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

上传人:da****in 文档编号:11597219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3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点评.pdf(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月刊 窑 中学版 语文教学 2017/1 窑 2 学生在比较三种阅读课文的方法的优缺点后 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表 2) : 这说明,准确理解是建立在熟练阅读和正确 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基础上的。 在第二课时中,学生自行采用一种改进后的 阅读方法进行了阅读, 相关情况如表 3 所示。 经过第一课时的指导,学生回忆课文的平均 文字数量和内容要点的正确率都有提高,特别是 采用画线法的学生增量明显,但最优秀的依然是 采取摘录法的学生。 最后,学生对准确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进行了 总结,并得出结论:改进后的反复默读法不太有 效, 而改进后的 “画线法” 和 “摘录法” 则较为有效。 课后, 学生写了这两

2、堂课的收获。有 18 名 (60%)学生提到要重视学习方法, 有效的阅读方法 能迅速提高阅读准确率;有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的 课堂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筛选信息的 能力, 增加短时记忆能力,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锻 炼大脑思维能力; 还有 2 名 (6.7%) 学生表示不喜 欢这样的课堂, 因为上课速度太快, 老师讲解不够 细致, 文章看不懂, 这可能和有些学生习惯听老师 讲, 而不习惯自主学习有关。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说明文,进而自 主地大量阅读说明文,并将说明文的价值发挥到 最大, 是笔者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需要师生持之以恒地实践。阴 (责任编辑: 方龙云) 便捷,同

3、样时 间内可以读多 遍课文,熟悉 课文结构, 记 住大致内容 边看边画, 加 深记忆 记忆深刻, 要 点清晰 容易分神、 不专 注, 记不准内 容要点 边看边画, 画 了很 多生 动 的具体事例, 内容 要点 反 而记不准确 很费时间, 前 面 的 内 容 摘 录多了, 后面 的 内 容 来 不 及摘录记忆 在 通 读 一 遍 的 基 础 上 反 复 默 读 内 容 要点, 帮助准 确理解课文 通读一遍, 然 后再 画概 括 性语句, 抓住 重点, 准确理 解课文 通 读 一 遍 后 再 摘 录 概 括 性语句, 使要 点 既 清 晰 又 全面, 理解课 文更准确 10 人14 人6 人 2

4、遍及以上23 遍12 遍 155 字 (增量 53.5%) 174 字 ( 增量120.3% ) 202 字 ( 增量66.9%) 38% (增量 10%) 51% (增量 45%) 55.5% ( 增量25.5% )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及点评 马晓曦吴丹青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 浙江杭州 300001;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2) 一、 教学设想 说明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传统 的说明文教学往往就是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 内容的讲解、 练习, 不仅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感, 而 且对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提升也效果甚微。因 此, 根据张孔义教授的说明文教学设

5、想, 针对 “深 入理解说明文内容” 这一教学目标, 笔者以 大自 然的语言 为例, 进行了说明文教学设计。 视点与关注 专题 26 教学月刊 窑 中学版 语文教学 2017/1 窑 2 一方面,大自然的语言 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在内容上,文章重点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以及影响 物候现象的原因; 在写作思路上, 文章采用逻辑顺 序, 结构清晰。 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在筛选信息和 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理解,所以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在准确筛选、理解文本信息的 前提下, 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 在人教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 第三单元的教学中, 学生已经系统地学

6、习了有 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对此有所掌握, 所以本课的 教学不再重复有关说明文基本知识的教学,而是 重在引导学生怎样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 感受、 总结相应的深入理解说明文文本的方法, 同 时加大自主探究的比重。 当然,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 与度,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情境探究为主要教学环 节, 即把教学内容融入每个教学活动中, 通过小组 合作的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感受 探究的乐趣,并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归纳阅读 方法, 进而举一反三, 将体验上升到学法的高度。 笔者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自主预习,初识物 候; 筛选信息, 准确理解物候知识; 创新情境,

7、深入 理解文章内容; 作业设计即拓展迁移, 巩固阅读策 略; 设计的思路是: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深入理 解拓展迁移。 二、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 全班讨论, 筛选文章主要信息, 准确理解文章核心术语。 2.创设情境、 小组探究, 深入理解 “物候” 的相 关知识, 并据此感受和总结相应的阅读方法。 3.迁移运用, 拓展阅读 物候在农时预报中的 运用 等文章, 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完成相应练习。 三、 教学重、 难点 创设情境, 活动探究, 深入理解 “物候” 的相关 知识, 并根据个人体验总结学习方法。 四、 教学流程 【导语】 同学们, 我们课前已经对 大自然的语 言 进行了预习, 那么大

8、自然真的会说话吗?大自 然说的话在这篇文章中叫什么?物候。 【问题、 任务】 默读全文, 全班讨论, 你了解到 哪些关于 “物候” 的知识? 要求: 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关键句, 并进行概括。 明确: 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 物候观测对农业 的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 学的意义。 (注意引导学生明确例子为说明结论服 务的特点) 在一个单元说明文学习的基础 上, 为了贯彻 “以生为本, 自主学习” 的理念, 可以 尝试让学生自主筛选一篇文章的主要信息。这一方 面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升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 【问题、 任务】 画出课文对

9、“物候”“物候学” 概 念的说明。课本上的说明是科学解释还是通俗说 明?通俗说明。学习需要作更深入的理解, 例 如, 把通俗的说明改为科学的解释, 或把科学的解 释进行通俗的说明, 这样理解就会更深入。 学生尝试把通俗说明改为更准确的科学解释。 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 找出相关科学解释。 比较课本通俗说明、 学生尝试的解释、 工具书 的科学解释的同异之处。 【问题、 任务】 同学们, 通过刚刚对物候信息的 筛选,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基本了解物候的相 关知识了, 如果现在班级准备举办一场 “物候知识 科普” 展, 你能做些什么呢? 1.小组合作, 分工准备, 上台展示。一组展示 时, 其他小组仔细

10、聆听, 进行提问、 修改。 第一组: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完成 200 字左右的 “物候” 知识简介, 要求包括 “物候和 物候学的概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决 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等 内容, 语言要概括简练易懂。 第二组: 绘制简图 (如经纬图) , 分析书中第 6耀 10 段的例子, 具体解析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三组: 根据文章内容,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 视点与关注 专题 27 教学月刊 窑 中学版 语文教学 2017/1 窑 2 体问题 (提前打印下发) , 并对影响物候因素的条 件进行补充。问题如下: (1)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11、, 山寺桃 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山中。 ” 谈 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 学习了 大自然的语言 后, 有位同学把这 一物候知识告诉了远在澳洲的表妹,可她来信嘲 笑他机械学习知识,说他们那儿的桃花并不是越 往北开得越迟。这是什么原因呢?帮他改一改, 怎 样说才更加符合科学。 (纬度因素要考虑是否在同 一半球) 第四组: 根据文章内容和生活经验, 总结研究 物候现象的现实意义, 并配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创设具体情境, 学生自主学习, 有 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 根据自己完成的任务,总结归纳理解说明 文内容的有效方法。 要求:我们组的主要任务是, 我们的做

12、法是,从中我们总结出 在说明文阅读中,为了深入了解文章内容,需要 。 明确: 第一组, 转换 (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课 文的重要信息) ; 第二组, 操作 (以各种方式运用解 释文本所介绍的知识加深理解) ; 第三组, 探究、 联 系 (把课文所介绍的新知识和自己已知的相关内容 联系起来) ; 第四组, 转换、 举例 (举出更多的例子 加深理解) 。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 从自身出 发, 总结、 归纳出最适合自己的加深理解课文的策 略, 由体验上升到学法的掌握。 【问题、 任务】 运用总结出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拓展阅读: 物候在农时预报中的应用 克隆: 动 物的自我救赎工程 动物也在全球化 巴山

13、为何 多夜雨 。 要求: 选择一篇文章, 就其说明的主要内容, 运用自己在这堂课学会的且喜欢的方法设计学 案, 进行阅读和深入理解。 运用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解策 略再阅读一篇课外说明文, 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五、 名师点评 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是阅读说明文 的重点。 很多学生认为, 只要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 知识, 就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了。其实, 这是一种 误解, 因为那只是达到了筛选信息、 初步理解文本 的内容的目的。如果学生每次阅读说明文都停留 在了解所说明的内容上,其阅读将永远是浅层次 的。 有些阅读要达到深入理解,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 做更多的认知加工。 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

14、知识也是说明文阅 读的难点。 这往往不能一步到位, 而是需要建立在 筛选主要信息、 正确理解主要信息的基础上, 再进 一步进行认知的精细加工。 马晓曦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课教学设计的 可贵之处在于: 首先,不再简单重复前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 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一个课时里有所舍弃, 有所侧 重。 例如, 不再去涉及有关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说 明语言等前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其次, 层层铺垫, 逐渐深入。 筛选信息, 初步理 解课文内容; 比较对术语的不同解释, 准确理解课 文内容; 分小组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 样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 深刻理解课文上。 再次, 不满足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注意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深入理解课文的相应阅读方 法, 并加以运用。这体现在进行阅读指导, 而不是 停留在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上,这就是科学课和阅 读课的区别之所在。 学生的学习, 只有经过初步理解、 正确理解、 深入理解、 反思方法、 再次运用, 才可能形成坚 实的阅读能力,以便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运 用。阴 (责任编辑: 方龙云) 视点与关注 专题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