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向左?向右? (2)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595274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向左?向右? (2)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学,向左?向右? (2)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学,向左?向右? (2)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学,向左?向右? (2)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学,向左?向右? (2)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向左?向右?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向左?向右? (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向左?向右?参加人员:组长:谢耀伟组员:武园园、李苗、孙静、褚淑燕、李南南、宋文文导语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中,各种文学思潮彼此颉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因此三十年代文艺思想领域呈现出极为活泼的状态:第一个十年里纷纷传入中国的各种文艺思潮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本国文艺实践运动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相对立的局面。两大思潮之间争论频繁展开,其激励的程度远远超过第一个十年。这是与这一时期政治斗争锐化程度相适应并且尤其决定,制约的。由此决定了这一时期两大思潮的论争的特点:论争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文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

2、革命的关系等。那么,文学是向左,还是向右呢?两大思潮给予我们不同的答案。 “一九三十年中国文坛上的争论,是以文艺创作的自由为问题中心的,虽然牵涉到旁的方面确是很多的。”苏汶编:(文艺自由辩论集)编者序,上海书局1933年3月版的确,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是三十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争论。而对于此文学的争论,那当属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这两大思潮的争论。那么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对于文学的走向的问题又是什么看法呢?文学路在何方?首先我们对自由主义和左翼文学总的方向问题做了讨论,下面是我们双方各自的观点。文学路在自由主义的一方:谢耀伟:你们应该知道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同五四文学的历史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3、,这一思潮可以说是新文学由启蒙的文学而“文学”的文学转换的产物,是新文学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这样一个逻辑过程的结果,五四以后,中国的现代文学由启蒙的文学分化为两个方向的文学:一是左翼文学,代表着文学对社会功能的承担。就运动而言,左翼文学成为当时的主潮,但就成就而言,则是自由主义文学较为突出。并且自由主义流派又有很多的分支流派,可谓“百花齐放”。所以文学应该向自由主义看齐。左翼文学只一味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形式单调,把文学搞的不像文学而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单调会把文学带上歧途。做文学就应该做真正的文学,没有杂质的文学。走自由主义的路,文学的前途才会是光明的。李南南:我同意这种看法,就如语丝

4、派,它是指周作人一派的讲“趣味”的作家而言。鲁迅也常在上面撰稿。有一次,鲁迅做了三段打油诗,题材我的失恋,据说是因为看见当时“哎呀哎呦,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做一首“由她去吧”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不了晨报中的某君,认为不能刊载,将稿抽去了。伏园因此愤而辞职。这就是文学自由的魅力,它可以让生活充满趣味。是你自己心中的文学,不像左翼文学那样死板僵硬,处处与政治挂钩。宋文文:除此之外, 其实还有京派,“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

5、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非主流“的地位恰恰使他们的文学更加潇洒自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处于文

6、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谢耀伟:不错,除了语丝和京派,还有新月派。新月派是自由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诗派大体

7、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像的轮廓,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

8、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新月派后期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势。这些都体现了自由主义的文艺独立性,譬如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就是一心一意做文学,贵族化的“纯

9、诗”立场更是表明他们对政治倾向的不屑。李南南:还有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后来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宋文文:以苏汶为代表“第三种人”作家群体是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他们的文艺思想既异于现代评论派的自由文艺思想,又有别于林语堂、周作人自由文艺观。他们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

10、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谢耀伟:现代评论派也是重要的一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适,徐志摩。文学路在左翼的一方:武园园:我认为文学路在左翼这一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1、从哲学角度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念看这一问题。2、从“左翼文学”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贡献来看这一 问题。3、举例后期创造社在在这次浪潮中的转变来看这一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

11、世界是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其中矛盾的观点有方法论,指出“两点论”“重点论”是说我们既要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解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重点是前者。30年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革命,革封建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命;而不是娱乐大众,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我们致力解决的事革命这一主要矛盾,所以“左翼文学”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另一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时是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共产党制造了白色恐怖,是军阀混战,人们生在苦难当中,左翼文学认为应用文学来拯救中国。 左翼文学对当时社会政治方面的贡献不言而喻,它宣传无产阶级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支撑,思想宣传。经济方面,

12、当时的民族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这艰难的环境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造成的。虽然文学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决定经济的走向,但是它有促进作用,自由主义则强调的独立性与超功利性,是与左翼文学不同的。文化方面,“左翼”作家们的作品也不乏经典,矛盾的子夜还有鲁迅,冯雪峰,蒋兴慈,田汉,郁达夫等人创办的一系列杂志,如拓荒者萌芽北斗文学周刊现代小说等,而且,“左联”成立后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与此相关的是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左联”还积极推动了文艺大众化运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另外,

13、也有的文学社团后期也支持了文学的左倾线路,比如,后期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主义为主,“为艺术而艺术”后期转向革命文学。一改前期创造社只注重主体的自由,个性的张扬,审美的独立,这些审美启蒙主义思想转而重视现实主义革命文学,创造社的同仁中,郭沫若,郁达夫,冯乃超三位对这种转变的表达最为明确。郭沫若认为中国当时所处的时代是“第四阶级(即无产主义)革命的时代”,而非“第三阶段”(即资产阶级)的以浪漫主义争取个性,平等,自由的革命时代。 在出版于1928年的文学概论一书中,郁达夫认

14、为,浪漫主义把理智和意志完全拿来做感情的奴隶“空想太无羁束,热情太是奔放,只知破坏,而不谋建设,结果弄得脚离大地,空幻绝伦”每有使文学陷入空疏相等的危险。 冯乃超在1928年8月冷静的头脑一文中指出“浪漫主义文学家可以赞美革命的热情,然而,不能理解革命的现实”选自张旭青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 综上三位的言论转变中,可以看出,放弃对自由主义的推崇追求与政治相连的革命文学时是后期创造社的普遍倾向。他们顺应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了历史的要求。李苗:我同意她的看法,我也认为文学路在左翼。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对这个问题争论过,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15、讲话中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为其阐述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并且在文艺批评标准中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我们不是否定文学的艺术性,而是认为文学应该在“政治”这个大背景下有规则的“自由” 就像现代的法治社会一样,没有绝对的自由,每个公民都必须在合法的基础上才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文学也一样,必须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体现政治,为政治服务,才能考虑它的艺术价值。政治和艺术并不是对立的,这是一个地位的问题,谁是基础的问题,我认为,政治是基础,艺术是

16、升华,所以文学应该走左翼这一边。 褚淑燕: 我觉得对于左翼文学与论语派的论争更是体现了左翼思潮对文学向左走的坚定决心。1934年9月论语派主持人世间半月刊,1935年又创办宇宙风,依托这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派别。在这些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周作人、刘半农、俞平伯、老舍等。论语刊言“不谈政治”,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语出性灵”的小品文。该派特点有两个方面:第一,强调内在灵魂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对自我之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关注与表现;第二,强调性灵,即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即本能的生物的人,做个人生命的本能的非意识的表现。 鲁迅对此写小品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