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5952936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华阳镇七年级数学上册 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第4课时)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2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3通过积极参与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其应用的数学活动,体会相应的数学思想、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难点:探索有理数的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初步掌握数学学习中转化的思想方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先看一个例子: (8)(10)(6)(4),这是一道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题,你会做吗?请同学们思考

2、练习二、探究归纳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指导、边讨论边总结如下:(1)上题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2)上题通常也可以用有理数减法法则,把它改写:(8)(10)(6)(4),统一为只有加法运算的和式,把加减法统一写成加法的式子,有时也叫做代数和三、实践应用根据有理数减法的法则,一切加法和减法的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例5计算: 在一个和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如(8)(10)(6)(4)可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81064 .像这样的式子仍看作和式,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按运算意义也可读作“负8加10减6减4”,在这里把除第一个

3、数外的数字前面的符号都可看作为运算符号,又可看作性质符号,这样,性质符号与运算符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可以互相转化例6计算 例7 巡道员沿一条东西向的铁路进行巡视维护他从住地出发,先向东走了7 km,休息之后又向东走了3 km,然后折返向西走了11.5km此时他在住地的什么方向?与住地的距离是多少?四、交流反思 通过上面探索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及应用过程的数学活动,你有什么体会吗?请哪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一个含有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通常先把加减运算统一成加法,然后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可以按“和”的意义或“运算”的意义来读,并且能按“和”的意义来求出结果【课堂反馈】课本P38练一练【课后训练】 补充习题P1718: 15题【错题集选】 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依据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