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5952911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28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_第1页
第1页 / 共228页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_第2页
第2页 / 共228页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_第3页
第3页 / 共228页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_第4页
第4页 / 共228页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_第5页
第5页 / 共2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代文学电子教(学)案_rogalistcom(2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代文学 v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v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 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 统一。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 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公元1127年的“ 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公元 1279年南宋亡。 v北宋 南宋 南宋 亡 v(960) (1127) (1279 ) v 319年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 影响 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v军权与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空前强化。高

2、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对于 文学的自由精神气质,又起着相当强大的约 束作用。 v重文轻武,扩大科举名额,大量吸收下层文 士参政,士大夫生活待遇颇为优厚舒适。而 对军事将领深加忌防。 v理学的建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 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v理学兴盛,科举考试内容自真宗以后由诗赋 、策论转变为 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儒 家经典。 v理学家代表:周敦颐、张载 、二程、朱熹、 陆九渊。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v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v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 养的提高;造纸与雕版印刷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书籍广泛流通,文化知识更加快速 广泛传播 v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3、。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v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v积贫积弱,官僚机构庞大,冗官;“守内虚外”政策 ,兵员众多,冗兵。朝廷财政负担沉重,致使国力 虚弱,对外战争一败再败,“宋人议论未定而兵已渡 河”。 v内忧外患不断,民族矛盾尖锐。 v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v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 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v北宋建立以后,一反前代后周的灭佛政策,对佛教采取了保 护、鼓励的措施。僧尼人数迅速增加,中断已久的译经重又 开始,并先后五次大规模地刻印佛经。在晚唐五代曾受到打 击的各种佛教宗派重新兴盛起来,尤其是禅宗与净土宗在宋 代非常流行

4、。 v禅宗又主动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力求适应中国的传统 伦理观念。因此士大夫在接受禅学时,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 。 v由于宋代的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 心修养转变,因而更容易在思想的层面上有机地融合起来。 到北宋中叶,三教合一已成为一种时代思潮。 v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v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v宋代士人都有参政的热情,经科举考试而入仕是多 数人的人生道路。 v然而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比较宁静的 心态,即使功业彪炳者也不例外。 v前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大致上可分成仕、隐二途,仕 是为了兼济天下,隐是为了独善其身。这两者是不 可兼容的。宋人则不然。 v

5、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 和脚踏实地 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 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v他们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 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 ,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 物。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v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 荣; v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v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 的刺激。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 地位 v一、古文: v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文体的多样化; 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 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

6、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 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 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 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v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 v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 ,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v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 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v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 ,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v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

7、的感情色彩, 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秋 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 3、古文风格的变化; v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 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 的艺术境界。 v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4、古文的普及。 v从宋代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 ,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 立,历元、明、清诸代而没有变化。 v“唐宋八大家”与“古文”的发展。唐代古文运 动经过北宋诗文革新后最终完成,从而建立 了唐宋八大家的优秀古文传统。 v宋初主要有柳开、王禹称、范仲淹、穆修等 人,继承韩愈“文以载道”传统,文风平易质 朴。 v仁宗

8、时期,欧阳修主盟文坛,在诗文领域内 掀起革新运动,将韩柳古文运动推向新的高 潮。北宋中叶的散文创作因此呈现了繁荣的 局面。 v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作家有:尹洙zh 、石介、梅尧臣、苏舜卿、苏轼、王安石、 曾巩等,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苏轼和王安 石。 v南宋时期表现抗战爱 国内容的散文成为创 作 的主流。杰出作家有胡铨、陈亮、辛弃疾、 文天祥等。作品大多慷慨激昂,洋溢这强烈 的爱国主义的热情。 v二、诗: v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 ,是学习和模仿。从宋初到北宋中叶,人们先后选择白 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李白、杜甫作为典范,反 映出对唐诗的崇拜心理。 v2、题材向日常生

9、活倾斜;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 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 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 坚多咏茶之诗。 v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v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v宋诗总成就不如唐诗,但超过了元明清诗。 继续推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v钱钟书 宋诗选 注序言:“有唐诗作榜样 是宋人之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v宋人在唐诗之后,能够另辟蹊径,从艺术 构 思、手法技巧、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 重新。 v宋诗的散文化倾向尤其突出,在诗歌结构、 造句方面有明显的表现。 v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概括宋诗的特点为: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用

10、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从出处。” v宋诗的总体风格:平易而又深刻,细腻而又 贴切,凝练而又自由,新巧而又泼辣。 v也有人认为兼有平淡流畅和拗峭瘦硬。 宋诗的缺点 v普遍的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往往忽视了 诗歌的形象性。 v颇少自然纯真的情调,书卷气甚浓,却常常 给人枯燥无味之感,缺少艺术魅力。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 位。 v宋代,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 盛时期。 v宋词的正宗家数依然是吟风弄月、儿女情怀 ,抒情性与音乐性要比诗歌考究得多。 v从宋初的晏欧,到张先、柳永,再到北宋后 期的秦观、周邦彦;从南宋初期的李清照, 到后期的姜夔、吴文英、张炎、王沂孙等, 在宋代均为词家正脉。

11、v宋代还有另外一派词人,打破诗与词、文与 词的界限,将“言志”与“抒怀”结合,使词的 内容更加丰富,风格与形式技巧也发生了变 化 。 v代表人物: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 v后世关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风格之分。 四、宋代的小说与戏剧 v城市与商业的发达更直接地刺激了市民文学的兴盛 。 v以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城市中, 普遍建有 “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演出各种各 样的技艺。(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的场所。后来指妓院 ) v“说话”(即说书)的流行,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说”(故事性文 体的专称 )和“讲史”。 v宋话本虽多已失传,但它对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 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v宋杂剧为元杂剧的重要源头之一。 v宫廷和瓦舍勾栏中都有杂剧的演出,脚色已 增至四人或五人。 v其表演虽以“滑稽唱念”为主,已有一定的故 事情节。 v南宋时期在温州一带流行的南戏,也是中国 戏剧的重要源头。 辽金文学 v用汉文写作诗歌散文,在辽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v辽金文人的作品较多地表现出率真任情的特色。 v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代表了当时说唱文 学的高峰。 v金院本(行院/戏剧演员进行戏曲表演时的脚本 )元杂剧的直接 来源。陶宗仪辍耕录记录金院本戏目近七百种 ,惜多不存。 v金末有大诗人元好问。 第一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第一节 宋初诗文 v宋初诗歌的三种倾向 v以王禹偁为代表

13、的“白体” v以林逋为代表的“晚唐体” v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 白体及其代表作家 v王禹偁、徐铉、李昉 v主要学习白居易诗歌的平易风格,语言浅易 明白,强调反映现实内容。 v王禹偁,字元之,济州人。曾经贬官黄州, 世称王黄州。有小畜集。 v其诗歌名篇有:对雪、感流民、 村行等。 v王禹偁的散文:内容充实,关心社会。风格 清丽疏朗。 v代表作: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 河店妪传,写景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为欧苏散文之先导。 晚唐体 v此派诗人主要是一些僧人,如以惠崇为代表 的“九僧”,以及以林逋、潘阆、魏野为代表 的隐逸之士。 v主要学习中晚唐的贾岛、姚合,以苦吟著称 ,内容多写清苦闲适的隐

14、逸生活;语言素淡 ,而构思精巧;形式多五律,诗境清寒狭窄 。 v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 。终生不仕不娶,酷好梅花、仙鹤,人 称“梅妻鹤子”。 v其诗歌善用细碎小巧的笔法描写清苦幽 静的生活,代表作山园小梅。 西昆体 v代表:杨亿、刘筠、钱惟演 v得名于西昆酬唱集,为宋初馆阁文臣的 唱和诗集。 v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 景。 v艺术上学习晚唐李商隐,多用近体诗尤其是 七律。强调用典故,对仗工整,语言华美, 风格典丽细密。 泪 杨亿 v錦字梭停掩夜機,白頭吟苦怨新知。 v誰聞隴水迴腸後,更聽巴猿拭袂時。 v漢殿微涼金屋閉,魏宮清晩玉壺欹。 v多情不待悲秋意,祗是傷春鬢已

15、絲。 第二节 欧阳修及其诗文创作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的领袖地位 v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重要作 家,都得到欧阳修的识拔和引荐而知名文坛 ,被后人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v诗歌领域则有欧阳修及其好友苏舜卿、梅尧 臣,倡导新的诗风。 欧阳修的生平 v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金石 考古学家集于一身。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v文道并重 v“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v“简而有法” v“诗穷而后工” 欧阳修的散文 v欧阳修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散文风格。 其创作实绩和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 代文风。 v议论文:“论辨”、“时论”,与高司谏书 、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v记叙文:“

16、记”、“传”、“赋”,叙事、写景、抒 情类文章。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秋声赋、泷冈阡表等。 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 v气势旺盛,感情充沛 v宛转曲折,态度从容 v一唱三叹,富有情韵 v语言精炼,简洁流畅 v风格委婉纡徐,平易自然。 v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纡徐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 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 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 态。” 欧阳修的诗歌 v欧阳修诗歌初步表现出了以议论为诗、以才 学为诗的特点,已明显从宋初诗风的局限中 摆脱出来; v其诗以较为宏大的创作格局、畅达健朗的风 格意趣初步奠定了时代新风。 戏答元珍 v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v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v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v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第三节 苏舜卿、梅尧臣 v苏舜钦和梅尧臣是诗文革新的重要支持者和 参与者。 v欧阳修六一诗话:“子美笔力豪隽,以超 迈横绝为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