,亚洲主要河流()A. 均自南向北流入北冰洋 B. 均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C. 大多数由北向南流入印度洋 D. 多数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5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半岛是()A. 中南半岛 B. 印度半岛 C. 阿拉伯半岛 D.

2、马来半岛6亚洲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 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周边海洋 B. 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部低,四周高C.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大西洋西岸 D. 气候复杂多样,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最广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B. 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C. 亚洲东临大西洋,南临印度洋 D. 亚洲河流内流流域面积较小8亚洲以山脉、海峡、运河与周围大洲分界,其中正确的是()A. 与非洲分界是乌拉尔山脉 B. 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相望C. 与欧洲分界是苏伊士运河 D. 与大洋洲分界是土耳其海峡9“我们亚洲,山是高昂

3、的头”,则这座山是指( )A. 天山 B. 阿尔卑斯山 C. 青藏高原 D. 珠穆朗玛峰10赤道、回归线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A. 亚洲 B. 北美洲 C. 大洋洲 D. 南极洲11亚洲缺失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寒带气候 B.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C. 热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D. 高原山地气候和地中海气候12亚洲有很多世界地理之最,下列对其叙述错误的是 ( )A.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B.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C.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D. 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13下列关于亚洲气候影响因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因为亚洲

4、跨纬度范围最广,所以季风气候显著B. 因为亚洲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亚欧大陆内部,海陆热力差异使季风气候显著C. 亚洲复杂多样的地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气候的复杂多样性D.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14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是( )A. 里海 B. 黑海 C. 死海 D. 马里亚纳海沟15当今出国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亚洲的是()A. 俄罗斯 B. 日本 C. 印度尼西亚 D. 印度16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 )A.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C. 全年高温多雨 D.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17亚洲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下列叙述正

5、确的是()A. 地势平坦,起伏不大 B.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C. 亚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D. 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18关于造成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纬度广 B. 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C. 东部面临海洋,西部深居内陆 D. 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19在夏季风弱的年份,我国容易出现 ( )A. 南涝北旱 B. 北涝南旱 C. 西涝东旱 D. 东涝西旱20世界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是因为我国()A. 季风气候显著 B. 雨热同期 C. 气候复杂多样 D. 夏季普遍高温21关于亚洲气

6、候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 复杂多样 B. 季风气候显著 C.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D. 海洋性气候分布广泛22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A. 巴西高原 B. 青藏高原 C. 中西伯利亚高原 D. 东非高原23“亚细亚”意为()A. 日落之地 B. 日出之地 C. 东方日出之地 D. 西方世界24亚洲南面三大半岛从西向东依次是()A.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B. 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C.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D. 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25下列河流与其流入的大洋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长江大西洋 B. 湄公河印度洋 C. 恒河太平洋 D. 叶尼

7、塞河北冰洋26受季风影响最显著、最典型的地区是: ()A. 欧洲的南部和西部 B.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C. 亚洲的南部和西部 D. 非洲的北部和西部27亚洲大多数位于( )A. 北半球和东半球 B. 北半球和西半球 C. 南半球和东半球 D. 南半球和西半球28亚洲地形复杂多样,其地形主要以()A. 山地和盆地为主 B. 山地和高原为主 C. 高原和盆地为主 D. 山地和平原为主29. 亚洲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 洋 洋和 洋。30. 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亚洲分为 。31. 亚洲地势 , 和 雄踞中部,向西有 ,向南有 ,向北有 ,平原多分布在 。附加题 32读“亚洲地区图” ,回答下列问题:

8、(1)亚洲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_ _ _洋和_洋。(2)写出图中字母与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山脉:_ _ :半岛:_ _ 岛屿:_;河流:E_;平原:J_.(3)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其特点是 。(4)A、B、C三条河流注入_ _ _洋,D、E、F三条河流注入_ _洋,G、H两条河流注入_洋。可见河流呈_状流向周边的海洋,这反映出亚洲大陆地势的特点是_ _。 33. 读“我国冬夏季风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发源于_ _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冬季盛行风向为_ _,性质_ _。(2)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_ _洋和_ _洋暖湿气流,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的气候特点是

9、_ _。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1参考答案1D【解析】亚洲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2D【解析】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故A错误,D正确;亚洲地形和气候都复杂多样,故B错误;亚洲季风区夏季水量大,故C错误。所以答案选D。【点睛】该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自然环境特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3D【解析】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故答案选D.

10、【点睛】该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4B【解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其中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5D【解析】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故选: D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本题考查亚洲的河流流向,牢记即可6C【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半岛,牢记即可。阿

11、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均属于亚洲的半岛,其中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7A【解析】A、亚洲地势中部低,四周高,河流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周边海洋,故正确; B、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故错误; C、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故错误; D、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故错误依据题意,故选: A亚洲地域十分辽阔,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 4 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考查了亚洲的地理概况,属于较简单的基础题8D【解析】亚洲除了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的气候类型都有,亚洲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故答案选D。【点睛】该题主要考查的是亚洲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要求学生理解掌握。9A【解析】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亚洲河流内流流域面积不小;故答案选A。10A【解析】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洲,故答案选A。11B【解析】根据所学的只是可知,亚洲与非洲分界是苏伊士运河;与北美洲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